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击剑
icon
搜索文档
全运会|香港队首夺全运会击剑金牌
新华社· 2025-11-20 09:01
香港队历史性突破 - 香港队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中以45:34击败福建队,夺得金牌 [1] - 这是香港队队史首枚全运会击剑金牌,此前最好成绩为2017年男子花剑个人银牌 [1][3] 比赛进程与团队表现 - 香港队阵容包括张家朗、蔡俊彦、梁千雨和吴诺弘,决赛中派出张家朗、蔡俊彦、梁千雨三人组合 [3] - 队伍首轮轮空后,在四分之一决赛力克浙江队,半决赛大比分淘汰上海队 [3] - 决赛开场阶段与福建队战至9:9平,中段通过梁千雨和张家朗的果断出击扩大分差,最终由蔡俊彦最后一剑锁定胜局 [3] - 团队在决赛前共同研究了出场人选和应对策略,强调了相互协作与支持的团队信念 [3][4] 其他赛事结果 - 在女子佩剑团体赛中,江苏队以45:40击败广东队夺得金牌,山东队获得铜牌 [4]
孙一文:写给击剑的“情书”(人民家书·中华体育精神颂·全运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20 06:2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书信形式回顾了击剑运动员孙一文与击剑运动之间的深厚情感 展现了从最初相遇、经历挫折与荣耀到角色转变的心路历程 [2][4][5] - 核心观点强调击剑运动对个人成长的塑造作用 不仅带来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成就 更教会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与成长 [2][4] - 文章最终落脚于传承 表达了将击剑教会的一切传递给新一代运动员 助力她们走得更稳更远的愿景 [5] 运动员与运动的情感联结 - 运动员将击剑视为"老朋友" 剑握在手中感到安心 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2] - 情感复杂多元 既包含喜欢与感激 也包含恨意与怀疑 但最终达成和解与更深层次的理解 [2][3][4][5] - 感激击剑带来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机会 体会赢的纯粹 也在遗憾面前学会沉稳 [2] 职业生涯中的挑战与成长 - 职业生涯面临诸多挑战 包括基础动作练不好、出现伤病、东京奥运会后的低谷期甚至产生退役念头 [2][5] - 击剑运动以严厉的方式促人成长 让运动员看见最真实的自己:会摔倒流泪但始终倔强不认输 [4] - 通过克服挑战实现从技术提升到心理强大的蜕变 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5] 支持体系与角色转变 - 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支持体系 包括父母含辛茹苦的支持、教练的指导、队友的鼓励及工作人员的守护 [2] - 角色从参赛者转变为指导者 不再站在赛场但致力于将击剑教会的东西传递给年轻选手 [5] - 从被托举者转变为托举他人者 希望年轻选手的路能走得更稳更亮更远 [2][5]
江苏健儿单日勇夺四金
新华日报· 2025-11-17 07:19
游泳项目 - 江苏运动员张雨霏在女子50米蝶泳决赛中以25.61秒成绩获得金牌[1] - 这是张雨霏在本届全运会获得的第二枚金牌,此前已在100米蝶泳项目中夺冠[1] 田径项目 - 江苏运动员周慧在女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4米06成绩获得金牌[1] - 周慧在决赛中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其在11月15日及格赛中曾以14米02成为全场唯一突破14米大关的选手[1] 武术散打项目 - 江苏运动员唐思硕在男子60公斤级决赛中以2比1比分战胜对手获得冠军[1] - 这是唐思硕个人运动生涯首枚全运会金牌,其在2023年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曾夺得男子52公斤级冠军[1] 击剑项目 - 江苏运动员包揽女子佩剑个人赛前三名,杨恒郁以15比13比分获得金牌,傅颖获得银牌[1] - 江苏运动员钱佳睿在铜牌争夺赛中以15比9比分战胜对手获得铜牌[1]
期待在主场取得亮眼成绩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赛事基本信息 - 第十五届全运会击剑赛事将于2025年11月15日至20日在中国香港启德体育园举行 [2] - 赛事包括男子和女子组的重剑、花剑、佩剑个人赛及团体赛,共产生12枚金牌 [2] - 香港击剑队将派出男、女各12名运动员参加全部12个小项的角逐 [2] 香港击剑队实力与目标 - 香港击剑队在历届全运会共取得1枚银牌和5枚铜牌 [2] - 队伍在男子花剑个人和团体项目上实力出众,拥有两届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张家朗和新科世锦赛冠军蔡俊彦,构成该项目的“双保险” [2] - 总教练郑兆康表示本届全运会是队伍实现全运金牌“零”的突破的好时机,但不会给运动员施加太大压力 [2] 重点运动员情况 - 张家朗曾于2017年全运会与队友摘得男子花剑团体赛铜牌,上届全运会因赛前训练受伤退出争夺 [2] - 张家朗表示此次在家门口参赛机会难得,最重要的是享受比赛 [2] - 蔡俊彦对团体赛颇有信心,认为队友都很有实力 [2] - 女子重剑运动员佘缮妡担任香港赛区火炬传递最后一棒,感到非常荣幸并期待取得佳绩 [2] 队伍备战与构成 - 香港击剑队不久前进行了海外集训以调整状态 [3] - 队伍年龄结构跨度大,年龄最大的队员33岁,最小的16岁,旨在以老带新 [3] - 队伍希望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收获成长 [3]
十五运会报名数据出炉 广东代表团规模居首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0-22 17:10
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技体育项目总报名人数达到22139人,涵盖全国73个代表单位,共有37个代表团参赛 [1] - 代表团规模呈现明显梯队差异,广东代表团以1693人位居榜首,山东(1538人)、江苏(1408人)、上海(1397人)构成第一梯队 [1] - 香港代表团以913人跻身规模前十,澳门代表团有430人参赛,西藏(44人)、青海(106人)、海南(133人)为最小规模代表团 [1] 项目参与热度与分布 - 足球项目以2565名参与者成为最热门项目,田径(1255人)和篮球(1080人)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1] - 从参赛单位覆盖度看,拳击项目最受青睐,共有40个单位组队参赛,击剑(39个)和田径(35个)紧随其后 [1] 参赛人员构成与单位 - 在14253名运动员中,男性为7386人,女性为6867人,男女比例趋于均衡 [2] - 除体育系统外,赛事呈现多元化参与趋势,清华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美利达诺飞客车队等36个高校和社会俱乐部作为参赛单位参与 [2]
在有条不紊的紧迫感中进入冲刺阶段——专访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
新华网· 2025-10-18 09:01
筹备进展与现状 - 香港赛区经过两年筹备,整体进度理想,正以有条不紊的紧迫感进入冲刺阶段 [1] - 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于2023年10月成立,至今已有两年时间,能做的准备基本已完成 [2] - 预计整个比赛期间将有2100多名运动员、1000名代表团官员和800多名技术官员,合共近4000人参与香港赛区赛事,另有数百名媒体工作人员来港采访 [2] 承办赛事与场地安排 - 香港赛区将负责承办全运会八个竞技项目及一个群众赛事活动,残特奥会则承办四个竞赛项目及一个大众项目 [2] - 大部分项目设在经验丰富的场地,如启德体育园、香港体育馆以及粉岭高尔夫球场等,运作相对稳妥 [4] - 挑战主要来自临时场地,如维多利亚公园的沙滩排球和中环海滨的铁人三项,需在两周内完成布置并确保符合赛事标准 [4] 志愿者与人员培训 - 香港赛区通过招募共委任了16000多名志愿者,其中包括1000多名青年志愿者,组成了香港历来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2] - 志愿者经过了多轮培训,包括线上学习和课堂授课,并有经验丰富的前辈及专业人士进行分享,部分特殊岗位还接受了特别培训 [3] 安保与后勤保障 - 全运会安保规格较以往在香港举办的体育赛事更高,相关工作由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协助,多部门参与,方案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执行 [2] - 为应对天气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已为不同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应变方案,例如调整比赛时间或赛程 [4] - 跨境通关方面,为运动员等人员安排了四个指定出入境口岸的专属通道,并提供出入境协助及车辆接载服务 [4] 财务支持与社会反响 - 特区政府为全运会共拨款9亿多港元,并获得了企业的积极赞助,公共事业机构也提供交通和后勤支持 [5] - 门票销售于8月28日启动,反响热烈,部分热点项目门票售罄,击剑项目因香港近年成绩好而备受关注 [5] - 采用实名制购票方式在香港属新鲜事物,但运行至今线上线下渠道反馈良好,并有赞助商购票分发给学校和青少年团体以激发体育兴趣 [5] 区域合作与长远影响 - 此次全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过去两年三地已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6] - 全运会的顺利举办被视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起点,为大湾区未来合办更多大型赛事打下基础 [6]
全国击剑锦标赛:黄芊芊实现个人三连冠
新华网· 2025-09-07 10:02
赛事核心结果 - 福建队黄芊芊在女子花剑个人赛中以15比9战胜队友林绮雯夺冠,实现全国锦标赛个人赛三连冠 [1] - 上海队颜颖慧在男子佩剑个人赛中以15比11战胜广东队老将许英明夺冠 [1] 女子花剑项目表现 - 福建队在女子花剑项目展现强势,黄芊芊、陈情缘、林绮雯三人进入个人赛四强 [1] - 黄芊芊半决赛以15比10战胜浙江队傅莹莹,林绮雯半决赛以15比7战胜陈情缘 [1] - 黄芊芊表示将通过训练改善体能储备不足和心态不稳的问题,为全运会做准备 [1] 男子佩剑项目表现 - 颜颖慧在男佩决赛以2比0开局并保持领先至比赛结束 [1] - 颜颖慧表示全天比赛从小组赛开始就很拼,整体未遇太大挑战,但未完全执行好教练战术 [1] - 老将许英明对自身发挥满意,状态越来越好但出现体能问题,全运会目标是享受比赛且不受伤 [1] 后续赛事安排 - 次日将进行女子佩剑和男子重剑个人赛 [2]
北京“体育八条”实施一学期 校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6-27 09:44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实施情况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教委和体育局联合印发"体育八条",重点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推动班级联赛、提升学生体质等八项措施[1] - 政策明确要求每学期组织全员参与的班级联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禁止挤占体育课[1][6] 班级联赛实施进展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展每日班级足球联赛,实现男足女足交替全员参与[3] - 京华实验学校创新运动会增设花式跳绳、"穿越火线"等团队协作项目,师生家长共同参与[3] - 班级联赛设计注重隐性能力培养,如协作能力与意志力锻炼[5] 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 建华实验亦庄学校开设游泳"普及+兴趣+特长"三级课程,并建立击剑、攀岩等专业教练社团[6] - 该校小学部将三大球纳入必修模块,中学部开发旱地冰球等冰雪运动课程[8] - 京华实验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如八段锦、咏春拳、体能操,通过课间活动强化技能掌握[10] 体育教学标准提升 - 政策明确要求杜绝"不出汗"体育课,强化运动强度与技能培养[6] - 学校通过专业教练引入和必修模块设计,确保运动技能达标率[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