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耳饰

搜索文档
红纸裁云,“剪”出共富新路(千行百业看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5:18
非遗剪纸传承与创新 - 留学归国的杨雨潇接手母亲张秀娟的剪纸博物馆,推动传统剪纸向实用性、高附加值转型 [2][3] - 创新采用丝绸、羊绒棉等新材料开发可水洗、不褪色作品,申请13项国家专利,定价较传统剪纸提升10倍 [4] - 推出A4尺寸装裱丝绸剪纸作品,单价400多元,成为依维柯、上汽大通等企业的定制礼品 [6] 产品线拓展与商业模式 - 开发百元内"剪纸+"文创产品线,包括耳饰、胸针、十二生肖杯垫等实用型设计 [7] - 礼品定制占营收主导,同时拓展研学体验、团建活动等增量市场 [7] - 开展150多期剪纸技能培训,累计2000余人结业,80人获高级工证书,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8] 文化传播与国际合作 - 通过韩国横城郡文化交流活动,将剪纸作为城市友谊载体,探索非遗的国际化表达 [9] - 在短视频平台和孔子学院推广剪纸技艺,结合在线授课扩大海外影响力 [10] - 借鉴韩国桑皮纸创新案例,推动剪纸与现代设计融合,如几何灯具等跨界应用 [9] 两代传承与分工优化 - 母亲张秀娟专注创作(省级非遗传承人),女儿杨雨潇负责运营双馆,明确分工提升效率 [5] - 通过材质升级(丝绸)和设计革新(企业定制)实现产品差异化,打破传统窗花低价定位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