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准滴灌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头条|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新华社· 2025-07-12 01:06
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中国脱贫地区经过5年过渡期,脱贫攻坚成绩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标志着中国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不断丰富、方法路径持续优化 [1] - 减贫不是简单的物质积累,而是文明形态的整体跃升,中国减贫经验与实践正编织起文明对话的纽带 [1] 长效防返贫机制 - 中国构建起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长效防返贫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 - 贵州省晴隆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421户5882人,通过有效帮扶措施,909户3816人消除返贫风险 [2] -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帮扶534万名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 [2] 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 中国各级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档升级,实现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 [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3] 就业与产业带动增收 - 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3] - 四川悬崖村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村民人均收入1.96万元 [3] -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蔬菜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人均增收1.5万元 [3] - 截至2024年底,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均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3] - 2024年全国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2元,较2021年增长24.7% [3] 减贫治理理论创新 - 中国创新提出"精准滴灌",通过国家主导的资源精准配置解决市场失灵难题 [5] - 中国通过重构贫困地区生产要素配置体系,创造性提出"弱鸟先飞"发展路径,形成具有"内生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5] - 中国构建了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6] 国际减贫合作与贡献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 [8] -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 [8] - 中国实施的"微笑儿童"营养餐计划惠及全球数百万儿童 [9] - 中国已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 [9] - 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9] - 乌兹别克斯坦的贫困率从2022年的17%降至2025年2月的8.9% [10]
【渭南】精准“滴灌”助民营经济茁壮成长
陕西日报· 2025-07-06 08:17
政府服务优化 - 渭南市整合8部门业务为一窗办理 材料精简超40% 企业开办全流程1个工作日内办结 [2] - 废止妨碍公平竞争文件32份 推行首次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和"企业宁静日"制度 检查频次减半 [2] - 2024年查处涉企违规收费案件 整改退还及罚没金额合计20.53万元 [2] 产学研协同创新 - 陕西奥尔德机械与西安交大、长安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合同 与全球前10工程机械巨头中的7家建立配套关系 [3] - 渭南市组建2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培育53名技术经理人 搭建174个科技创新平台 [3][4] - 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首破千家(增幅50%) 瞪羚企业达22家(增长57%) 省级上市后备企业31家(全省第二) [4] 金融支持体系 - 渭南市召开40场政银企对接会 30家专精特新企业获授信16亿元 实际融资7亿元 [5] - 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95.35亿元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1.77亿元 [5] - 陕西长石电子通过专利质押获1000万元研发贷款 富化化工通过"工信贷"加速新产线建设 [5] 民营经济生态 - 2024年渭南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0.3% 陕西英博金属等"小巨人"企业获精准金融支持 [1] - "西安研发 渭南制造"模式打通科创转化堵点 西北农林科大等高校资源持续导入 [4] - 政府担保机制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推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 [5]
“精准滴灌”赋能实体经济
新华日报· 2025-06-30 05:22
公司战略与服务模式 - 公司坚守"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定位,打造"精准滴灌"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持实体经济[1] - 实施网格化服务布局,分设6大区域服务中心并配套多家网点,建立"定期走访、定期对接、定期汇报"服务机制[1] - 选派6名中层管理人员到园区挂职,参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落地即服务"快速响应机制[1] - 创新"前景评估+信用放款"机制,解决重大项目初期抵押物不足问题,近3年累计投放项目贷款43户、32.6亿元[1] 金融产品创新 - 推出"科创融"产品,以高新技术企业名录为基础,采用"技术估值+订单实力"授信模式[1] - 开发"政采贷"产品,以中标合同为融资依据,覆盖合同签订到回款全周期资金需求[1] - 设计"标易贷"产品,为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提供信用融资方案并配套贴息政策[1] - 构建包括"银税易贷""订单融""民营信用贷"在内的多元化产品矩阵[1] 产业链金融服务 - 创建"核心企业+产业链集群"1+N供应链融资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信用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支持[1] - 通过信用传导机制解决小微企业"规模小、担保弱"融资难题,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1] 政银企协同机制 - 深化"金融+党建+乡村振兴"模式,与近30家部委办局建立党建结对关系[1] - 强化与发改、工信、环保、税务等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2] - 计划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动能[2]
民营房企重返土拍市场,楼市春水再荡漾
搜狐财经· 2025-06-05 03:16
民营房企回归土拍市场的新趋势 - 民营房企频繁出现在广州、成都、长沙、福州等城市土拍现场,敏捷集团以33.2亿拿下广州番禺地块[1] - 民营房企拿地策略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规模崇拜转向利润锚定,TOP100房企拿地额增长28.8%,民企占比升至24%[2] 策略基因的根本性嬗变 - 民营房企采取"割肉换血"式聚焦策略,如滨江、兴耀专注杭州市场,剥离冗余业务,深度掌控熟悉市场[4] - 邦泰等房企转向中西部二三线城市,锁定溢价<15%、需求坚实、周转迅捷的2-5万㎡袖珍地块[4] - 引入"制造业思维",追求袖珍地块、短周期、快回款,颠覆传统"囤地-慢熬-溢价"逻辑[4]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 信用债发行量增长60%,但资金流向美的置业、新希望等财务健康民企的5年期中票,属于"靶向输血"[5] - 地方政府推出更多核心区、成熟配套的"靓地",要求开发商具备快速去化、精准定位等高阶能力[5] - 民营房企信心来自对特定区域、产品、流速下的"微利模型"确认,而非宏观政策暖风[5] 行业生态重塑 - 央国企(占比58%)与优质民企(24%)形成差异化生态位,国企主导大盘,民企专注细分市场和效率创新[7] - 行业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设计、建造、营销等环节将出现服务于"快周转、高定制"模式的细分冠军[7] - 民企偏好推动地方政府优化供地结构,从"卖地"转向经营"价值地块",实现更可持续的财政平衡[7] 行业新格局特征 - 民营房企回归标志着行业进入强调专业、效率、可持续性的"精耕时代"[10] - 新生存哲学要求房企在有限土壤中实现最高"亩产",高周转神话破灭,精耕细作成为新趋势[10]
专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詹成付:“从民政部到公益前沿,我们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慈善答卷”
长江商报· 2025-05-19 08:29
角色转变 - 从民政部副部长转型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实现从政策制定者到实践操盘手的角色转变 [2] - 强调公益实践需将政策落地为"可触摸的温暖",注重实际效果而非理论规划 [2] 公益实践案例 - 推动青海玉树藏区"免费午餐"项目落地,直接惠及杂多县幼儿园儿童 [3] - 建立公益项目州县两级教育局专班机制,确保善款精准流向高原牧区教育需求 [3] 公益行业管理 - 严格执行"上一年募款本年度支出70%"的刚性规定,避免资金闲置问题 [4] - 探索区块链技术实现善款全流程追溯,提升透明度 [4] - 与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合作推出"指尖公益",公众可扫码实时查看项目进展 [4] 创新公益模式 - 推行"免费午餐"透明化机制:每日公示菜单、每周公示账本、每月公示审计报告 [4] - 在养老领域试点"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并兑换积分 [4] - 针对儿童推出"乡村儿童大病医保"项目,通过商业保险提供二次报销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4] 行业理念 - 强调公益需守住非营利性底线,反对"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创新 [4] - 提出基金会应成为社会资源"连接器",链接政府、企业、公众及供需两端 [3]
“5.7重磅政策”:救市的逻辑变了
吴晓波频道· 2025-05-08 02:21
政策核心观点 - 当前救市思路从"保增长"转向"托企业",通过系统性康复治疗兜住基本盘、稳住市场主体、增强经济韧性 [7][8] - 政策组合拳聚焦三大目标:营造宽松货币环境帮助企业化债减负、稳定股价维护市场信心、刺激消费为企业创造增长动力 [18][22][25] - 政策采取"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定向支持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 [22][19] 货币政策措施 - 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元,汽车金融和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降至0% [1][26] - 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2][19] - 新增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3000亿元 [3][19] 资本市场支持 - 合并两项资本市场工具形成8000亿元总额度,用于机构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 [23][24]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3][19] 行业影响分化 - 科技等顺势赛道将获得持续政策支持,房地产等逆势赛道仅能实现周期性企稳 [30] - 房贷利率降至3.01%,100万30年期贷款月供减少55元,总还款额减少2万元 [37] - 汽车金融和家电消费获定向支持,存款准备金率归零释放流动性 [26] 市场反应与预期 - A股冲高回落收涨0.8%,恒科指跌0.75%,显著弱于去年"9·24"政策后4.15%的涨幅 [6] - 市场分歧明显:部分认为政策符合预期,部分期待更强烈刺激措施 [4][13] - 政策时间点与中美贸易谈判同步,或为对冲4月外贸数据疲软 [33][34] 企业生存现状 - 制造业PMI跌至49.2创16个月最快萎缩速度,外需压力导致企业订单减少利润压缩 [12][13] - 极端情况下出口受阻或导致2025年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 [14] - 政策允许银行适度容忍企业贷款坏账,缓解融资压力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