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储能项目对比实测:主动均衡是提升收益的关键!
行业背景与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储能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 - 政策导向转变,136号文取消储能强配,394号文明确电力现货市场全域覆盖,行业准则转向“靠真收益存活” [2] - 主动均衡技术被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适配方案 [2] 储能系统性能风险特征 - 当电池组实际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70%-75%时,系统续航能力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导致收益缩水 [6] - 充放电效率下降至85%以下会加剧能量浪费,难以扭转整体能量转换效率下滑趋势 [6] - 循环寿命剩余不足500次,或服役寿命达设计寿命80%以上时,系统故障风险显著上升,运维成本增加 [6] - 电芯一致性差异超过5%会加剧局部电芯过充过放,加速整组衰减,可能导致数百万元设备成本增加 [6] 主动均衡技术解决方案 - 主动均衡技术核心是通过实时监测电芯状态,以能量转移方式实现“精准能量调控” [5] - 该技术可实时修正电芯一致性差异,有效抑制局部过充过放现象 [7] - 针对容量衰减,可减少活性材料损耗,减缓系统容量衰减速率 [7] - 应对充放电效率下降,能让电芯同步充放,减少能量浪费,稳定整体效率 [7] - 通过优化充放电工况,减少电芯损伤,延长循环寿命,应对寿命不足问题 [7] 项目案例测试数据 - 测试项目为甘肃民乐40MW/80MWh储能项目,电芯规格为280Ah LFP,于2022年12月投运 [8]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19-1舱)经过11个月运行,簇平均充电容量从233.1Ah下降至231.0Ah,下降率约0.90% [15]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15-2舱)经过11个月运行,簇平均充电容量从223.7Ah下降至208.6Ah,下降率约6.74% [15]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堆充电电量从2611.977kWh下降至2585.601kWh,下降率约1.00% [19]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堆充电电量从2494.008kWh下降至2338.620kWh,下降155.388kWh,下降率约6.23% [19] 电芯一致性表现 - 开启主动均衡的电池舱放电末端堆极差由121mV缩小至92mV,缩小29mV,电池一致性保持良好 [20][22] - 关闭主动均衡的电池舱放电末端堆极差由56mV扩大至228mV,扩大172mV,电池一致性差异逐渐产生 [20][24] - 在一个满充满放循环下,开启主动均衡的舱比未开启的舱可多充放容量约13Ah,多充放容量约6% [25] 技术价值与行业展望 - 主动均衡技术能延缓设备更换周期、增加运营收益、节省成本投入,为项目收益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5] -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全域覆盖推进,储能项目对“稳定性能”与“长期收益”的诉求将愈发迫切 [26] - 该技术在电芯一致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上的优势,将助力项目突破“寿命衰减”与“收益缩水”的双重挑战 [26]
以“抱团取暖”式协同创新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网· 2025-05-06 11:15
构建生态、全链赋能、用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4月28日,一场关于储 能高质量发展的研讨活动在"中国储能之都"包头市举行。院士专家和行业代表们关于"抱团 取暖"的发展共识,对于正在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的中国储能而言,无疑有着重大的 启发意义。 为此,钟发平在2024年11月28日组织发起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23家成员单位分 别来自央国企、上市公司、产业链优秀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与人才服务机构。 成立以来,创新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成员互为客户、互为供应商、互为上下游,有效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市场需求倒逼,联合体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关键共 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节点上进行攻关,开展数字化安全诊断技术研究,实现退役锂电池高选 择性氯化回收工艺的颠覆性创新,形成了从自然矿山到城市矿山的闭环强链,有效应对电池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要求、碳排放、生产者责任和电池护照等绿色壁垒。 储能技术涉及能源、材料、电力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其本质是人才复合能力 的竞争。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编制、职业发展预期、人才评价标准与机制的影响,复合型人 才入职企业的意愿度普遍较低。为此,钟发平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