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风》
icon
搜索文档
抗日英雄谱 | 音符为枪炮 乐谱成武器 他是以音乐救国的人民音乐家
央视网· 2025-08-14 10:46
冼星海音乐创作背景 -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先后于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以杜甫诗句为灵感创作作品《风》 成为法国巴黎电台首首播放的中国人作品 [3]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组织群众歌咏运动并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 [5]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创作历程 - 1939年诗人光未然以黄河壶口瀑布与船工号子为灵感创作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于窑洞中6天6夜谱曲完成《黄河大合唱》 [7] - 作品歌颂中国人民战斗意志 痛斥日寇残暴 以音调号召民众保家卫国 被评价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7][9] - 1939年4月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 5月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公演 随后传唱全中国 鼓舞一代人走向抗日最前线 [9] 国际反法西斯音乐贡献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苏德战争期间流落阿拉木图 获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援助 [11] - 将哈萨克民族音乐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1]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精神号角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意识形态高度 [11] 历史影响与纪念 - 冼星海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13] -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街" 成为中哈两国共同历史记忆与友谊象征 [13] - 《黄河大合唱》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写照 其创作历程体现音乐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价值 [3][9]
抗日英雄谱丨他以音乐为武器 为人民发出抗战的怒吼
央视新闻· 2025-08-14 10:40
冼星海生平与教育背景 - 原籍广东番禺县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3] - 先后就读岭南大学 北大音乐传习所 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 [3] - 1929年赴巴黎深造 期间创作作品《风》成为法国巴黎电台播放的首首中国人作品 [6] 音乐创作理念与思想转变 - 青年时期阅读进步书籍 提出"中国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而非贵族式私人音乐 [4] - 巴黎求学期间受社会政治思潮影响 埋下革命种子 [6] -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6] - 1938年赴延安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政治觉醒为创作提供新方向 [13] - 学习马列主义 参加生产劳动与组织生活会 将党性锻炼融入音乐创作 [15] 抗日作品与社会影响 - 组织大规模抗日群众歌咏运动 创作《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歌曲 [8] - 受《论持久战》战略思想启发 创作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系列歌曲 [8] - 《到敌人后方去》传唱度最高 激励无数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10][11] - 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六天六夜完成曲谱 歌颂战斗意志并号召保家卫国 [15][17] - 作品首演后被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唱响全中国并鼓舞一代人浴血奋战 [25] 国际视野与晚期创作 - 1940年化名"黄训"赴莫斯科参与纪录片配乐 [27] - 流落哈萨克斯坦期间将民族音乐气韵融入创作 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 [27] - 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号角 [27] - 音乐创作升华为反法西斯联盟的武器 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理念 [29] 历史地位与纪念 - 1945年因劳累与营养不良于莫斯科病逝 [31] - 毛泽东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31] - 《黄河大合唱》手稿为1939年首演时指挥邬析零亲抄第一版简谱总谱 [21] - 作品展现民族宝贵精神 具有团结全民的共鸣力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