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 一起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人民日报· 2025-10-31 08:11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传承发展。晋绣坊以用促保,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将"龙凤呈祥""富 贵牡丹"等吉祥图案绣在手包、家居饰品、文创礼品上,开发五台山、雁门关、平型关等山西文化系列 产品;引进太原一家制衣公司,拓展客户群体。为保持晋绣韵味,我们坚持纯手工绣制,在关键针法和 核心图案上制定基本标准,在配色、细节处理上鼓励绣娘保留个人风格。 酒香也怕巷子深,多亏政府搭平台,各种展会为我们打开了市场。从山西文博会、山西品牌丝路行,到 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我们每年参加十几场展会,一半订单通过展会达成。经过几年努力,晋绣坊 年销售额从几十万元增长至数百万元,繁峙晋绣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版式设计:汪哲平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最近,我正和繁峙晋绣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加紧赶制一幅《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专门为明年的展会定 制,要绣七八个月。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繁峙。我们地处山西东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绣 活(繁峙晋绣)就诞生于此。 繁峙晋绣以色彩浓艳、造型古朴、针法粗犷著称。我22岁拜 ...
 一起绣出更美好的生活(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最近,我正和繁峙晋绣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加紧赶制一幅《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专门为明年的展会定 制,要绣七八个月。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繁峙。我们地处山西东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绣 活(繁峙晋绣)就诞生于此。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繁峙晋绣以色彩浓艳、造型古朴、针法粗犷著称。我22岁拜师学艺,摸爬滚打,从学徒成长为山西省工 艺美术大师。十几年来,我亲历过繁峙晋绣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的困境,也见证了这几年在各方支 持下的传承和创新。老技艺如何焕发新生机?人才是关键。 "十四五"时期,我参与创建的晋绣坊乘着政策东风,面向群众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政府为参训学员发放 补贴。我们在全市建立了7个工作站,培训了3000余名妇女,其中2000多名签约成了家庭绣娘。几年时 间,晋绣坊培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固定绣娘从十几名增加到70余名。我们还与太原理工大学 轻纺工程学院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在繁峙县各级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 动。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传承发展。晋绣坊以用促保,进行了 ...
 这个姑娘“布”得了(千行百业看海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30 06:55
兴起于元末明初的崇明土布,拥有6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乃至民国时期,崇明土布都是中国布业的代 表之一。随着工业化加速,崇明土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许多本地人看来,记忆中的土布始终 承载着一份别样温暖。 在上海,崇明土布又被称为"老布""嫁妆布"。"土布"是人们对手工纺织布料的统称。 崇明岛葱郁的田园风光中,一处由闲置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静静伫立。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过 去与未来对话。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周雨昕,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投身崇明土 布的传承与创新。她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也是不少当代年轻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 的生动写照。 从都市生活到非遗传承 一簇棉花,捻成纱线,再历经植物染色等几十道琐碎工艺,才能织成一匹土布。 周雨昕知道,这是学手艺,也是磨性子。 周雨昕(左)与母亲周勤在查看馆藏崇明土布。受访者供图 外国客人在"布布瀛非遗生活馆"中参观。受访者供图 她的母亲周勤是"布布瀛非遗生活馆"的负责人。自1996年开始,周勤便开始从事崇明土布的收集整理和 传承工作。近30年时间里,崇明土布的馆藏从16匹扩展为超万匹,重量已达30吨。 方格纹络间的耳濡目染,深深印在 ...
 “抖音非遗嘉年华”落地北京,亿级流量助力北京特色非遗传播
 环球网· 2025-10-20 12:54
 公司活动与参与 - 公司作为合作单位于2025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国际非遗周落地“抖音非遗嘉年华-北京站”系列活动 [1] - 活动形式包括“非遗发展共创营”、抖音非遗展区、老字号非遗市集和非遗达人巡游 [1] - 公司公益部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非遗发展共创营”,汇聚36位非遗传承人与35组抖音创作者进行对接合作 [2][3] - 公司在非遗展览中设立“非遗生生不息”和“非遗新表达”主题展区,展示非遗技艺在平台的传播案例及AI技术应用 [6] - 公司通过数字人“非非”提供多语言导览服务,该数字人基于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打造 [6] - 公司生活服务业务在市集设置“心动装置”打卡点和非遗摊位,联动多家北京老字号商家推出非遗定制套餐 [9] - 活动期间,平台将投入亿级流量资源助力北京特色非遗项目的线上传播 [9]   行业合作与模式创新 - 活动旨在打破“传承人不懂传播、创作者不懂非遗”的壁垒,探索数字时代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2] - 抖音创作者分享非遗内容创作经验,例如创作者@王小潮的首个“傩戏”视频获得超3000万播放量 [5] - 活动中进行了圆桌对话,探讨年轻化表达如何兼顾保护、传承与创新等议题 [5] - 非遗传承人与创作者自由分组对接,针对北京特色非遗达成了多项视频拍摄合作 [5] - 北京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48人 [2] - 该项目是“抖音非遗嘉年华”的第二站,首站于2025年5月在成都国际非遗节亮相,未来将持续基于公司科技能力和平台优势推广非遗 [9]
 非遗“校园行”打动年轻人 老字号王致和推出多款新品
 北京商报· 2025-10-19 13:36
 公司活动与品牌推广 - 公司参与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活动,通过曲剧展演、非遗技艺体验、文创打卡、美食品鉴等形式推广品牌[1] - 公司设置文创打卡区,陈列料酒造型钥匙扣、火锅底料冰箱贴等特色文创产品吸引师生[1] - 公司设置美食体验区,提供臭豆腐干、拌饭酱配炸馒头片等食品,吸引年轻人排队品尝[1]   产品创新与展示 - 公司新品展示区呈现香辣干腐乳、黑松露松茸素炸酱、有机料酒、有机白腐乳等系列创新产品[1] - 公司推出减盐玫瑰腐乳、减盐全豆腐乳等产品,围绕低盐健康理念研发,采用低盐健康配方以贴合现代消费者需求[1]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跨界联名等创新活动,推动老字号在传承中创新发展[1] - 公司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形式,让年轻群体了解并喜欢品牌[1]
 陕西推进非遗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手艺人 日子有奔头(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15
 行业发展模式转变 - 非遗产业从个体户单打独斗模式转变为“领头羊”带领下的专业合作社合作共赢模式 [1][2] - 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标准,即统一原料采购、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品牌形象和销售价格,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2][3] -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持续吸纳脱贫人口、妇女等重点人群就近就业 [7]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黄官镇有3500余名群众活跃在藤编产业链上,738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7] - 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综合产值超过1.68亿元,产品远销海外 [7] - 武功刺绣带动农村妇女5000多人加入,五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销售收入逐年提升 [3]   传承人群与就业带动 - 汉中藤编专业合作社凝聚了460多名附近村庄的农户,社员通过在家编织或工坊务工灵活生产 [2] - 宁强羌绣专业合作社吸引近2000人加入,依靠双手每年增收3000元到2万元不等 [6] - 陕西省已设立265家非遗工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6]   产品创新与年轻化转型 - 90后电商团队去年电商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 [9] - 汉中藤编开发出各种“非遗+”跨界产品,拿下10余项国家专利,并与国外知名品牌推出联名款 [9] - 非遗传承人积极与高校专家互动,结合流行元素进行产品创新,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 [9]   技艺标准化与培训体系 - 武功刺绣将刺绣针法归纳整理为9个系列共49种针法,对绣娘们逐一培训传授 [3] - 合作社对设计绣稿、选择底布、印制图样等完整工艺流程制定操作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3] - 今年以来已有100多名90后参加了羌绣培训,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6]
 农民手艺人 日子有奔头(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商业模式转型 - 非遗产业从个体手工艺人单打独斗的模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模式 [2][3] - 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标准,即统一原料采购、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品牌形象和销售价格,提升了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影响力 [4] - 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和合作社,实现了群众在家灵活生产或就近务工,例如黄官镇有3500余名群众活跃在藤编产业链上,738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8]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行业积极拥抱互联网,例如汉中藤编通过00后组建的电商团队进行直播销售,去年电商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 [9] - 产品远销海外,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综合产值超1.68亿元 [8] - 开发针对学生的研学体验课程,每年吸引万余名学生参与,拓展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体验市场 [11]   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 - 行业通过“非遗+”进行跨界产品创新,例如汉中藤编拿下10余项国家专利,并与国外知名品牌推出联名款 [10] - 与高校专家合作,结合流行元素进行产品研发,使非遗产品与现代生活融合得更紧密 [11] - 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标准化,例如武功刺绣将刺绣针法归纳为9个系列49种针法,并制定详细工艺流程标准 [4]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非遗产业带动了大量就业和增收,例如宁强羌绣专业合作社吸纳近2000人就业,成员每年增收3000元到2万元不等 [7] - 陕西全省已设立265家非遗工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7] - 产业吸引了多年龄段人群参与,50后、60后、70后重操旧业,80后负责设计研发,90后、00后加入直播和创新队伍,解决了传承断层问题 [2][6][9]
 中国(济南)第十届文房四宝暨珠宝玉石博览会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8:27
作为知名文化盛会,中国(济南)文房四宝暨珠宝玉石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九届,在业界享有"春看北京、 秋看济南"的美誉。本届博览会汇聚了全国各地优质文房四宝和珠宝玉石产品,浙江善琏湖笔、安徽泾 县宣纸、江西文港毛笔、沂水桑皮纸、山东红丝砚、广东端砚等代表性文化用品集中展销,品类丰富、 特色鲜明。 在展会上,大批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新品惊艳亮相。这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实用功能完 美结合,充满时尚气息,不仅为展会注入青春活力,更搭建起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桥梁,吸引大 量年轻人驻足体验,激发文化消费新潜力。 来自广东的端砚工艺师李鑫说,济南文化底蕴深厚,英雄山文化市场平台管理专业规范,能帮助他们更 好地推广产品、对接资源,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作为济南市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不仅是文玩玉器销售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平台。 济南市供销合作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济南供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齐玉 鹏表示:"济南市供销合作社将以英雄山文化市场为主阵地,努力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交流 平台,着力促进文化产品高效流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造泉城文旅特色亮点、激发文旅消 费 ...
 提振消费进行时 | 文创“圈粉”年轻人 心仪好物带回家
 广西日报· 2025-10-07 10:42
靖西壮锦展示馆还创新推出"壮锦宫灯"产品,宫灯既延续花灯的造型,又融入壮锦的绚丽纹样,传 递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浓浓的节日祝福。"非遗不应只停留在展馆中,更要走进千家万户。"李村灵表示, 她带领团队开发、生产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风潮、时尚感的文创产品,年产值达650万元。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该市以"民族文化赋能文旅产业"为核心,推进"文旅+产业"示范 项目,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培育新一代绣娘、搭建营销平台、打造民族文化新IP、推出研学精品路 线、开发定制服饰及家具艺术品等方式,推动百色文创产品迭代升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壮锦、绣球、麽乜等在百色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从"文化符号"变成"时尚潮流",当地积极开展非遗 宣传展示进景区、进街区、进乡村、进校园、进网络等活动,融合节庆、演艺、潮玩等一系列互动体 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非遗、体验非遗、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凌聪 谢徽) "双脚踩踏板要有节奏,手织梭引纬要准……"10月4日,在靖西市壮锦展示馆,游客按壮族织锦技 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的方法织壮锦。织机不时发出"咔嗒"声,他们将梭子穿过经纬,彩色的丝 线渐渐交织出绚丽多彩的图案。"太阳纹象征光明 ...
 首发首秀数量高!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有哪些新亮点?记者探访→
 搜狐财经· 2025-09-15 17:02
 活动规模与参与情况 - 活动在北京798艺术区751园区举行 为期一周多 共举办100多项秀展活动 其中首发首秀达140场创历史新高[3] - 汇集11个国家近230个品牌和400多位设计师参与[5]   非遗元素应用与创新 - 非遗元素成为最大亮点 彝族服饰 彝绣 苗族亮布 苗银 苗绣等元素在过半品牌秀场及多个展览中呈现[5] - 少数民族非遗童装服饰首次亮相[5] - 设计师通过创新材料 街头潮流等元素推动东方美学与世界时尚融合[5]   行业趋势与设计理念 - 行业前沿方向显示消费者对国潮产品存在需求和期待[7] - 设计师获得推进国潮设计理念的机会[7]   国际交流与产业推动 - 搭建中国设计师与世界设计师的交流舞台 促进东西方文化碰撞[9] - 推动中国服装产业走向世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