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书法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鹤山市青少年书法现场挥毫擂台赛在龙口镇霄南村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8-24 17:32
活动概况 - 2025年鹤山市"墨韵传千年 少年书华章"青少年书法现场挥毫擂台赛于8月22日在龙口镇霄南村举行 [2][3] - 活动共有100名中小学生参与现场书法创作 [3][4] - 比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进行 [8] 活动目的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激发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热情 [5] - 提升青少年书写与审美素养 [5] - 宣传鲜卑文化并带动龙口镇霄南村产业发展 [6] 评委与赛制 - 比赛邀请江门书法院副院长邝宁、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胡锦秋、顺德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彭建生担任评委 [6][7] - 小学组需在10分钟内完成4字指定内容书写 中学组需在13分钟内完成8字指定内容书写 [8][9][10] - 每组各50名参赛者中选拔10名晋级决赛 [10] 奖项设置 - 小学组和中学组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13][14][15] 现场表现 - 参赛选手在霄南鲜卑古村落文化馆进行创作 现场墨香四溢 [19] - 选手运用擅长字体展示书法素养 创作多幅精美作品 [20] - 作品获得现场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赞扬 [18][21] 获奖感言 - 中学组一等奖获得者麦泽琛表示比赛成果是对其努力的肯定 未来将继续提升书法水平 [21][22] - 小学组一等奖获得者源艺旸使用魏碑体参赛 强调该字体是鲜卑文化瑰宝 承诺将继续传承展示 [23][24] 活动意义 - 鹤山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王家健指出活动展现青少年高水平书法技艺 应多举办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25][26]
处暑书意
人民日报· 2025-08-24 06:42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分析《韭花帖》等古代书法作品 探讨处暑节气对书法家心境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展现季节变化与艺术表现力的内在联系 [1][2] 历史作品分析 - 苏轼《前赤壁赋》记录秋日泛舟怀古感兴 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咏赞镇江多景楼壮观景色 王羲之《徂暑帖》与王岩叟《秋暑帖》均包含对友人的殷殷问候 [1] - 杨凝式《韭花帖》创作于处暑节气前后 共7行63字 记录品尝韭花酱佐羔羊肉后的闲适心境 作品呈现潇洒空灵的美学特征 [1] 艺术特色解读 - 《韭花帖》字距行距大幅拉开却保持行气纵贯呼应 章法布局清朗宽绰 点画凝而不重疏而不散 形成空灵简淡的美感 [2] - 作品前三行字距行距较密(首行最密集) 后四行趋于宽松 形成前密后疏的节奏变化 暗合处暑节气由热转凉的过渡特征 [2] - 与《秋暑憩多景楼帖》《秋暑帖》《徂暑帖》相比 《韭花帖》的节奏变化更具独特性 有效传递从热烈转向平和的意境 [2] 文化价值体现 - 季节轮换引发书法家心境微妙变化 《韭花帖》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岁月宁静与无华 帮助观者远离纷扰感受处暑时节的人文气息 [2] - 韭花酱以韭菜花和盐为主料 可添加白酒、姜、苹果等提升风味 其作为传统食品与书法艺术形成跨领域的文化呼应 [1]
赴一场书法盛会 观一城文化之美 海内外青少年齐聚“米芾杯”泼墨挥毫
镇江日报· 2025-08-09 08:17
活动概况 - 2025米芾书法大会第八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展于8月8日在丹徒十里长山米芾书法公园开幕,活动为期3天 [1] - 活动包含现场书写、评审、专题讲座及研学体验等多个环节 [1] - 近600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参与现场书写,分为甲、乙两场,每场6小组,每组约45人 [1] 活动内容 - 现场书写环节由专家进行监赛、点评及初评审,将评出一、二、三等级入展作品及"米芾级"入展作品 [1] - 同步举办"历届米芾级入展作品点评讲解"和"趣谈汉字文化"专题讲座,解析汉字演变历程及文化内涵 [1] - 后续将举办优秀作品展并编印《第八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展优秀作品集》 [1] 参与范围 - 活动主要面向6-18周岁青少年,今年首次吸引马来西亚书法爱好者参与 [2] - 参会人员将分组前往镇江博物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米芾书法公园等地开展研学活动 [1] 主办方信息 - 活动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国家级机构主办 [2] - 镇江市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等十余家地方单位共同承办 [2] - 著名书画家言恭达担任本届活动评委会总顾问 [2] 活动意义 - "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展规模、影响力和权威性日益显著 [2] - 活动与镇江打造"书法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相统一,旨在彰显当地书法艺术特质 [2]
刘秀龙书法作品赏析——物华天宝等五幅
中国经济网· 2025-08-05 15:07
横幅楷书:物华天宝 竖幅草书:王之涣七绝《出塞》 刘秀龙 刘秀龙,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柏坡书画院院长。 临写怀素《论书帖》(草书) 横幅行草书: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竖幅行书: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曾在书法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政协报、河北当代书画、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经济 网、河北省文化艺术网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诗词和书法作品。著有《刘秀龙诗文选》《墨韵诗情—刘秀龙 诗词书法集》《艺海同舟》等。 ...
问道石门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石门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 - 石门石刻作为汉中市博物馆最厚重的藏品之一,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1] - 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石门石刻是研究古代交通和水利工程的重要资料,更是书法艺术演进的基因库、东方美学精神的凝结体 [1] - 石门石刻共计百余方,上自汉魏,下至明清,其中汉魏石刻为主体的13种摩崖石刻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 石门石刻的艺术特点 - 石门石刻是"书"与"刻"的结晶,其艺术生命力和审美特质在于"变化" [2] - 东汉石门石刻《鄐君开通褒斜道》笔画平直,无波磔,具有早期隶书特点 [2] - 《石门颂》飘逸古朴,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杨淮杨弼表记》继承其风格又在章法和结体上别具新意 [2][3] 石门石刻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通过主办系列活动、成立研究院、推动展览等方式,使石门石刻研究成果走向更广大人群 [1] - 在"问道石门"展览上,各地书家以石门石刻为基础创作50件书法作品,体现汉魏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3] - 东汉《石门》字画古劲朴茂,北魏《石门铭》长画飞逸,皆生动体现时代审美,为后世提供创新支撑 [3] 石门石刻的文化意义 - 石门石刻见证中国书法书体发展的"质变"和风格的"流变",是中国书法史上"书变"的活化石 [3] - 石门石刻为书法创作者提供创新灵感,滋养追求时代气象的笔墨 [3] - 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将深沉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能量 [3]
传承四百年 集百家墨宝(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淳化阁帖》的历史地位 - 《淳化阁帖》是中国首部系统汇编的大型名家书法集帖,收录先秦至隋唐103位书法家420帖法书,涵盖篆隶草行楷各体[1] - 该帖分为10卷,包含历代帝王、名臣及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作品,许多原作已失传,成为唯一传世珍贵资料,被誉为"法帖之祖"[1] - 集中展现汉字从篆、隶到楷、行、草的演变脉络,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6] 版本流传与保存 - 宋代原拓本极为稀少,因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失火导致原版损毁,后世多为南宋及明清翻刻本[2] - 明肃府本为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刻石,历时7年用144块富平石刻成,最得宋拓本原貌[3] - 现存142方帖石经多次补刻修复,1966年移交甘肃省博物馆珍藏,1996年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4] 艺术与文化价值 - 肃府本采用坚腻润洁的富平石,刀路齐平规整,姿态传神,笔锋到位,格调高逸,得到书法家称誉[3] - 围绕《淳化阁帖》产生专门研究版刻、拓本的帖学,极大促进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传播,影响东亚地区[6] - 不仅是书法范本,更是中华文明精神载体,凝聚古人对美的追求与哲学思考,后世书法名家多临习此帖[6]
蕉叶上的狂草传奇
经济观察报· 2025-06-02 09:20
怀素的书法创作背景 - 怀素出身贫寒,连练字的纸张都难以置办,但困境未阻碍其对书法的热爱 [1] - 他在寺院旁种下万余株芭蕉,以蕉叶替代纸张进行书写,居所"绿天庵"被芭蕉环绕 [1] - 日复一日在蕉叶上挥毫泼墨,墨迹体现对书法艺术的虔诚与执着 [1] 怀素的狂草艺术特点 - 创作时常醉后以头发蘸墨书写,狂放不羁突破传统书法束缚 [1] - 李白目睹其醉后狂书场景,形容其"须臾扫尽数千张",笔势如"飘风骤雨",墨韵似"落花飞雪" [1] - 狂草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将生活苦难与艺术追求融为一体 [2] 怀素的艺术精神与影响 - 在贫寒中坚守艺术,狂放中寻求突破,书法是灵魂的呐喊 [2] - 千年后其作品仍具震撼力,蕉叶为纸的坚持与醉后豪情成为永恒传奇 [2] - 艺术源于对梦想的执着与自我突破,困境中亦能绽放光彩 [2]
中华文化笔墨传——访台湾书法家洪启义
新华网· 2025-04-27 17:32
中华文化传承 - 书法被强调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保护与传承,尤其篆书与隶书等早期书体最具旨趣 [1] - 中国书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 - 汉字构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体现中华先民智慧,是文化瑰宝 [4] 书法艺术与技法 - 洪启义师从谢宗安学习"汉魏合体书",专注隶书、篆书、魏碑各三年,总计十年学艺 [2] - 书法创作需"追求神采,抒写性灵",依赖技巧精熟与创作心态的物我两忘 [2] - 竹笔书法因竹纤维笔头的特性,线条瘦劲有力,符合"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 [3][2] 两岸书法交流现状 - 大陆通过官方举办大型书法比赛推动传承,吸引年轻群体学习,而台湾因"去中国化"导致校园书法课消失 [7] - 洪启义作品被大陆多地(山东、河南、天津、陕西)收藏,并呼吁两岸以书法为精神纽带加强交流 [7][8] - 强调两岸文化同源,书法是"不可能割断"的联结,需珍惜和平并保持交流平台开放 [7][8] 书法学习方法论 - 学书法需结合历史文化阅读,理解字源演化以提升精神境界,而非仅练习书写技巧 [6] - 实务派主张通过名师引导、勤学苦练及临摹熟练后追求神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