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烽火铸丹心 科学佑山河
科技日报· 2025-09-03 12:25
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科研成就 - 物理学家严济慈基于石英晶体理论研发出全新无线电发报机稳频器 极大改善战时电信技术并满足盟军应急器件需求[5] - 化学家侯德榜经历500多次试验发明侯氏制碱法 使设备减少1/3 成本降低40% 盐利用率提高至96% 并将生产废物转化为化肥[5] - 电子学家罗沛霖在延安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木头制作绝缘零件 成功制造60多部电台送往抗日前线[6] - 科学家团队用碳化核桃壳研制活性炭防毒面具支援华北前线[6] - 物理学家钱临照发明"自准直法" 用普通显微镜改造出毫米级曲率半径球径仪 破解光学仪器生产瓶颈[10] 教育与人才培养成果 - 浙江大学西迁途中学院从3个扩展到7个 培养出26位院士[9] - 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近500名"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后演变为北京理工大学[11] -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中有一大批成为科技领军者[13] - 抗战期间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脊梁" 诸多"两弹一星"元勋在战时完成学业或开始科研事业[21] 农业与民生保障技术突破 - 昆虫学家周尧开创"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 用寄生蜂制服小麦吸浆虫 拯救黄河流域千万亩麦田[14] - 小麦育种科学家沈骊英从170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9个 年均推广种植超过300万亩[15] - 农学家罗登义发现贵州野果刺梨维生素C含量极高 推广用刺梨替代维生素药品解决民众营养匮乏问题[17] - 营养学家沈同调查1万多名士兵营养状况 为改善军粮制度提供科学依据[17] 工业与能源技术革新 - 化学家钱志道带领团队用厕所墙土熬硝 设计制造酒精蒸馏塔 一年建起紫芳沟化学厂 生产子弹手榴弹及火柴酱油等生活必需品[16] - 石油专家陈振夏重建延长石油厂 生产石油满足边区工业农业与军事需求[16] - 侯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工业发展及大后方民生保障作出巨大贡献[5] 医疗卫生领域贡献 - 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在大后方开展疫苗血清研究 研发的伤寒疫苗在战时发挥重要作用[17] - 抗战相持阶段非战斗减员与战斗减员比例高达5:1 后方民众年死亡率达3% 每年因医疗卫生问题死亡达675万人[17] 科技遗产与长远影响 - 战时科技探索为战后发展埋下伏笔 青霉素研究、航空木材调研、风洞建设经验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抗生素生产奠定基础[20] - 实现了"科学中国化"的科研导向 确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22] - 战时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重要源泉 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要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