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维重建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博物馆的“千面新生”
新华社· 2025-05-17 20:36
博物馆行业转型趋势 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技术实现4米高窟顶壁画纤毫毕现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下载真人与虚拟场景交互视频[2] - 殷墟博物馆运用"微痕提取"技术解析甲骨笔画叠压关系等肉眼难辨信息[2]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运河版"密室逃脱"游戏,游客可角色扮演闯关学习历史文化[3] 特色化定位突破同质化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聚焦宋元海洋商贸主题,展出南宋福船等三大藏品体系,参观量显著提升[4][5] - 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地下6米空间复原25座古墓葬,吴文化博物馆以"产业友好型"定位吸引客商考察[6] 无边界拓展教育功能 - 金沙遗址博物馆进社区开展手工课堂,气象博物馆通过裸眼VR技术让儿童"亲历"台风[7] -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在商场顶层展出110米数字长卷《金陵图》,上海学校建立"一平米博物馆"[8] 馆城双向价值共生 - 苏州博物馆建筑融合江南古建与现代元素,带动周边评弹、餐饮消费[9] - 景德镇陶溪川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活态博物馆集群,上海推出"博物馆+咖啡馆"模式延伸城市文化[10] 政策导向与行业启示 - 行业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号召,技术应用覆盖文物研究、保护、展示全链条[2][3] - 特色化定位策略推动小众主题博物馆流量增长,差异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4][5][6] - 教育功能延伸至社区、乡村、交通枢纽,15分钟候机间隙也可接触文物展览[7][8] - 博物馆与城市经济深度融合,建筑空间、文化IP、生活方式形成商业闭环[9][10]
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关键证据“现身”
科技日报· 2025-05-16 08:56
始祖鸟研究突破 - 中美科学家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首次揭示芝加哥始祖鸟标本的骨骼、软组织和羽毛等细节[1] - 芝加哥始祖鸟标本是世界上第14件始祖鸟标本,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小始祖鸟标本,大小与鸽子相当[1] - 该标本保存非常完整,罕见地保留了皮肤、脚垫和羽毛等软组织,堪称始祖鸟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标本[1] 头骨形态研究 - 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CT扫描发现芝加哥始祖鸟头骨几乎完整,尤其是腭区结构保存完好[2] - 始祖鸟头骨形态介于伤齿龙类和其他白垩纪鸟类之间,代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头骨逐渐变得更轻便灵活的关键阶段[2] - 这一发现为未来研究化石鸟类的头骨功能奠定了基础[2] 软组织与生态特征 - 研究发现芝加哥始祖鸟足部趾垫形态与现代地栖鸟类相似,表明其可能具备良好的地面行走能力[2] - 始祖鸟的生活方式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多样[2] - 该标本是首次发现三级飞羽的始祖鸟标本,这些羽毛位于翅膀和身体之间[2] 飞行演化特征 - 三级飞羽附着在肱骨和尺骨上,可能在飞行中帮助维持连续的空气动力学平面,提高飞行效率[2] - 这种结构在非鸟恐龙中从未出现,可能是为适应主动飞行而演化出的新特征[2] - 《自然》杂志评审专家认为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始祖鸟标本,头骨部分具有极大研究价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