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闰中秋月帖》
icon
搜索文档
月下挥墨存秋韵
海南日报· 2025-09-29 10:54
文章核心观点 - 古代文人将中秋情愫凝于笔墨诗行,使明月成为承载乡愁、友情与思念的文化符号 [6] 赵佶《闰中秋月帖》 - 宋徽宗赵佶于29岁中秋夜即兴创作七言律诗《闰中秋月》,诗风清雅,融合自然意象与个人感怀 [7][8] - 帖文以楷书瘦金体书写,横44.5厘米、纵35厘米,共7行60字,笔法瘦劲挺拔、婉约秀逸,至瘦不失其肉 [9] - 该帖是瘦金体代表作,展现"瘦直挺拔、秀润劲逸"风格,钤有"御书"等印,曾由清内府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并于2025年2月展出 [9]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 明代沈周于1486年中秋邀友赏月后创作此卷,卷中含篆书引首、画芯、题识诗及跋语,总长达10多米 [10][11] - 卷尾题识诗为行书,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结构跌宕开阖,体现其学习黄庭坚书法的特点 [10][11] - 沈周开创"吴门画派",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泛学诸家,晚年形成独特书风 [11] 文徵明《金陵中秋帖》 - 文徵明晚年居金陵时创作七律诗《金陵中秋》,描绘中秋雨后夜景,抒发思乡之情 [12][13] - 帖文为行书,纸本纵141.8厘米、横68.8厘米,用笔圆润流畅,气韵生动,墨色浓淡分明,体现"人书俱老"境界 [14] - 文徵明擅长行书与小楷,此帖诗情与书法相得益彰,展现其超然洒脱的艺术状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