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均衡技术
搜索文档
甘肃储能项目对比实测:主动均衡是提升收益的关键!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10-17 14:03
行业背景与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储能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 - 政策导向转变,136号文取消储能强配,394号文明确电力现货市场全域覆盖,行业准则转向“靠真收益存活” [2] - 主动均衡技术被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适配方案 [2] 储能系统性能风险特征 - 当电池组实际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70%-75%时,系统续航能力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导致收益缩水 [6] - 充放电效率下降至85%以下会加剧能量浪费,难以扭转整体能量转换效率下滑趋势 [6] - 循环寿命剩余不足500次,或服役寿命达设计寿命80%以上时,系统故障风险显著上升,运维成本增加 [6] - 电芯一致性差异超过5%会加剧局部电芯过充过放,加速整组衰减,可能导致数百万元设备成本增加 [6] 主动均衡技术解决方案 - 主动均衡技术核心是通过实时监测电芯状态,以能量转移方式实现“精准能量调控” [5] - 该技术可实时修正电芯一致性差异,有效抑制局部过充过放现象 [7] - 针对容量衰减,可减少活性材料损耗,减缓系统容量衰减速率 [7] - 应对充放电效率下降,能让电芯同步充放,减少能量浪费,稳定整体效率 [7] - 通过优化充放电工况,减少电芯损伤,延长循环寿命,应对寿命不足问题 [7] 项目案例测试数据 - 测试项目为甘肃民乐40MW/80MWh储能项目,电芯规格为280Ah LFP,于2022年12月投运 [8]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19-1舱)经过11个月运行,簇平均充电容量从233.1Ah下降至231.0Ah,下降率约0.90% [15]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15-2舱)经过11个月运行,簇平均充电容量从223.7Ah下降至208.6Ah,下降率约6.74% [15]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堆充电电量从2611.977kWh下降至2585.601kWh,下降率约1.00% [19]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堆充电电量从2494.008kWh下降至2338.620kWh,下降155.388kWh,下降率约6.23% [19] 电芯一致性表现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放电末端堆极差由121mV缩小至92mV,缩小29mV,电池一致性保持良好 [20][22]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放电末端堆极差由56mV扩大至228mV,扩大172mV,电池一致性差异逐渐产生 [20][24] - 在一个满充满放循环下,开启主动均衡的舱比未开启的舱可多充放容量约13Ah,多充放容量约6% [25] 技术价值与行业展望 - 主动均衡技术能延缓设备更换周期、增加运营收益、节省成本投入,为项目收益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5] -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全域覆盖推进,储能项目对“稳定性能”与“长期收益”的诉求将愈发迫切 [26] - 该技术在电芯一致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上的优势,将助力项目突破“寿命衰减”与“收益缩水”的双重挑战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