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

搜索文档
抗日英雄谱丨每个音符都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他为“新的长城”奉献生命绝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0 10:13
聂耳生平与创作背景 -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中医家庭 自幼展现音乐天赋 [5] - 1927年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 思想觉醒并立志改造社会 [5][7] - 192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关联 [7] 音乐创作理念形成 - 1930年因学生运动被通缉 逃难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剧社 [9][11] - 批判剧社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 主张创作抗战革命音乐 [11][13] -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新音乐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文艺斗士 [15] 代表性作品与影响 - 1934年深入工厂码头采风 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 [17][19] - 《毕业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 《卖报歌》反映底层民众生活 [19] - 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 音符蕴含抗日救亡精神 [1][21] 历史地位与传承 - 《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象征 [1][21] - 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22] - 作品被评价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奠定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精神基调 [22]
一首大刀曲,一生报国情(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音乐创作背景 - 麦新23岁时受19岁大刀队员陈永德事迹启发创作《大刀进行曲》[2] - 歌词初稿"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以扩大号召范围[3] - 创作过程中融入萧红《生死场》的阅读体验和"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灵感爆发[2] 歌曲传播与影响 - 1937年8月8日首次在千人集会上公开教唱引发强烈反响[3] - 群众自发在结尾加入"冲啊——杀"的呐喊成为固定表演形式[4] - 歌曲通过战地服务队从上海传播至武汉重庆等地覆盖3000多里[5] 相关历史团体 - 孩子剧团20多名9-19岁成员通过3000里巡演传播抗日歌曲[1] - 麦新与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共同指导孩子剧团演唱[1] - 1938年麦新在江山县入党后与孩子剧团在武汉重逢[5] 创作者生平 - 1940年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批准前往延安鲁艺工作[5] - 1947年在科尔沁草原遭遇匪袭牺牲年仅33岁[6] - 创作轨迹覆盖上海武汉重庆延安等多地具有全国性影响[5][6]
那声“起来”振聋发聩
辽宁日报· 2025-07-25 09:18
历史背景 - 孙铭武和孙耀祖兄弟在1931年10月19日于清原起兵反抗日寇,变卖家产换取百来支枪和万发子弹 [1] - 兄弟俩组织400余名战士,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包含"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等激昂内容 [1] - 这支队伍是辽东地区最早高举抗日义旗的武装力量,但3个月后孙铭武和孙耀祖相继殉国 [2] 文化影响 - 《血盟救国军军歌》的歌词元素后来融入《义勇军进行曲》,如"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演变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2] - "起来"的重复呐喊成为凝聚民族反抗意志的核心表述,具有强烈示范效应 [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评价孙氏兄弟为"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奠基人" [2] 当代传承 - 南三家村每年定期祭扫烈士墓,村史馆设有孙铭武半身雕像和抗战事迹展板 [1][2] - 当地通过保护墓园、整理史料等方式延续红色记忆,村支书单井鑫强调要让后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1] - 抗日英烈的精神被视作"扎根土地"的信念,歌词"起来"成为民族奋斗的象征 [2]
许子和:侠义柔肠勇护乡里(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抗日英雄许子和生平事迹 - 许子和本名文忠,字子和,1909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溧河乡程胡庄(今夏营村),幼读私塾,成年后加入冯玉祥部当兵 [1] -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南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创办"抗日战地话剧团"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激励抗日斗志并秘密发展党员 [1] - 1940年为支援地下党员邰士芳开办的酒精厂,通过自家酿酒作坊生产白酒作为酒精原料 [1] 宛南抗日游击队战斗经历 - 1945年春日军侵占南阳时,许子和召集义士聚枪100多支成立"宛南抗日游击队"并被选为大队长 [2] - 农历三月初三率队配合主力部队在玉皇庙附近伏击日军,战斗中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 [2] - 至下午5时该股日军被全部歼灭 [2] 人物评价与历史传承 - 许子和身材瘦高、勇猛过人、枪法精湛,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因习武从军经历在当地颇有威望 [1] - 其抗日事迹通过代代口述流传至今,仍有后人慕名瞻仰纪念碑 [2] - 南阳许烈士子和抗日殉国纪念碑现矗立于夏营村村头 [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琼侨英烈陈琴:海外奋起 故土浴血
新华社· 2025-07-08 21:30
琼籍华侨英烈陈琴的生平事迹 - 陈琴原名陈继猷 广东文昌县人 1928年流落新加坡谋生 1929年参加南洋赤色工会组织 1930年加入南洋共产党[1] -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星洲洋务工人抗敌后援会"等抗日团体 发动侨胞捐款筹募物资支援祖国抗战[1] - 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后成立"琼侨救乡会" 同年5月担任"星洲琼侨回乡服务团"团长[1] - 1939年7月率团突破日军海上封锁线登陆文昌七星岭海岸 在抗日前线抢救护理伤员[2] - 1940年8月赴香港汇报工作时遭遇日军军舰遇害 牺牲时年仅29岁[2] 华侨对文昌教育的贡献 - 1956年海外华侨集资创办文昌市华侨中学 校园设有记录侨胞贡献的"赤子情深 功在桑梓"纪念墙[2] - 1987至2024年间文昌海外乡亲捐资超5亿元 新建扩建校舍500多幢并添置教学设备[3] - 昌洒镇华侨小学学生韩丹表示将以侨胞为榜样 学成后返乡贡献力量[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日英烈许子和:侠义柔肠勇护乡里
新华社· 2025-07-04 06:3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实质性信息。所有文档均聚焦于历史人物事迹(如抗日英雄许子和)、地方发展政策或零散的非经济类报道,不符合投资银行分析所需的商业/行业研究范畴。建议提供上市公司公告、行业政策文件或经济数据类材料进行分析。
王少奇:“任何时候都不能泄露党的秘密”(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01
王少奇生平事迹 - 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 原名王毓琨 字季如 1926年考入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 [2] - 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被派往蓟县开展抗日工作 [2] - 在蓟县开设诊所作为掩护 半年内发展大批抗日救国会会员 建立20多个村庄的抗日组织 [2] 抗日根据地建设 - 1940年与包森 李子光等人以盘山为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 日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中该地区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2] - 组织建立盘山联合村民兵班 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教育民兵"坚持到底 保守党的秘密" [3] 冀东军区工作 - 1943年底调任冀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开办卫生训练班 秘密筹措药品器械 奠定军区卫生工作基础 [4] - 1944年10月17日在丰润县杨家铺会议中遭日伪军包围 为掩护战友销毁机密文件后牺牲 [4] 红色传承 - 家族四代均为共产党员 孙子王继烈每年清明带领后代在盘山烈士陵园祭奠并传承红色家风 [4] (注:根据任务要求 已过滤非公司/行业相关内容 未包含风险提示等无关信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名将王凤阁:宁碎头颅不作奴
新华社· 2025-06-29 17:53
抗日英雄王凤阁事迹 - 出生于吉林通化教师家庭 幼时以"精忠报国"自励 常吹奏《满江红》寄托壮志 [1] - 九一八事变后变卖家产创建抗日武装 在通化山区组织数百人队伍 [1] - 1932年5月加入辽宁民众自卫军 任第十九路军司令 转战柳河 金川 辉南等地 [1] 军事作战经历 - 在通化山区构建果松川 七道沟等要塞 采用游击战术 [1] - 1933-1937年间与日伪军作战上百次 造成沉重打击 [1] - 1937年春在老虎顶子要塞激战三昼夜 击退日伪军进攻 [1] 被捕与牺牲 - 1937年在大罗圈沟东南岔被捕 双手被钉在磨盘上仍拒绝投降 [2] - 4岁儿子小金子拒绝敌人食物 称"不吃亡国奴饭" [2] - 1937年4月全家就义 刑场高呼"人心不死 国必不亡" [2] 历史影响 - 牺牲后民众自发祭奠 激发更多人加入抗日队伍 [3] - 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年均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3] - 行刑前照片成为重要历史文物 展现坚毅气节 [3]
“新疆号”:新疆各族群众捐献十架飞机抗日救国
新华社· 2025-06-14 16:22
抗战时期新疆民众捐献运动 - 1938年夏新疆各族民众捐献十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并送往抗日前线 [1] - 当时中国空军可用飞机不足1000架战斗机不足百架新疆的捐献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1] - 1943年新疆响应"一县一机"运动至1944年捐献财物可购买140架飞机超原计划近一倍 [2] 捐献运动的社会影响 - 新疆民众通过捐寒衣鞋袜文化设备等多种形式持续配合全国抗战 [2] - "新疆号"事迹激发当代年轻人爱国情怀体现民族团结精神 [2] - 抗战期间新疆各族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下展现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尚情操 [2] 中国共产党在捐献运动中的作用 - 20世纪30年代党中央派共产党人赴新疆将马列主义宣传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 [3] - 共产党人广泛动员各族知识分子爱国青年农牧民激发抗日热情 [3] - 党的推动使新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3]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4-27 05:58
艺术展览与历史回顾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星火归聚:现代版画会与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通过作品与文献展现抗战美术历史,聚焦新兴木刻运动[2] - 展览核心作品为李桦1935年创作的木刻《怒吼吧!中国》,尺寸20厘米×15厘米,以阳刻线条刻画被缚男子的挣扎形象,左下角匕首象征反抗[3] 艺术作品分析 - 《怒吼吧!中国》通过切断视线、突出声音表现愤怒情绪,以视觉语言传达非视觉元素,体现表现主义美学[3][4] - 作品标题"怒吼"直接指向观众,受难者形象象征民族觉醒,非写实性呈现"中国"而是唤起集体行动[4] 历史背景与文化运动 - 作品关联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鲁迅推崇其"力之美",推动中国现代大众艺术发展[4] - 从五四时期个人"呐喊"到30年代民族"怒吼",反映时代变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大众文化代表[5] 艺术与媒介的互动 - 现代传播技术(文学、绘画、留声机等)塑造视觉与听觉经验,《怒吼吧!中国》要求观众从观看者转为发声者,强化反侵略主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