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垃圾资源化
icon
搜索文档
看见美丽中国丨全链条保障“变废为美” 看垃圾分类的“厦门经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8 16:13
垃圾分类政策与实施 -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 [1] - 厦门2016年10月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9] - 2017年出台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9] 前端分类与社区实践 - 厦门将全市小区垃圾投放点从2017年36000个合并至约5000个 [11] - 垃圾主要分类为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 [11] - 金安社区2024年1月将10168吨生活垃圾碳减排量上线交易,成为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 [15] - 社区设立垃圾分类公益馆,1公斤可回收物可兑换0.7元环保积分和0.1元公益基金 [16] 中端运输与处理优化 - 实现"桶车直运",社区生活垃圾直运到末端处理基地 [20] - 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垃圾变肥料,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可回收物发挥剩余价值 [21] - 社区垃圾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等公共空间 [20] 低值可回收物处理创新 - 2022年12月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处理能力3万吨 [23][27] - 分拣中心通过近红外扫描、AI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95%以上分类准确率 [29] - 低值可回收物占厦门其他垃圾20%以上,回收利用率超50%,资源化利用率达90% [29] - 再生制品如1.35个餐盒制无纺布袋、10个牛奶盒做牛皮纸包、10个塑料瓶织再生T恤出口至德国、日本等 [25] 生态效益与社会影响 - 厦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31] - 废弃海蛎壳加工为一次性餐具,旧餐盘铁管改造为座椅靠背,轮胎融入社区成为儿童乐园设施 [33] -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被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 [29]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央视网· 2025-08-18 00:03
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 - 2016年10月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4] - 2017年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4] - 1985年-2000年厦门发展战略已明确提出生活垃圾需分类处理 [4] 前端分类设施与居民参与 - 全市小区垃圾投放点从36000个优化合并至4000多个 [4] - 垃圾主要分为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 [4] - 智能垃圾厢房改善居民投放体验,配备洗手池等设施提升卫生条件 [4][5] - 居民分类意识显著增强,社区形象因垃圾分类设施融入本地元素(如鹭鸟、三角梅)而提升 [5] 中端运输与设施改造 - 分类运输车辆按颜色区分垃圾类别,实现"桶车直运"减少"跑冒滴漏" [9] - 原清洁楼和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等公共空间 [9] 末端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垃圾转化为肥料,有害垃圾由危废企业无害化处理 [11] - 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可回收物通过特定处理发挥剩余价值 [11] - 2022年12月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处理能力3万吨 [11][13] - 分拣中心采用近红外扫描、AI视觉识别技术,分类准确率达95%以上 [11][14] - 低值可回收物占其他垃圾20%以上,厦门回收率超50%,全国多数城市不足30% [14] 创新模式与经济效益 - 垃圾分类公益馆实现可回收物变现,1公斤可回收物兑换0.7元积分+0.1元公益基金 [7] - 金安社区将10168吨碳减排量上线交易,获7万多元收入,为全国首例 [7] - 再生制品如无纺布袋(1.35个餐盒制成)、牛皮纸包(10个牛奶盒)出口至德国、日本 [12][16] 城乡覆盖与成效 - 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100% [14][16] -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被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 [14] - 废弃海蛎壳加工为餐具,旧轮胎等废弃物改造为社区游乐设施 [16]
中国垃圾,不够烧了
投中网· 2025-06-13 11:00
垃圾焚烧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平均负荷率仅60%,40%产能闲置[9] - 部分焚烧厂因垃圾不足被迫间歇性停产,如陕西汉中厂运行3个月需停产1个月[9]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相当于76个焚烧厂全年停摆[9] 行业发展历程 - 2003年政策转向特许经营和BOT模式,开启行业快速发展期[14] - 2017-2021年平均每年新增103座焚烧厂,2019年河南招标20个、河北37个项目[16] - 头部企业快速扩张:瀚蓝环境日处理能力从3000吨增至14350吨仅用1年[16] - 光大环境2020年日处理能力达13.5万吨,相当于1.2亿城镇居民日垃圾量[17] 产能与市场格局 - 中国拥有全球近半垃圾焚烧厂(1010家/全球2100家)[11] - 2023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03.5万吨/日,2024年10月增至111万吨/日[17] - 行业集中度提升,形成光大环境、瀚蓝环境等龙头企业[16][1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上海环境首创FAST工艺,将飞灰转化为工业盐和炉渣集料[24] - 头部企业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10标准,具备全球竞争力[24] - 形成从垃圾清运到炉渣利用的完整产业链[24] 国际化拓展 - 中国企业已在海外投运超50个垃圾焚烧项目,主要布局中东和东南亚[24] - 越南芹苴项目成功示范,改善当地环境和能源供应[23] - 技术优势推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如英国、法国项目合作[24] 行业供需变化 - 从"垃圾围城"到产能过剩仅用十余年时间[10] - 填埋场数量减少,部分城市开始开挖填埋垃圾(如广州开挖350万立方米)[8] - 企业跨区域争夺垃圾资源,出现支付"介绍费"等非正常竞争手段[6] 商业模式演变 - 从单一焚烧发电向全产业链服务延伸(如中山公用收购收集转运企业)[8] -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商业利益成为持续发展关键动力[25] - 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显示超预期发展速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