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

搜索文档
免费午餐筹集12.47亿惠及1830所学校44万学童 链接多方力量多维度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长江商报· 2025-05-19 08:29
免费午餐基金14周年成果 - 项目累计募捐12.47亿元,覆盖全国26省市自治区1830所学校,帮助超44万乡村儿童获得免费午餐[10] - 当前每日为748所学校近14万师生提供餐食,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17%,云南试点学校贫血率下降23%[9][10] - 首创区块链追溯善款、每日微博公示制度,连续12年获基金会中心网"五星评级",模式被联合国纳入全球透明案例库[11][12] 科技与公益融合 - 2024年90%捐赠来自互联网平台,支付宝公益单平台筹款5230万元,淘宝商家贡献超7000万笔捐赠[11] - 开发AI营养师系统动态调整食谱,联合支付宝上线"捐步做饭"功能带动230万人次参与[9][11] - 采用冻土运输技术实现海拔5200米西藏浪卡子县开餐,研发耐低温餐盒解决高原配送难题[9] 公益模式创新 - "大树老师计划"培训180名乡村教师短视频技能,发布公益视频超万条,累计播放量3000万次[13][14] - 河南段湾小学通过短视频获赠5万元教具,吸引城市教师支教,形成资源主动链接能力[14][15] - 探索"公益+商业"模式,杭州富阳花开岭基地将孵化跨界项目,推动乡村经济内生发展[15] 行业协作与影响 - 联合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乡村儿童营养膳食指南》,推动餐标从3元提升至4元并增加营养包[9] - 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深度参与,数字化技术打破公益边界实现"人人可参与"[11] - 项目获民政部公募资质,标志民间公益专业化转型,成为中国知名公益品牌[8][10]
专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詹成付:“从民政部到公益前沿,我们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慈善答卷”
长江商报· 2025-05-19 08:29
角色转变 - 从民政部副部长转型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实现从政策制定者到实践操盘手的角色转变 [2] - 强调公益实践需将政策落地为"可触摸的温暖",注重实际效果而非理论规划 [2] 公益实践案例 - 推动青海玉树藏区"免费午餐"项目落地,直接惠及杂多县幼儿园儿童 [3] - 建立公益项目州县两级教育局专班机制,确保善款精准流向高原牧区教育需求 [3] 公益行业管理 - 严格执行"上一年募款本年度支出70%"的刚性规定,避免资金闲置问题 [4] - 探索区块链技术实现善款全流程追溯,提升透明度 [4] - 与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合作推出"指尖公益",公众可扫码实时查看项目进展 [4] 创新公益模式 - 推行"免费午餐"透明化机制:每日公示菜单、每周公示账本、每月公示审计报告 [4] - 在养老领域试点"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并兑换积分 [4] - 针对儿童推出"乡村儿童大病医保"项目,通过商业保险提供二次报销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4] 行业理念 - 强调公益需守住非营利性底线,反对"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创新 [4] - 提出基金会应成为社会资源"连接器",链接政府、企业、公众及供需两端 [3]
左手免费午餐右手花开岭 邓飞14年公益之路的中国贡献
长江商报· 2025-05-19 08:29
免费午餐基金核心数据 - 截至2025年4月底累计募捐12.47亿元,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830所学校,惠及超44万学童[4] - 项目运营14年(5100多天)持续保持公开透明机制,成为中国最具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基金之一[3][4] - 采用"多方联合开餐"模式,通过社会化动员实现"千万人力所能及"的公益参与[5] 花开岭公益主题村发展 - 从2018年简陋棚屋发展为占地28亩(10亩建设用地+18亩山林)的综合性公益基地,配备标准化办公培训设施[11] - 定位为中国乡村治理实践平台,核心使命为"帮助老与幼,培训年轻人",日均开展多项乡村问题创新实践[12] - 6年间实现从"人烟稀少"到"全国公益人士聚集地"的转型,获得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支持[11][12] 社会评价与战略方向 - 民政部原副部长詹成付评价其为"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良心工程",强调其公开透明机制是持续发展的关键[5][6] - 提出2035年发展目标,要求项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升级,聚焦特殊群体关爱[7] - 创始人邓飞提出"公益+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模式,将免费午餐经验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3][12] 团队与文化特征 - 以邓飞为核心的团队兼具调查记者、实践主义者、组织者等多重身份特征,强调"诗酒田园"的公益理念[10][13] - 形成"小善大爱"的价值观体系,通过"好好吃饭改变命运"的朴素理念实现社会化动员[5] - 团队表现出高度情感联结,发布会现场出现"喜极而泣"等强烈情感外露[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