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寿桃酥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中国青年报· 2025-07-04 10:10
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实施成果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研培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推动高校参与非遗保护10年,覆盖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地高校,促进城乡与东西部文化资源循环 [1] - 高校研培班通过"查缺补漏""理论熏陶""建立体系"等方式巩固传承人技艺,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从业者解决传承断层问题 [2][5] 传统技艺与现代融合实践 - 扬州大学通过补充饮食文化理论帮助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同时探索科技手段改良配方(如猪油减量)以实现营养标准化 [6] - 苏州工艺美院通过学分通用政策复兴桃花坞木版年画,2017年设立专业方向,2019年开设研培班,传承人孙一波已与网游公司合作开发二次元国风形象 [6][7][8] 非遗产品市场化创新 - 浙江理工大学学员赖蕾将侗族服饰技艺应用于"村超"吉祥物设计,融合蓝染、蜡染等传统工艺,提升非遗产品购买转化率 [9] - 东华大学10年培训300余人次,学员靳秀丽通过研培班将苗族蜡染纹样与现代运动鞋设计结合,实现销量突破 [10] - 00后学员施达将白族刺绣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推动剪纸技艺动态化应用于日常穿戴 [10][11] 跨界合作与品牌孵化 - 中国美术学院打破技艺门类分班模式,组织漆器、陶瓷、木工等不同领域传承人合作开发茶具、首饰等创新产品 [12][13] - 上海大学累计孵化1200余件跨界作品,涉及家居、服饰、科技等领域,与25个省区市1000余名传承人建立合作 [13] - 同济大学研培项目从单项非遗过渡到"金木竹瓷漆"跨界融合,孵化10余个子品牌,紫砂陶作品《锦瑟年华》亮相进博会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