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塑料颗粒

搜索文档
再生塑料技术公司出海、获英格卡集团投资,多数产品供应欧美头部品牌|36氪首发
36氪· 2025-08-18 08:08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睿莫环保完成新一轮融资 由英格卡投资领投 老股东旭化成跟投 势能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 产能扩建及市场拓展 [6] - 公司成立于2015年 为再生塑料行业技术驱动型高科技企业 基于"回收-再生-场景应用"全产业链模式 重点聚焦聚丙烯(PP)及聚乙烯(PE)的高价值循环利用 [6] - 公司通过物理回收法实现"同级再生" 研发回收分拣 深度清洁及熔融过滤等工艺 使再生颗粒性能接近原生料水平 并通过美国FDA食品级 欧盟RoHS等认证 [6] - 产品已进入食品包装 汽车部件 高端纺织等全球品牌供应链 多数产品销往欧美日市场 年产能达万吨级别 [8]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会 - 全球约70%废塑料被填埋或焚烧 在各国碳中和目标及ESG合规要求驱动下 政策与市场规则加速调整 [7] - 欧盟 美国 日本及中国均对塑料包装中再生料使用比例设定目标 如多国要求2030年占比达30% [7] - 大型消费品企业如宜家 可口可乐 耐克等公布25%-50%再生料使用目标 [7] - 2030年全球废塑料回收再生制品市场规模将达1744.2亿美元(约1.26万亿元) 中国聚集全球约60%再生塑料产业 [7] - 行业长期由作坊式生产主导 加工污染高 再生料性能不稳定 缺乏安全认证 难以满足国际品牌对高品质再生料需求 [7] 公司技术优势 - 开发聚烯烃食品包装废弃物自动分选设备 结合视觉识别和数字化系统提升分选效率 [8] - 通过深度清洁 高精度分选 熔融过滤等工艺 解决传统再生料性能低 颜色不稳定及杂质含量高等问题 [8] - 能将聚烯烃食品包装废弃物转化为性能接近原生塑料 并通过美国FDA食品级 欧盟RoHS等安全认证 [8] - 实现"同级再生"应用 区别于行业普遍的降级使用模式 [8] 团队与战略布局 - 创始人兼CEO朱宽拥有8年石化行业营销管理经验及10年塑料再生行业经历 [9] - 联合创始人兼CTO熊维拥有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博士学位及跨国化工企业技术背景 [9] - 团队曾主导参与多项中国再生塑料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9] - 计划在欧洲 美国设立分支机构以贴近客户 [8]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央视网· 2025-08-18 00:03
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 - 2016年10月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4] - 2017年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4] - 1985年-2000年厦门发展战略已明确提出生活垃圾需分类处理 [4] 前端分类设施与居民参与 - 全市小区垃圾投放点从36000个优化合并至4000多个 [4] - 垃圾主要分为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 [4] - 智能垃圾厢房改善居民投放体验,配备洗手池等设施提升卫生条件 [4][5] - 居民分类意识显著增强,社区形象因垃圾分类设施融入本地元素(如鹭鸟、三角梅)而提升 [5] 中端运输与设施改造 - 分类运输车辆按颜色区分垃圾类别,实现"桶车直运"减少"跑冒滴漏" [9] - 原清洁楼和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等公共空间 [9] 末端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垃圾转化为肥料,有害垃圾由危废企业无害化处理 [11] - 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可回收物通过特定处理发挥剩余价值 [11] - 2022年12月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处理能力3万吨 [11][13] - 分拣中心采用近红外扫描、AI视觉识别技术,分类准确率达95%以上 [11][14] - 低值可回收物占其他垃圾20%以上,厦门回收率超50%,全国多数城市不足30% [14] 创新模式与经济效益 - 垃圾分类公益馆实现可回收物变现,1公斤可回收物兑换0.7元积分+0.1元公益基金 [7] - 金安社区将10168吨碳减排量上线交易,获7万多元收入,为全国首例 [7] - 再生制品如无纺布袋(1.35个餐盒制成)、牛皮纸包(10个牛奶盒)出口至德国、日本 [12][16] 城乡覆盖与成效 - 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100% [14][16] -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被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 [14] - 废弃海蛎壳加工为餐具,旧轮胎等废弃物改造为社区游乐设施 [16]
研判2025!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及未来前景展望:格林美营业收入瑶瑶领先[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0 09:45
行业概述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的活动,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 按废弃物来源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按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直接回收利用、循环再生利用、能量转化利用、综合处理与资源化 [2] - 2024年我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营业收入达12043亿元,同比增长2.70%,利润总额达228.2亿元,同比增长2.61%,2025年1-4月营业收入已完成3776.7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 [1][12] 市场政策 - 近年来国家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支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发展 [4] - 政策内容包括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动再生资源高水平循环利用、鼓励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等 [6] - 到2025年目标在全国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和企业,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 [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废弃物来源广泛,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收集渠道包括个体回收者、社区回收站、企业直收和垃圾清运公司 [7] - 中游为再生产品生产,再生资源作为原料应用于制造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纸张、建材等领域 [8] - 2024年我国11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4.01亿吨,同比增长6.5%,其中退役风电光伏设备、报废机动车、废电池回收量增幅显著,分别增加145.2%、79.2%和23.0% [10] 竞争格局 - 行业整体格局分散,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3841个,同比增长11.43%,除废电池利用等细分赛道外,多数领域进入门槛较低 [16] - 代表企业包括格林美、首创环保、骆驼股份等,2024年格林美以332亿元营业总收入领先,首创环保和骆驼股份分别完成200.5亿元和155.9亿元 [17][18] - 格林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收入74.4亿元,占总营收22.4%,怡球资源专注于废铝再加工,该业务收入占比达99.74% [20][22] 发展趋势 - 未来行业将加强产业链协同,形成从废弃物产生到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模式 [24] - 企业将加快海外布局,开拓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资源循环利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