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向冷板
icon
搜索文档
液冷行业专家电话会议
2025-08-20 22:49
液冷行业与公司分析 行业与公司 * 液冷行业涉及数据中心 AI 服务器散热 半导体制造温控等多个领域[1][2][20] * 纪要涉及的公司包括冷却介质生产商诺亚 永和 永泰 中化蓝天 巨化 新做帮 天津长芦 金筑邦 新东方等 以及终端用户英伟达 Google Meta 亚马逊 微软 阿里巴巴 字节跳动 三星等[2][9][10][20][22][23] 技术演进与趋势 * 液冷技术演进路径为风冷至单向冷板 再到静默式及双向冷板 后者与单向静默式竞争[1][6] * 英伟达推动双向冷板发展 以应对 AI 服务器高功率需求 TDP 突破 1 千瓦 并探索双向冷板加局部静默方案 旨在降低成本并解决高热流密度问题[1][10][11] * AI 和制冷行业结合带来巨大关注 英伟达 Google Meta 亚马逊 Microsoft 等巨头 以及 AMD 和英特尔等硬件商都参与其中[20] * 双向静默系统通常限定在五六十度的温度范围内 唯一适合的冷却介质是二聚体 其沸点约为 50 度[13] * 双向能板系统虽然也限定在五六十度 但由于其小管道设计 可以使用二聚体和制冷剂 天弘已经验证了 13,134A 制冷剂 并推向谷歌 Meta 亚马逊等云服务提供商[1][13] 冷却介质性能与应用 * 冷却介质选择多样 单向冷板用水/乙二醇 成本低但有泄漏风险[1][2][4] * 静默式液冷用矿物油 硅油 氟化液 其中矿物油成本低但存在燃点高 绝缘强度大 流动性差等缺点 硅油性能有所提升但价格较高 动力粘度为 8 到 9[2][4][19] * 氟化液分为低端的全氟烯烃和高端的全氟聚醚 全氟烯烃流动性好且无闪点 但性质不稳定 全氟聚醚性能最佳但成本高 每公斤约四五百元[2][3][4][8] * 半导体冷却液与静默式液冷冷却液要求不同 前者需稳定在特定温度 系统更精细复杂[2][24] * 全氟聚醚在半导体行业占据优势 尤其在 28 纳米以下制程中 新豆包和巨化推进良好 已获国内外主流晶圆厂验证[2][25] * 硅油系统与三聚氟化物系统性能相当 但不及全氟聚醚 国内互联网大厂如阿里 字节跳动 曙光 浪潮 中兴和华为均进行了硅油验证 但尚未大规模应用[19] 成本结构分析 * 单向门板系统初期投资成本低 占系统成本<3% 但长期维护成本上升至 7%-8%[1][14][15] * 单进末系统成本占比因介质而异 矿物油<10% 硅油>10% 三聚体近 20% 高端孵化液方案如阿里字节可达 40%[1][14][15] * 在单向静默系统中 每千瓦功率对应约 13 公斤的液体 使用高端液体成本可达每公斤 500 元 即每千瓦功率需 6,500 元的液体成本[16] * 厂商通过占位设计减少液体用量 例如通过这种方法 一个项目可以将原本 1.2 亿毫米的液体需求降至 0.8 亿毫米 使得 3 千瓦功率所需的液体成本从 6,500 元降至 4,000 元[16] * 双向静默系统在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其介质价格在 10 万至 15 万元一吨之间 没有四五十万元一吨的高价选择[17][18] 市场竞争与国产替代 * 3M 于 2022 年宣布退出市场 其退出路径复杂 对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21] * 3M 退出后 主要的替代厂家包括诺亚 永和 永泰 中化蓝天和巨化等 这些公司在三氟孵化液领域较为活跃[22] * 诺亚去年生产了几百吨 并已应用于多个项目 永和和永泰也有一些项目在进行[22] * 在全氟聚醚领域 巨化的"巨星冷却液"已经应用于多个项目 天津长芦去年为字节跳动供应了 200 吨全氟聚醚冷却液 总价值约一个亿人民币[22] * 新做帮主要关注半导体控温领域 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芯国际 长江存储等大型晶圆厂 在液冷方面 新做帮与天津长芦竞争激烈 两者产品基本相同[22] * 金筑邦全氟军民已大规模放量 从 2025 年 7 月份开始 三星成为首个上量客户 产能突破了 2,000 吨[2][28] * 新东方在氢氟醚领域表现出色 业绩逐年翻倍 2022 年 400 吨 2023 年 800 吨 到 2024 年达到 1,800 吨 主要替代 3M 的市场份额[2][28] * 国产替代品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否长期稳定满足大厂需求 未来一两年的市场表现将是关键时期[2][28] 其他重要信息 * 阿里巴巴从 2015 年开始采用 3M 公司的静默式冷却方案 其数据中心运行七年多以来表现良好 没有出现任何问题[9] * 字节跳动在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项目中使用了 400 吨的孵化液 其中一半为南通山顶提供的全氟胺 另一半为长芦提供的全氟聚醚[9] * 全氟胺在国内应用不多 而欧盟对其环保影响也未最终确定 因此其未来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