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设备

搜索文档
好好的大公司,怎么就病了?
36氪· 2025-07-23 10:45
大企业病的定义与症状 - 大企业病指成功的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失去活力与竞争力,陷入停滞或衰退的状态,是一种长期潜伏的"慢性死亡"[2] - 三大核心症状包括战略失焦、组织失灵和创新停滞[2][7][11] 战略失焦 - 企业边界消失,不再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盲目扩展新业务导致资源分散[2] - 典型案例:HTC拓展VR和区块链手机导致主业受损,凡客诚品盲目扩品类引发资金链断裂[2][5] - 资源配置紊乱,核心业务支持不足,新业务难以突破,部门内耗严重[5][6] 组织失灵 - 决策体系迟钝,权限模糊、流程冗长导致错失市场窗口[7] - 部门协同弱化,目标不一致引发运营低效(如凡客诚品库存积压)[8] - 激励机制偏离战略,过度追求短期指标(如美特斯邦威忽视品牌升级)[8] - 人才体系失衡,中层保守、基层缺乏成长通道(如王安电脑)[8][9] 创新停滞 - 产品更新流于表面,缺乏结构性突破(如黑莓固守物理键盘)[11] - 技术路线保守,用户体验停滞(如索尼智能手机业务)[11][12] - 早期试错文化被风险厌恶取代,创新沦为"增长叙事道具"[12] 大企业病的根源 - **成功陷阱循环**:过度依赖已验证的成功路径(如柯达胶卷业务),抑制对新可能的探索[15][16] - **组织内驱失衡**:官僚系统放大风险规避,代理关系导致目标分裂(如美特斯邦威多层管理)[18][19][20] - **短期主义盛行**:资本市场压力下压缩长期投入,战略被财务节奏主导[21] 案例企业对比 - **失败案例**:诺基亚反应迟缓、柯达拒绝自我革命、通用电气战略摇摆[1][16] - **成功对照**:苹果聚焦高端生态、任天堂定位家庭娱乐、Zara扁平化管理[2][8] 解决方向 - 需重塑对客户的敏感度、创新信仰和长期坚持[23] - 敢于打破固化机制(如流程、习惯逻辑)并建立容错文化[23][24]
四川提出到2027年将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
新华财经· 2025-07-16 18:24
政策目标与总体布局 - 到2027年四川省规模以上消费品企业营业收入目标达到1.2万亿元 [1] - 打造20个省级消费品领域"天府名品"和200家省级"三品"标杆 [1] - 创建15个"中国消费名品"并培育5个国家级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1] - 重点布局创新智能产品、绿色产品、健康产品、数字产品、高端产品、潮锐产品等6大领域 [1] 创新智能产品领域 - 加强计算终端芯片、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 [2] - 重点发展超高清智能电视、激光投影设备、智能音箱等视听终端 [2] - 推进超轻薄折叠笔电、平板、手机及高性能主机研发制造 [2] - 深度融合AIoT技术打造智能家居中枢平台 [2] - 布局智能手表及VR、AR设备等穿戴产品 [2] 数字产品领域 - 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生态 [2] - 重点发展大模型应用、AI内容生成工具等创新产品 [2] - 推进电子竞技、网络游戏、数字电影IP的研发与商业化 [2] - 提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成熟度 [2] - 靶向发力智能头显、交互设备等高性能数字设备产品 [2] 高端产品领域 - 推动整车企业持续迭代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服务 [3] - 开发特种作业、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康养护理等服务机器人产品 [3] - 提升显示面板、智能传感器、电子部件、光电设备、PCB主板等关键组件供给能力 [3] - 打造脑机接口、卷曲屏手机等高端电子产品 [3] - 加快推进eVTOL适航认证并探索多场景应用 [3] 政策支持措施 - 建立消费领域创新产品研发"绿色通道" [3] - 建立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机制 [3] - 将"四川造"汽车、家电、数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产品纳入补贴目录 [3]
具身数采方案一览!遥操作和动捕的方式、难点和挑战(2w字干货分享)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0 20:40
遥操作概念与历史 - 遥操作起源于太空探索和军事领域,已有几十年历史,早期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和远程挖掘机等场景[8][10] - 传统定义为通过设备远距离操控机器人,需具备空间隔离特性[10] - 具身智能兴起使遥操作重要性提升,因数据驱动范式需要真机采集实际场景数据[15][17] 当前遥操作技术方案 - 主流方案包括同构臂控制、VR操控和纯视觉IK解算[21][28] - 纯视觉IK方案因操作自由度高而受青睐,但存在遮挡问题[23][30] - 动捕系统面临精度挑战,需解决不同体型操作者与标准机器人的映射问题[73][78] 技术挑战与创新 - 系统延迟是关键瓶颈,整体需控制在40毫秒以内以避免眩晕[33][117] - 异构手部控制是难点,需设计新型映射算法解决结构差异[82] - 移动平台与机械臂协同控制尚未形成稳定技术路径[96][97] 行业应用与案例 - ALOHA系统创新性地整合移动操作最小配置与端到端算法框架[102] - 手术机器人采用主从臂设计实现精准控制,但存在视野遮挡问题[8][106] - 挖掘机遥操作通过1:1驾驶舱复刻实现85%现场操作效率[123] 未来发展方向 - 可能演进路径包括纯虚(无穿戴)和纯实(力反馈外骨骼)两种方案[37][45] - 需建立智能辅助系统,类似汽车ESP提供自动补偿功能[124][125] - 终极解决方案可能是脑机接口,直接传递运动意图[36][144] 人机交互设计 - 优秀系统应充分调动人手眼协调能力,建立自然操作直觉[53] - 3D显示技术(VR/裸眼)可提升操作沉浸感但面临眩晕挑战[113][114] - 语言、手势等多模态输入将共同构成未来交互方式[142][143] 机器人操作系统 - 当前ROS系统以功能模块为核心,未来需转向以人为中心设计[145][146] - 可能出现类似安卓的标准化平台,统一硬件接口和开发工具[146] - 行业存在封闭化趋势,各厂商开发私有中间件导致生态碎片化[154][155]
元宇宙数字人技术新飞跃:交互、感知与虚拟现实的全面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7-10 10:22
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技术融合 - 生成式AI技术如GPT系列及扩散模型显著提升数字人交互能力和形象逼真度 [1] - 语音合成、表情驱动及实时渲染技术使数字人活跃于直播、客服等动态场景 [1] - 数字人自主学习与情感感知能力持续提升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1] 虚拟现实与多模态交互技术 - VR设备为数字人带来真实感和立体感 提升用户沉浸感 [3] - 多模态交互技术融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实现更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 [3] - 数字人在直播、客服场景表现优异 赢得用户广泛好评 [3] 大数据分析与硬件配套升级 - 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用户画像 助力数字人优化服务和直播内容 [3] - 5G、云渲染、VR/AR设备为数字人创造低延迟高沉浸应用环境 [3] - 脑机接口技术潜力巨大 未来或拓展数字人交互方式与应用场景 [3]
VR观展成常态 数字技术让文物“触手可及”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9:22
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 VR观展已成为中国文博领域标配,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文物展示的多维延展 [2] - 数字技术满足观众对沉浸式、互动化体验的需求,推动观展模式从"单向观看"向"多维参与"转变 [2] - 应用VR、MR等技术能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获"新生",但需平衡生动性与严谨性 [2] 具体案例展示 - "相无古今——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展览通过3D打印、XR、VR、MR等技术再现七大石窟艺术精华 [1] - 展览采用"实物+数字沉浸体验"形式,观众可佩戴VR设备感受壁画细节 [1] - 在克孜尔石窟VR体验中,观众可"走进"数字复原窟并在MR场景中"抓取"经典画面 [1]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项目让观众化身五千年前的"时间旅人" [2] - 三星堆博物馆VR体验让观众在虚拟考古专家引导下"走进"遗址发掘现场 [2] 技术实现与创新 - 展览基于石窟空间和造像特点进行数字艺术再创作,直观展示石窟艺术中国化脉络 [1] - "妙数飞天"AI数字人引导观众了解石窟艺术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 [1] - 数字技术使观众能近距离观摩千年前的龟兹石窟艺术之美 [1]
报告显示消费市场的价格锚点正在让位于情绪刚需
新华财经· 2025-06-13 21:42
消费趋势核心观点 - 消费者更倾向于为真正解决需求的产品支付溢价,但拒绝为噱头或冗余功能买单 [1] - 近七成抽样人群愿意为快乐预留"消费弹性",超两成人为快乐任性买单,情绪价值已完成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认知升级 [1] - 价格锚点正在让位于情绪刚需 [1] 人群结构 - 调研人群中男性占比49%,女性占比51% [1] - 20-29岁人群占比13%,30-39岁人群占比56%,4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30% [1] 消费行为特征 - 兴趣消费呈现多元决策路径:75%消费者借电商活动果断入手商品,35%受好友推荐驱动 [1] - 购买渠道选择上,92%通过主流电商平台实现"一键满足",30%热衷二手市场寻宝,24%在兴趣社群发现小众精品 [1] - 智能科技产品从工具进化为自我表达载体(如智能手表数据可视化成就感、VR设备探索多元身份) [1] AI性能消费趋势 - "轻量化全能主义"反映对设备便携性与功能完备性的双重追求 [2] - "无感生态沉浸"体现用户对AI体验的高度期待 [2] - "技术信仰追求"形成独特的尖端科技消费文化现象 [2]
从“吃饱穿暖”到“精致生活”:消费升级如何重塑中国家庭账本
搜狐财经· 2025-06-06 23:10
消费升级趋势 - 消费从生存型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出现"情绪价值"隐性指标,如30元燕麦拿铁成为社交货币,500元陶艺课提供治愈时刻[2] - 银发族消费升级显著,60岁以上用户VR设备购买增速达300%,"康养+旅居"线路搜索量暴涨7倍,老年模特队演出服年购5套[4] - 消费分级现象明显,大学生分期购折叠屏手机与上班族对比进口智能手表健康功能形成鲜明场景[2] 新兴市场机会 - 小众需求催生万亿级市场,生活美学店铺单品溢价达同类3倍仍断货,县城健身房"银发尊享卡"盘活冷清时段[6] - 国潮美妆花西子高端线单品销售额同比暴涨220%,闲鱼平台二手奢侈品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6] - 柔性供应链重要性提升,直播间实时投票决定新品配色,C2M模式推动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8] 宏观经济影响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8万亿元,消费密度提升,新能源车均价较燃油车高30%含生态价值[12]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55%,催生居家护理顾问、数字健康管理师等新兴职业[12] - 消费倒逼创新,扫地机器人进入西藏牧区,5G远程医疗覆盖海岛,技术普惠加速实现[14] 消费行为变迁 - 00后呈现"理性奢靡"特征,愿花3000元买球鞋但也在闲鱼淘书,追求品质但不虚荣[15] - 消费升级推动公平,云南山区用上冷链物流,北漂青年接触艺术展,资本关注普通人需求[17] - 传统低端家电区客流锐减,导购需学习"一级能效比节能补贴划算"等新话术适应变化[6]
哪吒等文化IP“破壁”VR困局,以5D+VR文化剧场重构商业想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8:50
VR行业现状与挑战 - VR设备长期面临"专业用户看不上,普通用户不愿买"的困境,陷入用户与内容互为制约的恶性循环 [1] - 用户体验差表现为画面模糊、设备笨重、眩晕感强,国内VR月活用户仅30万量级(截至2024年) [1][2] - 技术短板包括算力不足导致实时渲染效果差,内容缺失与断点问题突出 [2] 商业模式与市场特征 - 国内VR/AR企业主要依赖B端和G端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弱 [3] - 90后/95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推动体验式消费需求增长,强调"能共情、可沉浸、有互动"的内容 [1][3] - 传统VR内容由IT团队开发,侧重功能而非艺术性 [3] 内容创新与突围路径 - 行业提出"VR出路在内容"理念,通过文化IP打造"可穿越的文化剧场",如《哪吒5D VR》项目融合5D全息与VR大空间交互技术 [1][3][4] - 文化剧场模式优势:降低获客成本(IP自带流量)、提升复购率(剧情迭代+积分社交体系) [4] - 应用场景拓展案例:酒店宴会厅改造为"宴会+文旅"混合空间,实现资源复用与客流导入 [5] 市场规模与商业实践 - 中国沉浸式产业规模预计2026年达2500亿元,"文旅+科技"为增长引擎 [5] - 石代科技计划全国开设200-300家门店,采用550平方米轻改造模式(低成本装修+毫米级定位技术)实现规模化 [5] - 5D VR技术通过超级IP联动(如哪吒、阿凡达)创造沉浸式文旅新亮点 [4][5]
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型消费扩容双轮驱动,消费板块“低估值+高分红”凸显吸引力
搜狐财经· 2025-05-28 23:40
消费板块整体格局 - 促内需消费政策力度空前,形成"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型消费扩容"双轮驱动格局 [1] - 消费板块具备"低估值+高分红"双重吸引力,中证消费指数PE为20倍(近十年分位数2%),股息率3.41%(近十年分位数98%) [4] - 消费板块平均股息率4%,市值200亿以上公司股息率中位数5%,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 高分红对消费板块的影响 - 高分红率为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预期,为板块估值提供安全垫 [2] - 持续稳定分红吸引养老基金、社保基金、险资等长期投资者,社保基金持仓占比达28% [4] - 高分红传递公司财务状况健康信号,增强投资者信心并推动估值溢价 [3] 消费升级核心领域 - 新能源汽车2024年销量突破1500万辆,占新车销售比重超35%,政策支持最高补贴2万元 [6] - 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25年将突破8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5%-30%,AI赋能推动全屋智能升级 [7] - 智能穿戴领域依赖政策补贴及技术迭代,消费电子补贴政策将持续至2025年底 [8] 上游产业链机会 - SOC芯片因AI发展需求激增,具备高性能、低功耗、多场景渗透特征,技术门槛形成深护城河 [9] 节日消费预期 - 端午节与618叠加将形成2025年上半年最大消费热潮,消费电子实际支付价格降幅达20%-30% [10] - 文旅大省非遗相关消费占比25%-40%,文化消费从短期引流转向长期价值沉淀 [10] 需求不足领域 - 奢侈品需求下滑,国际品牌在华增速放缓,二线品牌出现闭店潮 [11] - 燃油车面临新能源替代压力,15万元以下车型受比亚迪等品牌直接竞争 [11] 新消费估值逻辑变革 - 情感消费与体验消费重构估值框架,需关注用户复购率、情感依赖度等非财务指标 [12] - 投资评估从"标准化财务导向"转向"个性化用户导向",强调情感共鸣与体验创新的软性护城河 [12] 投资机遇聚焦方向 - 政策与基本面共振,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三胎母婴消费等具备升级潜力 [13] - 新消费场景如盲盒经济、宠物经济创造增量市场空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