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代码编程软件
icon
搜索文档
教育部新规:虚拟伙伴进校园,是减负还是增负?
36氪· 2025-05-13 08:26
政策导向与目标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目标为普及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反映AI技术渗透各行业及职场需求井喷的趋势 [2] - 教育体系需适应智能社会需求,培养"新质人才",强调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非单纯编程教学 [2] - 《指南》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体系五部分,后两部分占比超50%,建议校方及校外机构重点研读 [2] 实施原则与资源分配 - 基本原则包括"主动引领,公平普惠",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提供优质课程和实验资源,覆盖城乡及偏远地区学生 [2] - "多方参与,融合创新"原则要求学校主导、家庭协同、产业联动,形成产研学一体化模式 [3] - 资源分配聚焦基建、师资、试点和城乡统筹,分批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依托国家平台实现资源下沉 [6] 企业参与方向与边界 - 企业可开放实验室、组织科技研学活动,开发低代码编程等适龄工具降低学习门槛 [3][7] - 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整合产业前沿技术,但需确保资源开放普惠性,避免变相营销或技术噱头 [7] - 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进校项目与《指南》路径契合,体现企业参与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7] 课程设计与教学重点 - 小学阶段侧重体验式学习与可视化工具,培养兴趣和安全意识 [5] - 初中阶段转向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健康等社会议题的AI应用 [5] - 高中阶段强调系统思维与社会责任,关注技术伦理及国家发展影响 [5] - 课程需平衡工具使用与思维训练,设计"AI+传统"结合模式,如数据分析与动手验证的结合 [6] 教师能力建设 - 将AI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分层开展通识培训与专项研修 [7] - 鼓励跨学科教研,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AI工具辅助备课等方式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7] - 教师需从"技术使用者"转型为"AI引导者",具备技术管理能力 [7] 社会争议与应对 - 争议包括AI工具可能削弱独立思考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扩大及伦理教育有效性 [4] - 解决方案包括分阶段教学目标设定、伦理安全课程强化及批判性思维培养 [5][6] - 通过国家平台资源调配和多方参与机制缓解教育资源不均问题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