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

搜索文档
海内外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持续“进行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7 09:01
华侨历史遗存保护与活化 - 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封存侨批数量达9万封,并计划开发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旅项目[1] - 侨批档案于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重点打造的文化资源[1] - 侨批文物馆保护工作分为三步:收进来、走出去、活起来,包括组建讲师团进入校园培养青年研究者[1] 侨批文化研究与传播 - 侨批馆为马来西亚、新加坡留学生提供免费学术支持,协助开拓研究视角[2] - 侨批馆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举办专题展览,老华侨自发捐赠回批补充史料[2] - 文艺工作者通过舞台剧、歌曲等多元艺术形式诠释侨批文化,讲述华侨历史故事[2] 华侨建筑保护与文旅开发 - 汕头打造小公园"番客街"侨乡文旅项目,海南建立骑楼老街电子档案,泉州颁布保护条例推进系统性工作[2] - 越南穗城会馆天后庙修缮工程竣工,华社联合专业机构修复受损结构,使其成为当地著名景点[3] - 西堤华人文物陈列室创办人指出需结合遗迹历史发掘名人轶事,组织主题导览活动提升游客体验[3]
一起守护“记忆里的中国”(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假期每天演出6-7场,开放夜间演奏场次以满足游客需求[1] - 随州曾侯乙编钟完整保存2400多年前音乐智慧,铭文与音响互通互证,被称为世界首部有声"音乐教科书"[1] - 少林寺近500通碑碣跨越1400多年历史,串联中国佛教史与全球文明交流史[1] - 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载1409年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对话[1] 世界记忆名录与中国文献遗产 - 中国已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包括甲骨文、《黄帝内经》、苏州丝绸技术图谱等[2] - 文献遗产被比作串联华夏文明的丝线,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提供跨时空思想启迪[2] - 少林寺运用虚拟现实和裸眼3D技术为碑碣打造沉浸式展览[3] - 广东创排民族歌剧《侨批》,福建摄制纪录片《走近侨批》推广侨批档案[3] 文化遗产的国际价值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见证中国与斯里兰卡1409年以来的友好交往[3] - 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促进文明对话,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3] - 联合保护行动被视为搭建文明理解桥梁的实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