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
搜索文档
战火记忆 | 老兵家国志,三代续军魂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9 08:15
个人背景与早期经历 - 颜景桥于1924年11月出生在山东荣成 1941年加入抗日游击队投身敌后斗争 [1] - 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隶属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五团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 [1] - 1946年初因伤复员回到家乡并于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 - 其早期教育包含关于甲午战争等内容在心中埋下抗日救亡的种子 [1] 军事行动与战术 - 参与“引蛇出洞”计策由村民用干草冒充粮食吸引日军出兵游击队与八路军配合成功伏击日军一个中队 [2] - 1945年4月参与夜袭任务与6名战友在风雨天用7颗地雷同时爆破七个地堡破坏日军建堡计划致敌死伤惨重 [3] - 1945年8月参与攻打上夼南山据点后转为抢占山岗制高点与约100名日军展开拉锯战双方兵力相当但日军火力占明显优势 [4] - 在近距离战斗中采用举枪射击投掷手榴弹后端起刺刀冲锋的战术 [4] 装备与作战条件 - 早期部队装备简陋使用“汉阳造”步枪性能远逊日军“三八大盖”且步枪为稀缺品多数人只有手榴弹或土枪大刀长矛一个连都难以配上一挺机枪 [2] - 在上夼南山战斗中每人仅一支步枪20发子弹8枚手榴弹而日军调动各式机枪疯狂扫射 [4] - 拼刺刀时日军训练有素配有腹部防护装备而八路军在技术和装备上均不占优势 [4] 战斗结果与个人荣誉 - 上夼南山战斗最终成功守住山头日军放弃占领企图退回到烟台市 [5] - 1945年8月24日经过艰苦斗争烟台获得解放 [5] - 颜景桥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被评选为战斗模范 [5] - 后在即墨马山战场执行侦察任务时左肘中弹导致关节失能神经障碍落下六级伤残 [5] 家族传承与国家发展 - 颜景桥两个儿子分别在1968年和1970年主动参军入伍孙女和孙子也分别在1990年和1992年成为解放军战士实现祖孙三代五人参军 [5] - 军队装备从当年为节省子弹规定只许朝百米内敌人开火发展到如今拥有各种新型武器装备 [6]
著名抗日英烈符克:侨心报家国 热血铸琼魂
海南日报· 2025-09-22 15:19
符克生平与早期经历 - 符克1915年出生于海南文昌市昌洒镇东泰山村一个华侨家庭[9] - 早年就读于昌洒群英学堂和彰善小学,学习勤奋并被选为乡童子团团长,负责站岗放哨和传递情报[15] - 在广州南海中学完成中学学业[5],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0] - 大学期间发表诗歌《故乡》与文章《青年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展现家国情怀[15][16] 海外抗日动员工作 - 1938年7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团团员,赴越南西贡动员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0] - 通过报纸宣传、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向华侨宣传抗日纲领,增强救国意识[11] - 深入华侨社区激发爱国热情,促使众多青年回国抗战,当地掀起募捐热潮[11]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组建 - 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岛后,越南琼侨回乡服务团组建,43名团员入选,符克担任教员开展两个月培训[12] - 1939年秋率团突破日军海上封锁线抵达海南,与香港团、星洲团会师,总人数达240余人[12] - 1940年6月19日各团合并成立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符克被推举为总团长[12] - 总团下设多个小组和民运队,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抗日并前线抢救伤员[12] 牺牲与纪念 - 1940年8月符克与韦义光前往国民党琼崖当局商讨合作事宜时遭顽固派杀害,年仅25岁[13] - 1951年冯白驹将军为其题写碑文"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9] - 符克故居保留其使用过的长书案,2024年起后人持续修缮故居并整理生平资料[15] 遗物与精神传承 - 符克留下家书、纪念册等遗物,家书中表达"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信念[14] - 纪念册记录其从上海到陕北的救国之路,有多位抗战军人、作家题词勉励[14] - 外孙女李华影承担精神传承责任,通过修缮故居和研读遗作理解其家国担当[15][16]
黄振亚:将短暂又壮烈的一生献给革命
海南日报· 2025-08-28 09:15
黄振亚革命活动 - 1905年出生于儋县海头地区新坊井村 1940年4月初牺牲时35岁 [2] - 1926年成立儋县特别党支部并当选支委 同年5月任海头党支部书记 [3] - 组织建立全县13个乡镇130个村庄的农民协会 会员达1.6万多人 成立基层工会30多个 会员5000余人 [3] 武装斗争与抗日组织 - 1927年10月12日领导武装暴动攻占国民党儋县政府 解放新州县城 释放被关押的150多名共产党员和群众 [4] - 1933年率领100多人革命武装队伍击溃反动头子吴泮清 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5] - 1938年发动海头区捐枪30多支 全县合计150多支枪(人)参加"云龙改编" [6] 军事作战与牺牲 - 1939年5月11日指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大队联合国民党游击大队500多人在黑岭公路伏击日军 [7] - 1940年4月初率20多名干部、战士和军械工人赴儋县组建第六大队 在抱舍墟与日军遭遇战中弹牺牲 [2][7]
石嘉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新华社· 2025-08-27 09:31
石嘉植烈士生平事迹 - 1918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薛镇盘石村 16岁进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学习 [1] - 1936年创办《心声》杂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组织多次抗日救国运动 [1] - 1937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八路军一二九师转战山西河北 [1] 战斗经历与情报工作 - 1938年2月晋东南战斗中率一个班消灭十多个日军 获"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 [1] - 担任德石敌工队队长期间组织数十次战斗 包括打鬼子除汉奸窃情报烧军火 [1] - 1940年在德州建立伪满报分销社作掩护 获取敌伪委任状 处决日军班长和国民党特务 [2] 被捕与牺牲 - 1943年3月因情报组织破坏和叛徒出卖被捕 拒绝营救并请求在狱中继续斗争 [2] - 1943年5月遭遇酷刑后在河北省景县龙华镇牺牲 年仅25岁 [2] - 战斗足迹跨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 [2] 事迹传承与纪念 - 2023年7月德州市德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赴富平县梳理还原完整事迹 [2] - 事迹被编入《富平红色故事》并制成短视频 在学校企业社区村庄宣讲 [3] - 被评价为展现共产党人革命信仰 战斗智慧和英雄气概的典范 [3]
彭泰农:热血青年身先士卒(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6 06:27
彭泰农生平事迹 - 1915年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白芒花瓦塘村(今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黄塘村瓦塘村小组)[1] - 1931年考入坪山青龙潭乡村师范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组织抗日宣传队赴坪山 白芒花等地宣传抗日[1] - 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在惠州报刊发表《告东江父老兄弟姐妹同胞书》号召抗日[2] - 1938年5月任中共惠州中心支部书记 联合组织惠阳学生抗敌联合会 6月任中共广东省东江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2] - 1938年暑期发起惠阳儿童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 主持"潘小飞抗战漫展"展出《婴儿何罪》等100余幅作品[2] - 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后撤往博罗 成立博罗战时工作团 改造黄麻陂抗日自卫团大队为中共抗日武装[3] - 1938年12月协助组建惠阳抗先队和抗先队惠州办事处 出版壁报《大家看》宣传抗日[3] - 1940年春转移至紫金新智小学开办夜校和妇女识字班 12月化名彭泰东负责中共和东区委工作[3] - 1941年7月调任中共东江后东特委宣传干事 次年调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工作[3] - 1943年3月3日因奸细告密被日军包围 为掩护同志突围中弹牺牲 年仅28岁[3] 历史荣誉与纪念活动 -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4] - 黄塘村通过村干部走访 召开乡贤座谈会收集彭泰农故事 每年党员大会重温事迹[4] - 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传承红色精神 惠东县白花镇综合文化站组织小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1][4] - 筹备资金修缮彭泰农故居 计划宣传弘扬其敢为人先 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4] - 以彭泰农精神为根基赋能红色村建设 推动乡村建设代代传承[4]
战火中的诗人(寻访)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穆旦从军背景 - 1942年穆旦以24岁青年教师身份自愿加入中国远征军 通过亲戚和教授吴宓引荐加入[1] - 西南联大抗战从军学生碑文记录834人 实际人数超1100名[1] - 穆旦出身天津查氏家族 1918年生于天津老宅 祖籍浙江海宁袁花镇[3] 个人经济状况与时代背景 - 抗战时期昆明物价飞涨 穆旦月薪仅100元 而1940年一石米价达120元[4] - 生活贫困到需为购买1元钱的稿纸犹豫[4] - 清华大学南迁过程中 部分同学直接投身抗战前线 学生徒步数千里从长沙至昆明求学[5] 文学创作与思想特质 - 穆旦崇拜诗人奥登 其1937年参与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并创作《西班牙》[2] - 战前已写出"我要赶到车站搭一九四〇年的车开向最炽热的熔炉里"等充满时代激情的诗句[2] - 创作传世佳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记录滇缅战场九死一生经历[5] 历史评价与学术研究 - 作家张曼菱评价西南联大从军学子"最先站出去的总是那些最优秀的人"[5] - 嘉兴学者邹汉明近20年研究穆旦 出版《穆旦传:新生的野力》获学界好评[4] - 金庸曾公开表示对徐志摩和穆旦的诗作不敢评价 体现敬重之情[3] 文化遗产与实物留存 - 嘉兴查玉强创办的五四文化博物馆藏有穆旦唯一存世毛笔字作品[4] - 海宁现存金庸故居与徐志摩墓 但穆旦祖宅已无痕迹[3] - 穆旦被喻为"上马能杀贼 下马会赋诗"的战争诗人典范[6]
东西问丨沈国明: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如何成为支援抗战的有力武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9:51
马来亚华文演剧运动的历史背景 -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马来亚华文话剧快速发展 形成抗日救亡的演剧运动[3][4] - 1938年底武汉合唱团在马来亚巡演超130场 筹款一千多万元法币[4] -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思潮推动运动达到空前盛况[5] 运动规模与表现形式 - 全马来亚剧社数量达2000余个 覆盖所有华文学校和主要城市[5] - 演出场所从剧院延伸至街角乡野 触及基层华侨华人社会[5] - 中国与马来亚话剧界交流活跃 吴祖光《凤凰城》剧本出版后迅速在马来亚上演[5] 社会影响与抗战支持 - 话剧以生动易懂形式满足文化水平不高群体了解时事的需求[7] - 演出直接筹款筹物 观众现场捐赠现金/金饰甚至儿童存钱罐[7] - 宣传作用显著 众多华侨华人受话剧影响奔赴中国参与抗战[8] 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 - 战后英国殖民政府因话剧受欢迎程度设立官方华文话剧团[9] - 培养王啸平/张业隆等创作人才 部分留马工作者持续推动华文话剧发展[11] - 运动从人才储备与观众基础两方面提升马来西亚华文话剧及文学水平[13]
滇缅公路上的“花木兰”是谁?手握方向盘驰骋在抗战生命线丨广播剧《南侨赤子》
央广网· 2025-08-24 17:22
南侨机工招募背景 -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导致中国海岸线物资运输受阻 大量作战物资囤积于缅甸仰光、腊戍等地[1] - 南洋华侨总会通过陈嘉庚发起征募 共招募约5,000-6,000名应征者 最终分九批输送3,200余名机工回国支援[1] 李月美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槟城华侨李月美因性别被拒参军 遂剪发化名"李月眉"女扮男装成功应征[6][7] - 1938年底经昆明集训后被分配至贵州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在滇缅公路承担武器及医疗物资运输任务[7][9] - 1940年因翻车重伤被救后女性身份曝光 被何香凝赠"巾帼英雄"锦旗 后转任护士持续贡献至抗战胜利[9][10] 白雪娇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槟城富商家庭出身的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寓意"为华夏而归")辞去教职秘密参军[14] - 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刊登其家书 信中称"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引发华侨共鸣[18][19] - 战后返回槟城任华校校长 于1949年10月1日在槟城升起首面五星红旗[19] 抗战物资运输体系 - 滇缅公路成为关键物资通道 南侨机工承担武器与医疗物资抢运任务 直面敌机轰炸风险[7][9] - 机工需经昆明集训后分配至各地 包括贵州红十字会等机构 形成系统化运输网络[7][9] 文化传播与纪念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主题广播剧《南侨赤子》 于中国之声/云听/央视等多平台同步播出[3][22] - 联合制作方包括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 获云南省广电局/文旅厅支持[23]
边陲小报激荡救亡热血(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4
历史背景与起源 - 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侨胞使用无线电收音机和油印小报建立全国抗战精神桥梁[1] - 和顺古镇自古为丝路要冲 数万侨胞散居缅甸泰国等地[1] - 1934年缅甸归国青年尹大典捐赠亲手装配的重十几斤木质外壳收音机予和顺图书馆[1] 报刊运营与发展 - 最初发行《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每期仅一页 后改为日刊扩至2-3页[2] - 内容通过蜡纸刻版油印机印刷 向社会各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 - 发行范围覆盖腾冲县城机关商号学校及龙陵潞西梁河等邻县[2] - 巅峰时期每期印发量达一千四五百份[2] 内容特色与社会影响 - 收录国内外广播新闻 包含战局分析时局评论和地方性社论[3] - 报纸成为民众了解抗战时事的重要渠道 激发抗日救亡热血[2][3]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改为日刊 内容更详实时效更迅捷[2] - 1944年腾冲光复时率先发出胜利快报 1945年更名为《每日要讯》[2] 文化基础与人员贡献 - 7000人小镇创办民办图书馆 青年自筹资金自刻自印传播新闻[3] - 李生庄(艾思奇之兄)担任和顺图书馆第二任馆长并创办《腾越日报》[3] - 尹大典联合李沛春李秋农等同乡青年共同参与新闻记录与传播[1] - 侨胞群体展现"走出去看世界眼界"和"走回来报家国担当"的双重特质[3][4]
(抗战胜利80周年)台胞姊妹的抗日青春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19:51
台胞苏菁与苏群的早年经历 - 苏菁1921年生于天津,其父舒柏年(原名苏维石)是台湾新竹人,在日本学医后于天津开办医院,常为贫苦民众免费治病 [3] -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的苏菁和妹妹苏群积极参与罢课、上街演出、发放传单等抗日活动 [3] - 天津沦陷后,姊妹俩转入教会学校圣功女中,因该校灌输“妇女应返回家庭、厨房、教堂”的观念,她们组织地下读书会进行反抗 [3] 抗日思想形成与初期行动 - 地下读书会由进步女青年发起,传阅《大众哲学》《铁流》《世界知识》等读物,并自编自印抗日刊物《妇吼》 [4]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和介绍延安抗大的书籍使苏菁看到“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彻底改变其一生 [4] - 1939年,姊妹俩首次尝试离家奔赴抗日根据地失败,但同年12月苏菁经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4] 投身革命与抗战工作 - 1940年2月,姊妹俩以接受更好教育为由转入北平辅仁大学附中,为第二次出走铺路 [4] - 1940年7月,时年19岁的苏菁和17岁的苏群留下字条后,扮成出游学生徒步穿越日伪封锁区,数天后抵达平西抗日根据地 [5] - 在根据地,苏菁被分配至党校学习后于地区公安局工作,苏群则成为《挺进报》译电员,苏群后来回天津从事地下工作 [5] 战后生活与精神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苏菁与在根据地相识的丈夫在新疆、大连工作,晚年定居大连,在老年大学学习,喜爱唱革命歌曲和练习书法 [6] - 苏菁将烽火岁月深藏心底,日常生活艰苦朴素,衣服袜子破了总是缝了再穿,并以此教育子女 [6] - 苏菁于2005年和2015年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于2018年在大连逝世,其信仰和作风深刻影响下一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