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名品牌合作的运动鞋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7-04 10:10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 方聚到大学校园的传承人,让非遗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始实施,高校加入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10年来,传承人们一批批走入高校,像树木呼吸生长,带动着乡村与城市、 东部与西部文化养料的吸收、循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的多所研 培高校,探寻这一个个"树人"的故事。 让"老根脉"扎得更牢 "查缺补漏""巩固技艺""理论熏陶""建立体系",这是多所高校的研培教师们反复提到的几个词。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2024年4月,第十七期陶瓷雕塑研修班,学员正在创作。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介绍,该校从2020年以来共承办了4期非遗戏曲传承人研修班,培训戏种 包括昆曲、京剧、淮剧、徐州梆子戏等。为解决年轻传承群体断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等问题, 学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基层一线从业者。 在谈及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