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搜索文档
休闲食品玩出新花样
经济日报· 2025-10-20 05:49
市场概况与增长引擎 - 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1] - 消费需求多元化与渠道创新是驱动市场迭代的核心因素 [1] - 行业人均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2] 消费需求趋势 - 消费需求升级是市场增长核心引擎,消费者追求健康、尝新和情绪价值三重满足 [1] - 健康化趋势显著,低糖、低卡、少添加成为基本要求,推动行业向功能性健康产品转型 [1] - 年轻消费者热衷尝新,使得不同食材或口味创新组合的"跨界"零食快速走红,不断拓宽品类边界 [1] - 零食作为解压神器与怀旧载体,其消费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韧性 [1] 渠道与营销创新 - 互联网渠道、内容平台和即时零售的快速发展为零食消费打开增长空间 [1] - 电商平台渗透率持续提升,内容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形式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1] - 营销方式助力小众地方特产从"区域爆款"成长为"国民零食",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 [1] 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 企业需在创新上持续发力,配方上坚守干净底线,将健康理念与美味体验更好结合 [2] - 建议深耕地域特色与跨界组合,让传统风味焕发新生,包装需兼顾高颜值与社交分享属性 [2] - 品牌内涵应融入国潮、怀旧等元素,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情感联结 [2] - 企业需精准把握需求,在健康与美味、创新与经典等维度找到平衡,以在万亿元级市场中站稳脚跟 [2]
《超级女声》20年,我们为何怀念那份抽象的勇敢?
虎嗅· 2025-09-27 11:10
节目模式与行业演变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通过回顾《超级女声》探讨平民选秀节目的演变,展现两种"草根舞台"的关联性[1][22] - 2005年《超级女声》借鉴英美选秀节目《流行偶像》和《美国偶像》,本土化后将"平民性"推向极致,采用无门槛海选模式[10] - 节目定位"合家欢",海选秉持无门槛原则,允许不分唱法、不分年龄的喜爱唱歌女性免费报名,总报名人数约15万人[10] - 与欧美节目精剪海选片段不同,《超女》保留原始素材每天连播2至4小时,培养观众观看习惯并留存普通选手影像[10] - 短信投票机制降低参与门槛,仅需手机号码即可投票,实现"全民公投"式的互动模式[11] 社会文化影响 - 《超女》打破由"青歌赛"等专业赛事垄断的艺人培养通道,为普通人提供主流轨道之外的成名路径[9][15] - 李宇春以352万票当选冠军,其中性形象挑战精英男性主导的审美范式,实现"审美平权"[17] - 节目鼓励张扬个性与自我展现,使年轻人从集体主义、中庸之道等主流理念中解放出来[15] - 同期草根文化现象包括芙蓉姐姐在高校BBS走红、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全网热传、"杀马特"群体通过QQ空间进入公众视野[18] - 节目被部分精英知识分子批评为"庸俗的审丑",认为零门槛模式是对艺术标准的降格[19] 时代背景与产业环境 - 千禧年初电视媒体经历市场化转型,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普及,为《超女》现象提供技术基础[10] -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向经营型转变,电视台需自负盈亏,《超女》以低成本模式诞生(无需支付参与者片酬、后期制作要求低)[15] - 节目成功契合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加速、大学扩招等社会结构性松动背景,折射向上流动的集体想象[21] - 脱口秀节目以"人人都能讲五分钟"呼应《超女》"想唱就唱",但叙事重心从浪漫造梦转向对现实困境的共情[22][24] - 当代草根叙事强调低姿态共鸣,通过暴露脆弱与窘迫与观众建立情绪同盟,取代《超女》时代大胆昂扬的开拓者形象[23][24]
怀念那个无聊到发疯的年代
虎嗅· 2025-09-22 18:21
旅游地变迁 - 平桥一带水域从野泳聚集地转变为市民游泳的指定区域 [7] - 黄金大道及花溪水库大坝下区域从热闹的烧烤、骑马活动场所变为寂静无人的状态 [14][15][18] - 李村等昔日热闹的农家乐、观景游玩地点如今显得清净,年轻人活动减少 [35][42] 乡村经济与生活 - 马洞村村民过去依靠在景区出租马匹、提供烧烤服务获得收入 [21] - 因抽水用电成本从补贴后的十几元上涨至三十多元,村民已几乎不再种植水稻,土地抛荒或改种包谷 [25] - 当地出现新的休闲经济模式,如抖音博主在河中央船上进行泡茶、钓鱼做火锅等内容创作 [30] 教育与学生生活 - 贵州大学校园设施得到改善,校内保留野生树林,但学生游山玩水的现象减少 [42][43] - 当前大学生生活繁忙,学校研究生自习室人满为患,与过去学生常在自然环境中休闲娱乐形成对比 [36][43] - 学校专业建设取得进展,在全国首批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点 [48] 交通与出行 - 网约车服务已覆盖至花溪水库上游的马洞村等偏远地区 [19][21] - 网约车司机因经济不景气从开渣土车、货拉拉转为尝试开网约车 [45]
从周杰伦到揽佬,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周期?
36氪· 2025-07-30 16:21
流行文化审美与经济周期关联性分析 - 中文互联网热烈讨论"经济上行的美" 聚焦千禧年初充满未来感的穿搭和昂扬精神状态[1] - 7月广东说唱歌手揽佬以月听众数第一超越周杰伦 Spotify华语歌手榜单呈现标志性更替[1] - 周杰伦2003年作品代表经济上行期的外向自信 揽佬作品体现土味/梦核/地域色彩风格 反映经济下行特征[1] 经济上行期美学特征 - 千禧年Y2K风格吊带/抹胸/热裤等五颜六色穿搭传递生命力感[3] - 2003年动感地带广告中周杰伦/潘玮柏/S.H.E展示自信昂扬精气神[2] - 零年代TVB电视剧置景与人物穿搭体现体面感 留学生旧照展示奢侈品牌与高饱和度色彩[5] - 广告语如"我的地盘我做主"/"Nothing is Impossible"鼓励向外探索与全球化想象[12] 经济下行期美学表征 - 揽佬作品《大展鸿图》《八方来财》呈现"求财"幻想 类似年轻人玄学/彩票热潮[8] - 歌词创造别墅唱K/水池银龙鱼等魔幻写实意象 展现谦卑的hustler气质而非炫耀式成功[9] - 音乐风格融合广东特色幽默与"不太正路"财路幻想 回应下行周期心理需求[9] - 梦核风格通过老家具/神像/金鱼缸等元素制造时间断裂感 体现未过去的现实[10] 代际经济体验差异 - 99年出生群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展感知生活丰富性 而非直接体会经济发展[6] - 95后群体2017年毕业时恰逢大众创业政策 就业市场相对乐观[7] - 近两年通过外部数据与朋友情绪感知经济氛围变化 "稳稳的好日子"确定性下降[7] 地域文化回潮现象 - 经济下行美学历程呈现向内收缩特征 泉州热/潮汕文化/新南方写作等地方叙事崛起[12] - 闽南/潮汕/云南等文化惯性强的地区成为回望焦点[12] - 城市与县城消费差异缩小 生活压力推动现实性"回流"选择[13] 怀旧消费文化本质 - 怀旧元素在文化消费中占比显著 玩具领域盲盒/jellycat/芭比等复古产品复兴[17] - 山系穿搭通过绿/白/低饱和色彩传递逃离城市焦虑情绪[17] - 《漫长的季节》《小巷人家》等剧在90年代设定中探讨当下重要议题[18] - 怀旧具备低成本高情绪回报特性 易唤起熟悉感带动销售[17] 内容创新方向探索 - 《瞬息全宇宙》通过亚裔身份政治与石头对话等新形式处理传统母女关系母题[20] - 脱口秀以段子形式处理性别/家庭/代际等现实议题 实现表达创新[24] - 曾轶可虚拟人物TAYOUZI与小说《银壳下载》探讨意识上载时代保留真实经验的价值[25] - 真正的创新需把握新情绪经验与语汇 而非依赖怀旧美学偷懒[20]
人到中年,才看懂这部世纪初的《蜡笔小新》
虎嗅· 2025-07-05 09:58
电影内容与主题 - 电影《蜡笔小新:大人王国的反击》表面延续无厘头幽默,内核探讨怀旧与未来的深刻主题 [4] - 影片通过"昨日重现"组织设定,批判资本与物欲对21世纪的侵蚀,引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9] - 电影采用固定镜头等艺术手法展现广志成长史,强化情感共鸣 [15] 市场表现与评价 - 影片在豆瓣获得9.3分,超越同期《千与千寻》等名作,入选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动画电影第七位 [4] - 导演原惠一突破子供向动画框架,平衡儿童趣味与成人思辨,实现票房与艺术价值双成功 [12][13] - 岩井俊二等业内人士评价影片传递的"21世纪不该如此糟糕"引发广泛共鸣 [14] 文化影响与行业意义 - 影片播下日本昭和怀旧潮火种,后续《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等作品延续此题材并创票房纪录 [16] - 导演通过披头士等1970年代符号构建怀旧美学,同时揭露复古商品化的矛盾性 [20][21][22] - 影片开创动画电影新范式,将TV版无厘头风格升级为兼具社会批判的成人向表达 [10][12] 叙事手法与角色塑造 - 采用非传统反派设定,阿健角色体现导演对理想主义者的复杂态度 [19][21][26] - 小新奔跑镜头象征时间不可逆,以童真视角解构成人怀旧情结 [23] - 影片通过"弱者反击"命题探讨大时代下个体与现实的对抗关系 [25][26] 社会心理映射 - 影片精准捕捉2001年世纪交替时的集体焦虑,与2020年代复古风潮形成跨时代呼应 [32] - 豆瓣"假装活在1980-2000"小组等现象印证怀旧作为现代人心理防御机制的社会学意义 [32] - 电影提出"怀旧不是指向过去而是侧面"的哲学观点,重新定义回忆与现实的关系 [29][36]
停产撕拉片成潮玩 二手价格暴涨
北京青年报· 2025-05-15 11:13
撕拉片市场现状 - 撕拉片在二手平台价格飙升,一盒10张装的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从停产前的70元涨至数千元 [1][4] - 部分商家将过期相纸包装为"限量收藏品",2018年产的一盒撕拉片售价高达2000元,单张价格超过200元 [4] 撕拉片历史与停产 - 撕拉片技术由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在20世纪40年代推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 [2] - 宝丽来公司在2008年正式停产撕拉片,富士于2016年停产撕拉片相纸 [2][4] 撕拉片重新流行原因 - 名人效应推动,艺人在社交媒体晒出撕拉片作品带动热度 [2] - 撕拉片的复古气质符合现代人对"慢生活"和"怀旧"的追求 [3] - 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操作过程中的仪式感吸引年轻人 [1][3] - 每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使用乐趣 [3] 撕拉片艺术价值 - 摄影师和艺术家重新关注撕拉片,将其视为艺术创作形式 [3] - 通过改变曝光时间、操控化学显影过程可创造独特作品 [3] 市场供需情况 - 现存撕拉片库存有限导致价格飙升,成为二手市场"硬通货" [4] - 胶片玩家呼吁复产,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仍属未知 [4]
学会让音乐治愈自己
36氪· 2025-04-28 15:08
文章核心观点 重温有意义的音乐,尤其是十几岁时喜欢的音乐,对大脑有各种好处,或许对精神也有好处 [6] 音乐与情感 -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不能简单用“积极”和“消极”一概而论,可产生“愉悦的悲伤”,悲伤歌曲能帮助人们处理困难经历 [4] - 怀旧是对过去的感性渴望,通常是对一段时期或地方的快乐的个人联想 [4] - 音乐能让人产生怀旧感,怀旧是对有害刺激的缓冲,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4] 音乐与社会联系 - 音乐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联系感,即使与好朋友不在一起,听相关歌曲也会感觉离他们更近 [4] - 音乐被称为社会互动的“审美替代品”,可加强并重新确认与他人的联系 [4] - 音乐引发的怀旧能提升自尊、灌输年轻的感觉、增强乐观精神和灵感 [5] 音乐与自我联系 - 怀旧音乐能让人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促进“自我连续性”,即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联系感 [5] - 当人们读到让他们感到怀旧的歌词时,更有可能认同自己现在与过去有联系、个性重要方面在不同时期保持不变等陈述 [5] 音乐对痴呆症患者的作用 - 听过去的音乐可帮助痴呆症患者获得记忆或自传性细节,大脑中存放音乐编码记忆的区域往往能免受痴呆症的摧残 [5] 引发怀旧情绪的音乐 - 年轻时听的音乐,尤其是十几岁时听的音乐,往往最有可能引发怀旧情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对青少年时期的歌曲也有明显怀旧倾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