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保护的动能从科技创意匠心汇聚中奔涌
中国青年报· 2025-08-02 09:30
杭州摄影师孙小明也充分感受到西湖之美,20余年来,他为西湖留下超万张照片,他镜头下的"西湖十 景"及西湖申遗时的资料照片,记录了西湖保护的成效。他说:"西湖保护不仅体现为四季分明的美景, 更体现在'全民参与保护'的理念,市民和游客自觉遵守规定,呵护这片美丽家园。" 近年来,杭州坚持西湖申遗时的承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周边景点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 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杭州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 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等,通过加强水系联通、促进生态稳定、实施全 域保护等措施,实现还景于民。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指导、亲自部署和直接推动下,浙江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西湖文 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相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 俗"等1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不可移动 文物7万余处,历史建筑11126幢,各类文化遗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浙江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 能,推动优秀 ...
构建韧性保护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8-02 05:45
所谓韧性保护体系,就是一套能够具有快速反应和弹性调适的文化遗产保护、风险管理与治理体系。这 套体系使文物在面对气候变化、外部冲击时,能够迅速进行弹性调适,管理者能够快速实行预警或者采 取避险措施。 气候变化已成为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气候变化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平均值在较长一段 时间的变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气温、降水等变率的变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亦有不同材质 (土、木、砖、石等)的文化遗产。不同材质的文化遗产面对气候变化应该有不同的反应与韧性。我国 80%以上的遗址本体为土质,尤其在西北地区现存大量的土遗址。开展不同材质、不同地区的文物韧性 研究迫在眉睫,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文物保护对策,特别要关注土、木质材料的文物对于气 候变化的反应。 由于历经风雨与岁月洗礼,文物的老化、劣化、糟朽不可避免,本体不同程度地在损毁。文物修复使其 恢复原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同时需要增强文物本体的抗外部冲击、抗侵蚀能力。今天的对"症"下"处 方"(修复办法),更强调在修复前对文物进行精细的科学探测、检测、研究、评估以及多种修复措施 的配套。仅仅"修旧如旧"还不够,还需要"修旧固体"。 有的文物遭受的损毁 ...
高亮赶水:运河畔的京华烟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31 06:13
"高亮赶水"的传说在老北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京城水源的来历,用艺术性的语言解释了西 直门外、大运河畔高梁桥得名的原因。今天,当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高梁桥时,鲜有人为它驻足。很少有人知 道,这里曾演绎过一段古老的传说。 清末时的高梁桥 今日高梁桥 杨赫 传说里的燕京旧梦 为了获得适于饮用的甜水,人们往往需要花钱买水,而北京甜水的价格可不便宜。《燕京杂记》中有"居长安 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的说法,这里的"薪水"主要指柴和水的费用。高亮"赶"回的苦水在数百年间深刻影 响了北京民众的生活。 传说的结局是高亮在西直门前被苦水淹没,人们为纪念他建造了高梁桥。该情节体现了人们对北京水文特征的 观察。袁宏道在《瓶史》中记载,北京西山碧云寺等地的水都可以饮用,但"一入高梁桥,便为浊品",变得十 分苦涩。高梁桥是北京水质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古代的人们用"高亮赶水"来解释北京水质变化的原因,虽是 传说,也为后人了解历史留下了资料。 "高亮赶水"的传说中还有一个细节,即虚构的将领高亮被塑造为一个山东人,这是因为北京的卖水生意在清朝 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由山东籍水夫把持。明朝时,掌握北京卖水业务的多是山西人,《旧京遗事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人民日报· 2025-07-30 05:51
本报南昌7月29日电 (记者周欢)为高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江西省印发《长江国家 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深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江西实践"。 《规划》范围涵盖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46个县(市、区),以长江、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 环鄱阳湖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化遗产为主干,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 护列为首要任务。 《规划》明确,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生 态环境和城乡风貌等管控保护;强化主题展示,构建富有赣鄱特色的长江文化展示体系;创新文旅融 合,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提升传统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增强文化惠民育民功能。 《规划》提出,到2027年,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和文化遗产挂牌保护机制,长江国家文化公 园江西段的辨识度不断提升。到2035年,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形成,文化遗 产得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形成,江西成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核心展示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 2025-07-29 08:36
北京中轴线概念与历史演进 - 北京中轴线概念由梁思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系统研究提出 1932年首次提及"南北中线" 1943年明确"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概念 [2] - 中轴线全长7.8公里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包含15个核心遗产要素 分为皇家宫院 祭祀建筑 城市管理设施等五大类 [4] - 始建于13世纪 形成于16世纪 延续至今 是世界上最长且持续使用的城市轴线 体现"居中为尊"的空间理念 [4][14] 申遗工作历程 - 申遗启动于2008年奥运会后 2011年正式提出申报 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 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组 [6] - 2022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六大板块48项任务 包括文本编制 法规制定 风貌整治等 [7] - 2023年完成材料报送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获得17个委员国联署支持 [8][16] 核心保护措施 - 实施文物修缮与考古发掘 包括正阳门 钟鼓楼等建筑修复 发现明代镇水兽 天桥遗址等关键遗存 [10] - 开展跨区域协调整治 如万宁桥污水管改迁 地外百货降层改造 钟鼓楼区域"申请式腾退" [10][11][12] - 建立遗产监测中心覆盖15个要素 开发VR体验 "云上中轴"等数字技术应用 [13] 社会参与与创新 - 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 吸引全年龄段参与 通过行走 绘画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12] - 首创"数字打更人"公众监测模式 制定《保护条例》专章明确利益相关方责任与权益 [12][13] - 形成"部市合作机制" 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 为全球超大历史城市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5] 遗产价值与影响 - 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营建思想 是世界城市规划史独特样本 梁思成评价其空间概念无与伦比 [14][15] - 破解"活态遗产"保护难题 实现文物与现代城市共生 21个委员国中14个在审议环节发言支持 [15][16] - 强化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 未来将作为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7][18]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流失文物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42
文物归还事件 - 荷兰向尼日利亚归还119件贝宁青铜器 包括人像 动物像 皇家徽章等 其中113件来自莱顿世界博物馆 6件来自鹿特丹市政府 [1] - 这些文物于1897年被英国军队掠走 后流入拍卖行 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1] - 交接仪式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国家博物馆举行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部长强调这些文物对文化认同和创意经济的重要性 [1] 文物历史与展示计划 - 贝宁青铜器由埃多人于13世纪开始创作 采用失蜡铸造法 工艺精湛 是重要历史文化财富 [1] - 归还文物中包括贝宁王国青铜纪念头像 故事性场景象牙雕件 动物形器等 将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永久展出 [1] - 其余文物如宫廷仪式钟铃 徽章等计划在拉各斯国家博物馆和贝宁城埃多西非艺术博物馆展出 [1] 荷兰政府政策与行动 - 荷兰教育文化部长表示文物归还有助于纠正历史不公 强调文化遗产对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2] - 荷兰设立"殖民时期文物归还咨询委员会" 评估处理殖民时期掠夺文物的归还请求 [2] - 2022年荷兰通过政策框架 与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 斯里兰卡等国开展文物归还谈判 [2] 国际合作与未来计划 - 荷兰与尼日利亚2025年2月在莱顿签署文物归还协议 [2] - 荷兰莱顿世界博物馆馆长表示归还是未来持续合作的起点 强调"合作优先"理念 [2] - 两国联合举办数字遗产专家研讨会 探讨贝宁青铜器数字化保存及在线展示平台开发 [2]
以“上海精神”共绘文明互鉴新图景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成果丰硕
经济日报· 2025-07-27 06:27
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概况 - 峰会由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邀请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的媒体、智库、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与 [1] - 讨论议题包括加强战略对接与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扩大务实合作、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践行多边主义等 [1] - 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郑州共识》等成果文件,为多边合作提供新思想动力 [1] 上合组织发展现状 -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成员从6国扩展至26国,成为全球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 [2] - 近200家机构400余位嘉宾参与峰会平行分论坛,涵盖智库论坛、专家论坛、文化保护交流会等活动 [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新华社智库报告强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民共享成果,激活文化遗产创新基因 [2] - 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搭建全链条平台,将彩陶制作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焕发传统文化生命力 [4] - 国家级非遗宋氏中医展示针灸推拿疗法,郑州金庚康复医院提出中医药可为全球健康服务 [4] 文化交流与产业实践 - 非遗体验区展示雕版印刷、信阳毛尖茶艺等河南特色文化,促进国际文明互鉴 [3] - 开封展台还原宋代点茶技艺,吸引外宾体验宋朝"四雅"文化 [4] 媒体智库作用 - 俄罗斯媒体集团副总编指出媒体智库需促进上合国家协调沟通,推动政府层面对话 [3] - 与会嘉宾承诺通过媒体与智库推动务实合作,共建上合组织未来 [4]
探展 | 这场80多年前的壮举,改变中国建筑史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6 22:46
中国营造学社历史考察 - 1939年夏天至194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在四川和西康省进行为期173天的古建筑调查,走访35个县,记录730处汉阙、崖墓、摩崖等古迹 [1][3] - 通过考察汉代石仿木结构,首次系统性推知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原貌,填补唐代前建筑史空白 [3] - 完成广元千佛崖保护呼吁、大足石刻系统性调查等抢救性工作,为文化遗产留存珍贵影像与数据 [3] 抗战时期学术坚守 - 1940年学社迁至李庄,梁思成典当物品筹措经费,林徽因抱病参与,在马灯下完成《中国建筑史》撰写,开创国人自著建筑史先河 [4] - 李庄时期逾万名学者汇聚,形成抗战学术文化中心,学社重构中国建筑话语体系,践行"学术报国"精神 [4] 当代展览与传承 - 成都市美术馆首次系统性展出学社80年前拍摄的700余张照片及100余份手稿,展期持续至次年1月 [1][9] - 策展团队历时180天,调研10次,从3100张照片中精选展品,通过复刻场景、AI动效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9] - 展览以"逆时代的173天""李庄!李庄!"两大板块呈现学社足迹,结合《川康调查日记》视角还原历史 [9]
1982年,江苏农民上交40斤黄金,结果装黄金的罐子才是无价之宝
搜狐财经· 2025-07-26 20:03
如果你突然发现了40斤黄金,你会怎么做?是选择据为己有,还是交给相关部门?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有一天,这样的奇迹确实发生在了江苏省的马 湖村。一家人因为一次普通的农田工作,意外挖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铜罐,里面竟然装满了黄金。惊喜之余,他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这些黄金上交给 国家。这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让他们成为了人们谈论的传奇人物。 1982年春天,江苏马湖村刚经历过一场连绵不断的春雨,田间地头泥泞不堪。正值农忙季节,村里灌溉渠的清理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万以才,作为村里公路 小队的队长,主动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他带着两个弟弟——万以全和万以忠,开始了这项艰苦的工作。三兄弟穿着简朴的工作服,手持锄头、铁铲,挥汗如 雨地清理着泥泞的渠道。渠里的污泥厚重,每锄头下去都需要费尽力气,汗水不断地从他们的额头滑落。 就在其中一锄下去时,万以全突然感到手腕一震,像是碰到什么坚硬的东西。"老大,老二,过来看看,我好像挖到什么东西了!"他兴奋地喊道。兄弟俩赶 忙跑过来,蹲下仔细检查,轻轻拨开泥土后,一个铜罐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这个铜罐外表古老,表面布满锈迹,却依稀可见精美的花纹,似乎隐藏着某种 历史的痕迹。兴奋与好奇交织在 ...
新华全媒+|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新华社· 2025-07-25 22:22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 [1] - 中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 [2] - 中国构建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法治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 中国采取"保护根脉、挖掘价值、科技赋能、以人为本"的实践探索 [2] - 在河南洛阳采取"避开老城建新城"等措施,实现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共进 [3] - 中央财政2024年下达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63.8亿元,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34.4亿元,非遗保护资金8.26亿元 [6]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殷墟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3] - "数字敦煌"项目让石窟文物"飞"向世界各地 [3] -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保护修复科技含量 [3] 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 - 中国在柬埔寨吴哥窟、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埃及孟图神庙等参与国际遗址修复 [7]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成立考古研究中心,为当地培养考古人才 [8]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8]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大运河被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长城保护项目获2025年"地球遗产保护奖" [7] - 浙江衢州"立春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遗社区实践中国样本" [7]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努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