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陶哲轩都拿不到暑期工资,被迫给自己和学生筹钱
猿大侠· 2025-09-13 12:11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美国在今年的7月25日,突然暂停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对 UCLA 的资助, 金额高达 5亿美元 之多。 即便后来事态有所好转,联邦法院在8月12日决定恢复部分拨款,但直到9月初,资金仍旧没有到位。 而比起陶哲轩自己的工资,他本人表示 更加担心自己的学生 : 我没关系,我能承受。但这些资助主要目的是支持我的研究生。 这份经费能支持这些年轻人参加学术会议,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金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顶级如 陶哲轩 这般的数学家,也已经拿不到暑期工资了。 这事还是陶哲轩本轩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亲口说的: 研究所的经费仍然无法发放,连暑期工资都拿不到了。 现如今,就连陶哲轩也不得不将精力从科研转向 筹款活动 。 陶哲轩撰文痛诉 陶哲轩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对中断科研资助的事情发声。 早在上个月,他就亲笔撰写了一篇长文痛诉这一现状: (为完整表达内容,下文将以陶哲轩第一人称来展开。) 在短短六个月内,美国科学基础设施遭受了全面冲击,科研项目进行到一半就被取消了资助,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员的奖学金被大幅削减。这 些决定已经侵蚀了 ...
数学界“顶流”陶哲轩缺钱了!美国留不住人,中国这次能捡个大宝贝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0 17:19
图源:UCLA 于是乎,陶哲轩这位被外界称作 " 数学界莫扎特"的大佬,在过去两周被迫开始像初创公司老板一样四处拉赞助,卑躬屈膝去要钱。这不禁让人感叹,美国不愧是资 本主义世界的灯塔啊,连菲尔兹奖得主都要为五斗米折腰! 美国:把 " 科研经费"玩成了 " 政治筹码" 谁能想到,陶哲轩这次的经费危机,居然是从一场和数学八竿子打不着的 " 政治风波"开始的。今年7月,美国政府突然大手一挥,以UCLA"没管好反犹太主义"为 由,冻结了该校近6亿美元的联邦科研资金。虽说后来法院一度勒令"解冻还钱",但陶哲轩和他所在的研究所愣是没拿到钱,运营资金见底,连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的经费都凑不出来。更绝的是,特朗普政府还打算在2026财年把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算砍半,美其名曰 " 符合美国优先",实际上却把科研界逼到了墙 角。要知道,NSF可是美国科研领域最重要的"提款机",这一砍,相当于直接断了无数科学家的粮。 当你以为顶级数学家的烦恼只会是 " 这个定理该怎么证"的时候,陶哲轩却用一句 " 可能要离开美国"把瓜递到了全世界面前——不是因为江郎才尽,不是因为想 家,而是因为 " 没钱搞研究了"。 陶哲轩本月7日在接 ...
【科技日报】烽火铸丹心 科学佑山河
科技日报· 2025-09-03 12:25
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科研成就 - 物理学家严济慈基于石英晶体理论研发出全新无线电发报机稳频器 极大改善战时电信技术并满足盟军应急器件需求[5] - 化学家侯德榜经历500多次试验发明侯氏制碱法 使设备减少1/3 成本降低40% 盐利用率提高至96% 并将生产废物转化为化肥[5] - 电子学家罗沛霖在延安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木头制作绝缘零件 成功制造60多部电台送往抗日前线[6] - 科学家团队用碳化核桃壳研制活性炭防毒面具支援华北前线[6] - 物理学家钱临照发明"自准直法" 用普通显微镜改造出毫米级曲率半径球径仪 破解光学仪器生产瓶颈[10] 教育与人才培养成果 - 浙江大学西迁途中学院从3个扩展到7个 培养出26位院士[9] - 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近500名"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后演变为北京理工大学[11] -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中有一大批成为科技领军者[13] - 抗战期间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脊梁" 诸多"两弹一星"元勋在战时完成学业或开始科研事业[21] 农业与民生保障技术突破 - 昆虫学家周尧开创"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 用寄生蜂制服小麦吸浆虫 拯救黄河流域千万亩麦田[14] - 小麦育种科学家沈骊英从170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9个 年均推广种植超过300万亩[15] - 农学家罗登义发现贵州野果刺梨维生素C含量极高 推广用刺梨替代维生素药品解决民众营养匮乏问题[17] - 营养学家沈同调查1万多名士兵营养状况 为改善军粮制度提供科学依据[17] 工业与能源技术革新 - 化学家钱志道带领团队用厕所墙土熬硝 设计制造酒精蒸馏塔 一年建起紫芳沟化学厂 生产子弹手榴弹及火柴酱油等生活必需品[16] - 石油专家陈振夏重建延长石油厂 生产石油满足边区工业农业与军事需求[16] - 侯氏制碱法为抗战时期工业发展及大后方民生保障作出巨大贡献[5] 医疗卫生领域贡献 - 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在大后方开展疫苗血清研究 研发的伤寒疫苗在战时发挥重要作用[17] - 抗战相持阶段非战斗减员与战斗减员比例高达5:1 后方民众年死亡率达3% 每年因医疗卫生问题死亡达675万人[17] 科技遗产与长远影响 - 战时科技探索为战后发展埋下伏笔 青霉素研究、航空木材调研、风洞建设经验等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抗生素生产奠定基础[20] - 实现了"科学中国化"的科研导向 确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22] - 战时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重要源泉 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要素[22]
国自然放榜信号再升级?系统罕见二次维护!(附近四年资助获批情况分析)
仪器信息网· 2025-08-21 11:5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时间预测 - 系统于8月14日和18日两次维护 放榜时间引发科研界热议[1] - 申报流程已完成关键环节 常规进度推算结果大概率8月下旬公布[2] - 过往遵循"8月中下旬周五效应" 猜测可能8月22日或月底揭晓[3] - 官网客服回应项目结果尚未公布 时间待定需等待官方通知[4][6]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据变化 - 申请总数达384,564项 较2023年激增80,231项 增幅26.36%创历史纪录[7] - 资助总数仅小幅提升至49,805项 较2023年增加1,020项[7] - 整体资助率从2023年16.06%骤降至13.00% 一年内下跌3个百分点[7] - 取消面上项目"申二停一"限制 直接导致申请量爆发式增长[7] 2024年各项目类型资助率详情 - 面上项目受理177,982项 获批20,758项 资助率11.66%[8] - 青年项目受理149,489项 获批23,226项 资助率15.54%[8] - 优青项目受理8,394项 获批654项 资助率7.79%[8] - 杰青项目受理6,117项 获批433项 资助率7.08%[8]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受理28,174项 获批3,519项 资助率12.49%[9] - 重点项目受理4,514项 获批745项 资助率16.50%[9] 2021-2024年主要项目资助率变化趋势 - 面上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7.43%持续下降至2024年11.66%[8] - 青年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7.29%波动下降至2024年15.54%[8] - 优青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9.22%连续下降至2024年7.79%[8] - 杰青项目资助率2023年8.07%降至2024年7.08% 但高于2021年7.65%[8][9]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4.47%下降至2024年12.49%[9] - 重点项目资助率从2021年18.89%下降至2024年16.50%[9]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特征 - 呈现面上项目资助率可能跌破10%与青年基金持续下滑的严峻挑战[10] - 创新群体B类等新通道开辟与交叉学科预算大幅增长的积极信号[10] - 反映科研体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希望[10]
前8月全国吸收外资增16.4% 高技术产业表现突出
新华网· 2025-08-12 14:18
吸收外资总体表现 - 1至8月全国吸收外资8927.4亿元人民币 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 [1] - 吸收外资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 结构持续优化 [1][2] - 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因巨大市场吸引力和稳外资举措出台 [1] 行业结构亮点 -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7% [2]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6%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 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1% [2] - 外资高技术产业创新加速集群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 与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 [3] 来源地投资表现 - 韩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8.9% 德国增长30.3% 日本增长26.8% 英国增长17.2% [2] 区域分布特点 - 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3% 中部增长27.6% 西部增长43% [3] - 外资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增速加快 希望利用中国发展环境优势实现利润和市场份额提升 [3]
【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开放合作国际研讨会
中国青年报· 2025-06-02 10:54
会议背景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开放合作:科学共同体的责任"国际研讨会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和国际科学组织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 学部主席团成员 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 [1] -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1] 核心观点 - 当前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交织叠加 新科技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深刻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 [1] - 中国科学院持续加强在生态环境 生命健康 能源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布局 为推动新兴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 提供新方案 [1] - 面向未来 中国科学院将始终坚持开放办院理念 深化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研究 加强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 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咨询评议 推动可持续发展数据开放共享和人工智能赋能 [1] 专题报告 - 相关院士代表围绕大数据 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放科学 生命健康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2] - 与会人员认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既伴随着挑战与困难 也蕴含着突破和希望 [2] 科学共同体责任 - 科学共同体应团结凝聚全球科学家 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前沿 推动科技进步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 作出更大贡献 [2]
科技强国筑梦行精彩继续,专家现场解密真菌世界、人工智能前沿
新京报· 2025-05-30 10:47
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 - 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走进首师大顺义附小教育集团养正校区与大兴区北臧村镇人民政府,活动包括两场讲座,分别面向1500余名师生和政府人员 [1] - 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组织开展,旨在以科学家精神为纽带搭建科学与大众的桥梁,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热情 [2] - 活动展现科学家求真创新、爱国奉献的事迹与精神,引导公众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2] - 活动得到北京市顺义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大兴区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2] 真菌学讲座内容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齐莎以"求真·开拓:中国真菌学先驱者的精神图谱"为题进行讲座,介绍真菌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的真核生物界 [3] - 全球真菌预估有200万至380万种,目前人类发现和描述的真菌约占3%-7%,仍有90%以上的真菌物种未被发现 [3] -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在医学领域如冬虫夏草、灵芝等可直接入药,青霉素的发现显著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 [3] - 真菌在农业领域具有双面性,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而马铃薯晚疫病曾引发欧洲严重食物短缺 [3] - 毒蘑菇不能通过颜色、气味等简单判断,需要专业科学依据,某些真菌毒素如鹅膏毒肽未来或可用于靶向癌症治疗 [4] -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无胆固醇、低糖、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等特征,适合青少年食用 [4] 中国真菌学发展历程 - 戴芳澜院士编写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成为中国真菌学创立的标志,培养众多弟子传承薪火 [5] - 邓叔群将珍贵菌物标本运到康奈尔大学保存,2009年这些标本回归祖国 [6] - 魏江春院士开创"生物地毯工程"治理沙漠,被誉为"中国地衣学之父" [6] - 郑儒永院士与丈夫捐出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 [6] - 庄文颖院士46年专注真菌分类,走遍二十六省采集样品,编纂《中国真菌志》 [6] 人工智能技术讲座 -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王晓茹以"人工智能与生成式大模型技术漫游"为题进行讲座,讲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应用案例 [7] - 讲座提及中国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的理论贡献,解析贝叶斯定理在机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原理 [7] - 结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雪花》节目,揭秘人体姿态实时追踪技术,讲解人工神经网络如何实现图像动态识别 [7] - 介绍"北邮-思政有我大模型平台",该平台已服务全国36所大中小学思政教学 [7] - 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包括线上线下课堂建设及大中小学一体化案例,"思政有我"平台获教育部精品案例 [7]
于生命长河照见“我是谁”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生命科学行业研究 - 合成生物学正在重塑工业体系,基因技术改写疾病治疗规则,人工智能深度解析生命密码[2] -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兴未艾,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不断突破[5] 生命演化研究 - 生命演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形式,涵盖生命起源、物种形成、化石标本、人类演化等科学命题[2] - 书中介绍进化论发展、表型与行为演化、基因与染色体演化等核心理论[2] - 通过谚语和名言警句连接生命故事,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解码物种地理隔离[3] 人类活动影响 -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1000倍,约75%物种已灭绝[4] - 预计到2050年,目前1/4以上物种可能灭绝或濒临灭绝[4]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 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人类演化进程[4] - 生命伦理成为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书中探讨器官移植技术等问题[5] 科普与文化结合 - 书中通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弗兰肯斯坦》等案例探讨生命伦理问题[5] - 表达方式打破科技术语壁垒,如用诗词比喻基因突变类型[3]
“倒退几十年”:千疮百孔的美国科研能熬过特朗普2.0吗?
虎嗅· 2025-05-08 15:13
科研经费削减 - 特朗普政府终止对气候变化、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艾滋病预防等领域的1000多项资助 [1] - 考虑将NASA科学预算减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支削减40% [2] - 2024年联邦政府研发支出达2000亿美元,其中国防相关研究占一半 [8] - NIH作为非国防科研资助最大部分,2024年投入近480亿美元,资助超6万个研究项目 [9] 科研机构与人员影响 - 特朗普政府头三个月解雇NIH、CDC、FDA等科学机构数千个岗位 [15] -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宣布解雇1万名员工 [16] - 联邦科学家队伍从2020年的28万人大幅缩水 [15] - NSF将今年颁发的研究生奖学金数量减半 [25] 大学与研究生态 - 美国大学2023年研发投入达1090亿美元,近600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 [21] - 特朗普政府取消或终止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数十亿美元经费和合同 [23] - 哈佛大学因拒绝政府要求被冻结22亿美元经费并起诉政府 [23]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称当前是195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最大威胁 [25] 私人领域替代性 - 部分观点认为私人领域可替代公共科研投资,但专家指出基础研究难以被取代 [12] - 公司更倾向资助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后期研发而非早期基础研究 [12] - 儿童癌症治疗等低盈利领域研究将受严重影响 [35][36] 国际竞争力与人才流失 - 2023年国际留学生占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39%,但趋势可能逆转 [26] - 《自然》调查显示80%非美科研人员因政治局势不愿赴美工作 [27] - 欧洲等多国计划招聘美国科研人员 [30] - 美国国家科学院警告其他国家可能在清洁能源、新技术等领域赶超 [37] 创新与经济影响 - 联邦经费削减导致研究人员减少论文发表,增加专利申请,但创业公司减少 [32] - 基础研究枯竭将阻碍全行业技术创新 [37] - 美国前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称创新机器可能被永久削弱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