Workflow
怀旧
icon
搜索文档
人到中年,才看懂这部世纪初的《蜡笔小新》
虎嗅· 2025-07-05 09:58
电影内容与主题 - 电影《蜡笔小新:大人王国的反击》表面延续无厘头幽默,内核探讨怀旧与未来的深刻主题 [4] - 影片通过"昨日重现"组织设定,批判资本与物欲对21世纪的侵蚀,引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9] - 电影采用固定镜头等艺术手法展现广志成长史,强化情感共鸣 [15] 市场表现与评价 - 影片在豆瓣获得9.3分,超越同期《千与千寻》等名作,入选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动画电影第七位 [4] - 导演原惠一突破子供向动画框架,平衡儿童趣味与成人思辨,实现票房与艺术价值双成功 [12][13] - 岩井俊二等业内人士评价影片传递的"21世纪不该如此糟糕"引发广泛共鸣 [14] 文化影响与行业意义 - 影片播下日本昭和怀旧潮火种,后续《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等作品延续此题材并创票房纪录 [16] - 导演通过披头士等1970年代符号构建怀旧美学,同时揭露复古商品化的矛盾性 [20][21][22] - 影片开创动画电影新范式,将TV版无厘头风格升级为兼具社会批判的成人向表达 [10][12] 叙事手法与角色塑造 - 采用非传统反派设定,阿健角色体现导演对理想主义者的复杂态度 [19][21][26] - 小新奔跑镜头象征时间不可逆,以童真视角解构成人怀旧情结 [23] - 影片通过"弱者反击"命题探讨大时代下个体与现实的对抗关系 [25][26] 社会心理映射 - 影片精准捕捉2001年世纪交替时的集体焦虑,与2020年代复古风潮形成跨时代呼应 [32] - 豆瓣"假装活在1980-2000"小组等现象印证怀旧作为现代人心理防御机制的社会学意义 [32] - 电影提出"怀旧不是指向过去而是侧面"的哲学观点,重新定义回忆与现实的关系 [29][36]
停产撕拉片成潮玩 二手价格暴涨
北京青年报· 2025-05-15 11:13
撕拉片市场现状 - 撕拉片在二手平台价格飙升,一盒10张装的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从停产前的70元涨至数千元 [1][4] - 部分商家将过期相纸包装为"限量收藏品",2018年产的一盒撕拉片售价高达2000元,单张价格超过200元 [4] 撕拉片历史与停产 - 撕拉片技术由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在20世纪40年代推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 [2] - 宝丽来公司在2008年正式停产撕拉片,富士于2016年停产撕拉片相纸 [2][4] 撕拉片重新流行原因 - 名人效应推动,艺人在社交媒体晒出撕拉片作品带动热度 [2] - 撕拉片的复古气质符合现代人对"慢生活"和"怀旧"的追求 [3] - 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操作过程中的仪式感吸引年轻人 [1][3] - 每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使用乐趣 [3] 撕拉片艺术价值 - 摄影师和艺术家重新关注撕拉片,将其视为艺术创作形式 [3] - 通过改变曝光时间、操控化学显影过程可创造独特作品 [3] 市场供需情况 - 现存撕拉片库存有限导致价格飙升,成为二手市场"硬通货" [4] - 胶片玩家呼吁复产,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仍属未知 [4]
学会让音乐治愈自己
36氪· 2025-04-28 15:08
文章核心观点 重温有意义的音乐,尤其是十几岁时喜欢的音乐,对大脑有各种好处,或许对精神也有好处 [6] 音乐与情感 -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不能简单用“积极”和“消极”一概而论,可产生“愉悦的悲伤”,悲伤歌曲能帮助人们处理困难经历 [4] - 怀旧是对过去的感性渴望,通常是对一段时期或地方的快乐的个人联想 [4] - 音乐能让人产生怀旧感,怀旧是对有害刺激的缓冲,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4] 音乐与社会联系 - 音乐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联系感,即使与好朋友不在一起,听相关歌曲也会感觉离他们更近 [4] - 音乐被称为社会互动的“审美替代品”,可加强并重新确认与他人的联系 [4] - 音乐引发的怀旧能提升自尊、灌输年轻的感觉、增强乐观精神和灵感 [5] 音乐与自我联系 - 怀旧音乐能让人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促进“自我连续性”,即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联系感 [5] - 当人们读到让他们感到怀旧的歌词时,更有可能认同自己现在与过去有联系、个性重要方面在不同时期保持不变等陈述 [5] 音乐对痴呆症患者的作用 - 听过去的音乐可帮助痴呆症患者获得记忆或自传性细节,大脑中存放音乐编码记忆的区域往往能免受痴呆症的摧残 [5] 引发怀旧情绪的音乐 - 年轻时听的音乐,尤其是十几岁时听的音乐,往往最有可能引发怀旧情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对青少年时期的歌曲也有明显怀旧倾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