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傅里叶神经算子(FNO)
icon
搜索文档
何恺明MIT两名新弟子曝光:首次有女生入组,另一位是FNO发明者,均为华人
36氪· 2025-11-06 15:15
何恺明MIT团队新成员背景 - 新招募的两位成员胡珂雅和李宗宜均为中国面孔,使何恺明在MIT的6名学生中5名为中国面孔[1][3] - 两位新成员均拥有突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3] 胡珂雅学术履历与研究 - 胡珂雅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主修计算机科学[4] - 本科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研究AI for Science,专注于利用自监督学习处理脑电信号以帮助抑郁症患者[6] - 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Contrastive Self-supervised EEG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Emotion Classification》并被国际生物医学计算机顶会EMBC接收[6][7] - 作为共同作者参与的论文被Cognitive Science 2025收录,并在康奈尔大学实习期间参与的项目被NeurIPS 2024接收,担任第二作者[9] - 主导研发的方法在ARC Prize 2024竞赛中达到SOTA水平,团队斩获最佳论文奖,该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ICLR 2025[9][10] - 本科阶段共完成四篇高质量论文,获得MIT、普林斯顿、卡内基梅隆等多所名校博士offer,最终选择MIT直博,现为一年级博士生,由何恺明和Jacob Andreas共同指导,专注于语言与视觉的交叉研究[12] 李宗宜学术成就与贡献 - 李宗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提出傅里叶神经算子(FNO),实现了神经算子的规模化应用[15][17] - FNO通过傅里叶变换处理数据,显著提升神经算子的运行速度,被视为AI for Science领域的里程碑模型[18] - 李宗宜被公认为神经算子方向的核心贡献者之一,其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1.2万[18] - 目前为MIT博士后研究员,由何恺明指导,并已获得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职位,将于明年秋季入职[20] - 本科就读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双学位并辅修爵士乐,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师从Anima Anandkumar和Andrew Stuart,博士期间连续三个暑期在英伟达实习[20][22] 何恺明研究方向与团队建设 - 何恺明自2024年离职Meta加入MIT,明确将AI for Science作为未来几年重点深耕方向[23] - 新成员胡珂雅和李宗宜的研究背景与AI for Science方向高度契合,形成强强呼应的团队阵容[23] - 何恺明目前已招募6位学生,团队阵容豪华,原计划为7人,最后一位候选人履历亮眼但尚未出现在团队介绍中[23][24] - 作为ResNet发明者之一,何恺明进入学术界为年轻学者深入进行AI基础研究提供了机会,ResNet原团队成员也以不同方式培养新生代[24][25]
何恺明MIT两名新弟子曝光:首次有女生入组,另一位是FNO发明者,均为华人
量子位· 2025-11-06 12:04
何恺明MIT团队新成员概况 - AI大牛何恺明在MIT的主页更新了两名新弟子的信息:博士生胡珂雅和博士后李宗宜 [1] - 何恺明任教MIT以来招募的6位学生中,5名都是中国面孔 [4] 胡珂雅背景与研究经历 - 胡珂雅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高中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 - 大三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研究AI与脑科学结合,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并被国际生物医学计算机顶会EMBC接收 [7][8] - 作为共同作者参与的论文被顶会Cognitive Science 2025收录,并在康奈尔大学实习期间参与的项目成果被NeurIPS 2024接收,担任第二作者 [10][11] - 主导研发关键方法参与ARC Prize 2024竞赛,该竞赛总奖金超过100万美元,吸引全球1430支队伍参赛,其团队成果达到SOTA水平并斩获最佳论文奖 [12][13][15][17] - 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将ARC竞赛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成功发表于顶级机器学习会议ICLR 2025 [18] - 本科阶段共完成四篇高含金量论文,一半为第一作者,获得MIT、普林斯顿、卡内基梅隆等多所名校博士offer,最终选择MIT直博 [21][22] - 目前是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一年级博士生,由何恺明和Jacob Andreas共同指导,专注于语言与视觉的交叉研究 [23][24] 李宗宜背景与研究贡献 - 李宗宜在2021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重量级论文,提出傅里叶神经算子(FNO),首次实现神经算子的规模化应用 [27][29] - 神经算子是一种能学会解物理方程的神经网络,可在几毫秒内完成传统超级计算机需数小时的计算任务,在天气预报、碳封存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30][32][34] - FNO通过傅里叶变换处理数据,让神经算子运行速度成倍提升,被视为AI for Science领域的里程碑模型,李宗宜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1.2万 [35][36] - 目前担任MIT博士后研究员,由何恺明指导,已获得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职位,将于明年秋季入职 [38][39] - 本科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双学位,博士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师从Anima Anandkumar和Andrew Stuart,博士期间连续三个暑期在英伟达实习 [41][42][44] 何恺明研究方向与团队建设 - 何恺明在2023年MIT求职演讲中明确指出AI for Science是其未来几年重点深耕的方向 [46] - 新成员胡珂雅和李宗宜的研究背景与AI for Science方向高度契合,加上此前成员,团队已集齐六位学生 [47][48][49] - 何恺明自2024年离职Meta加入MIT学术界,致力于推进AI基础研究和前沿突破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