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

搜索文档
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艾丽丝·门罗?(下)
经济观察报· 2025-06-06 16:37
门罗的写作与个人生活矛盾 - 门罗作品中展现对人性深刻理解 但现实中未能理解女儿遭受虐待的情感需求 [2] - 通过虚构写作将无法承受的现实合理化 而非真正解决或理解问题 [3][4] - 在《破坏者》等作品中虚构非亲生母亲角色 以减轻自身保护责任的心理负担 [4] 艺术创作中的素材转化 - 门罗明确将他人痛苦经历转化为"素材" 如《素材》中妓女多蒂的灾难被艺术化处理 [5][6] - 承认将子女生活经历作为写作素材 女儿希拉感到"活在门罗故事里"的异化感 [6][7] - 性虐待事件成为创作催化剂 但未在现实中采取补救措施 [7][8] 作品主题与现实的割裂 - 笔下角色多为复杂受害者 兼具共谋者特质 如《逃离》中卡拉对施暴者的矛盾依赖 [11] - 小说机制(如因果逻辑)与生活真实存在差异 现实中女儿安德里亚未被赋予叙事救赎 [12] - 诺贝尔奖评价其"解构人心反复无常" 但本人未能处理现实人际关系矛盾 [15] 写作的局限性 - 门罗自述小说无法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如《少女们与妇人们的生活》后记提及虚构的无力感 [10] - 艺术过滤使私人缺陷呈现为智慧 但无法掩盖实际行为缺陷 [13] - 《梁与柱》结尾暗示作者对自身故事的理解可能落后于读者 [14]
艾丽丝·门罗去世一周年,我们是否要原谅她?
虎嗅· 2025-05-14 07:06
2024年5月13日,艾丽丝·门罗去世,引发了全世界读者的悼念。谁也没有想到,到了7月初,门罗的女儿安德丽娜·斯金纳向媒体披露了自己在童年时曾遭 继父盖瑞性侵一事。文章一出,舆论哗然,随即在中文世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是否要原谅她? 一 一晃,艾丽丝·门罗去世一周年了。读她的小说,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样谈论她本人,现在也变得不是那么容易了。她没有像其他去世的文学大 师,如加西亚·马尔克斯、露易丝·格丽克、大江健三郎等那样被归入了文学万神殿,从此享受世人的无上尊崇,围绕她的争论反而愈演愈烈。 2024年5月13日,艾丽丝·门罗去世,引发了全世界读者的悼念。谁也没有想到,到了7月初,门罗的女儿安德丽娜·斯金纳向媒体披露了自己在童年时曾遭 继父盖瑞性侵一事。文章一出,舆论哗然,随即在中文世界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很多艾丽丝·门罗的忠实读者都难以接受自己深爱的作家是这样的人。 2024 年12 月30 日和2025 年1 月6 日,《纽约客》杂志分两期刊发了一篇由雷切尔·阿维夫撰写的重磅文章《你逃不开这一切——艾丽丝·门罗的"被动"困 境》(You Won't Get Free of It.-Alice 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