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孔径雷达
icon
搜索文档
带你探秘银河航天!他们是如何“造星”“织网”的
金融时报· 2025-06-20 22:46
2023年3月30日,由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四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本次四颗InSAR卫星的批量研制,验证了银河航天在产业链垂直整合方面的能力,整星所涉 及的元器件、部组件均实现自主可控。此外其在轨编队构型采用了"一主星+三辅星"四星车轮式编队, 是国际上首例。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介绍,2023年7月23日,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式可堆叠卫星—银 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该星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主要功能为低轨宽带通信,这也是 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为我国巨型低轨通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银河航天SAR卫星总师段晓介绍,2024年11月30日,银河航天在海南商业发射场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卫 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同年12月17日,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四颗SAR卫星(航天宏图PIESAT-2 09~ 12星)发射成功。银河航天在国内率先实现SAR卫星批产,不断提升SAR卫星的总体研制能力。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拥有大部分国家航天大型研发配套基础 设施和专业型技术人才。目前,北京商业火箭 ...
做难而正确的事——记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徐鸣
经济日报· 2025-06-08 06:04
公司发展历程 - 银河航天成立于2018年4月,专注于卫星互联网技术攻坚,5年内实现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可堆叠卫星(灵犀03星)发射成功[2] - 2024年11月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12月批量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入轨[3] - 从2018年100余家供应商扩展至2024年1300余家,其中超50%为民营企业,带动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等领域协同发展[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推出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首批发产低轨宽带通信卫星,2020年发射Q/V频段低轨宽带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5] - 2022年完成6颗小批量卫星全流程仅用11个月(传统需1.5年/颗),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6] - 具备通信载荷、星载计算机、太阳翼等核心单机研制能力,覆盖宽带通信、SAR、导航增强等应用需求[7] 产业链与生产布局 - 融合"航天+互联网"基因,通过互联网式快速迭代与航天技术简易输出重构产业链[3] - 建设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形成百颗卫星/年的低成本批产能力,拥有完善卫星平台型谱[8] - 2018年联合3家汽车配套民企共同研发,现已成为核心工序主供单位[3] 国际化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初在海外建成"小蜘蛛网"地面试验站,测试车辆联网、远程医疗等场景,与当地运营商合作手机直连卫星技术[8] - 国际市场布局包括卫星互联网应用、卫星研制能力输出、技术合作三大方向[8] - 过去5年全球卫星发射量年均增20%,公司累计发射25颗技术领先卫星[9] 行业机遇与战略定位 - 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竞速期,卫星互联网可覆盖全球25亿未联网人口(较2015年41亿下降)[2] -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支持民企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公司将持续研发手机直连卫星天线等核心技术[9] - 定位为"大国重器"级创新者,通过高频段Q/V载荷实现低轨宽带星座"换道超车"[6]
中国团队解读卫星遥感如何守护“地球水塔”: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地球水塔"的冰川/冰盖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宝库,作为全球气 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和调节器,其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冰川与气候变化遥感团队黄磊副研究员 等当天解读认为,卫星遥感已成为当前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最主要的手段,通过冰川遥感,正在加强人 类对气候变化的预警和适应能力。 2025年是国际冰川保护年 全面立体记录冰川变化 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冰川的哪些变化?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冰川与气候变化遥感团队指出,目前主要使用多 光谱、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开展冰川面积、运动、厚度变化、平衡线等方面的监测,为 冰川变化作全面、立体的记录。 光学遥感识别冰川轮廓方面,冰川覆盖范围的变化是冰川变化(退缩或前进)最直观的体现,确定冰川面 积的变化,需要在卫星图像上先识别不同年份的冰川轮廓,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可通过冰川在卫 星图像上所占像素的数量变化以及单个像素对应的面积,推测冰川面积变化情况。 针对遥感识别冰川面临"冰川区云量较大,对卫星过境时成像造成遮挡""山区和云的阴影导致图像上冰 川亮度差 ...
民企来了博士毕业生——这里的舞台一样广阔(科技视点·科技强国路上的青年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5-26 05:40
博士毕业生就业趋势 - 2024年8月博士毕业生中到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5 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占比不足40% [1] - 民营企业成为博士毕业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选择 尤其在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显示技术等领域 [1][3][5] 生物医药行业 - 东阳光药业设立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吸引博士人才参与立项评估、抗病毒活性评价及转化医学研究 [1][2] - 企业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博士可主导临床前药物开发全流程 目标3年掌握流程 5年推进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2] 商业航天领域 - 微纳星空决策机制灵活 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博士郭帅开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抑制算法 提升卫星抗干扰性能 [3][4] - 企业鼓励创新并包容失败 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技术主导权 如自主研制泰景四号01星解决主动干扰难题 [3][4] 显示技术产业 - TCL华星通过科研Vlog比赛吸引人才 博士胡素娟主导印刷OLED专显产品研发 实现21.6英寸4K医疗显示屏量产 [5][6][7] - 企业融合研发与工程化思维 提供跨领域协作机会 覆盖车载、手机、笔记本等多场景技术商业化需求 [6][7] 电气工程领域 - 吴江变压器公司推行导师制 博士丰胜主导变压器真型试验平台改造 攻克可视窗材质与密封技术难题 [7][8][9] - 企业支持博士参与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项目 如"电力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特性与诊断技术研究" [8][9] 医疗设备行业 - 联影医疗研发全球首款5T磁共振设备 博士沈振华团队攻克射频场均匀性与安全性问题 实现腹部成像突破 [10][11] - 企业联合高校医院搭建产学研平台 博士可牵头国家项目 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专项 [11]
空天防御探测、信息支援保障等体系亮相2025世界雷达博览会
环球网资讯· 2025-05-17 21:50
空天防御探测产品体系 - 公司构建空天防御探测产品体系,深化探测制导综合信息场研究应用,加快"地海空天"跨平台拓展,研发制导雷达、预警雷达、低空探测、电子对抗系列高精度雷达探测装备 [2] - 空天防御探测板块产品具有多种工作体制,覆盖多种频段,可作用于多维空域,组网体系能力强,可动态调整要素快速形成作战能力 [4] - 展示HQ-9BE、HQ-17AE、JPG600等制导雷达、预警雷达的卓越能力 [4] - 积极拓展低空探测新领域,推出包含探测、跟踪、识别等要素集成的低空反无探测系统,形成高低兼备、远近衔接、大小兼顾的三层低空探测圈 [4] - 依托气象传感器提供低空飞行气象综合感知、精细服务解决方案,助力低空飞行安全 [4] 信息支援保障产品体系 - 公司形成包含空天信息支援、测量、通信等多个方向的信息支援保障产品体系,助力服务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国计民生 [5] - 在测量领域,公司是中国测量雷达的主要研制单位,展示多款精密跟踪测量雷达 [6] - 空天基领域展示珞珈二号01星SAR载荷,是国际首个星载Ka频段高分辨SAR载荷,在高分辨对地观测、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6] - 气象领域装备覆盖"空天地海",展示低空综合气象探测一体机,集成自动气象站、垂直激光测风雷达、激光云高仪等气象装备的探测功能 [8] 射频前端制造能力 - 公司在先进材料与高端元器件产业深耕布局,提升雷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9] - 射频微系统是雷达装备的核心部件,公司展示一系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射频微系统产品,核心组成部分均为自主创新设计 [9] - 通过工程化研发对相控阵架构进行重组,实现"瘦身缩小",以集成优势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天各领域雷达产品 [9] - 采用开放式研发模式,为客户提供成体系的片上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行业领域 [11] - 展示多元化产品系列,包括铁氧体材料、LTCC材料、微声器件及磁性元件 [11]
韩国将MLCC等定位国家核心技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7 09:46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本文 编译自 zdnet ,谢谢。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设计、工艺和制造技术、锌冶炼技术以及合成孔径雷达(SAR)有效载 荷制造和信号处理技术被新指定为"国家核心技术"。 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将于7日至27日对修订后的《国家核心技术指定等公告》进行行政公告。包 含上述内容。 产业通商资源部依据《防止产业技术泄漏及保护相关法律》,将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 义的技术指定为国家核心技术并进行管理。为了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我们定期推动新的国家核心 技术的指定、变更和发布。此次修改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根据相关省市和行业的意见,经过各领 域专门委员会的审议,以及产业技术保护委员会的审议决议而制定的。 新指定的三项技术分别是▲超高电容密度21uF/mm3以上的MLCC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锌冶炼 工艺中采用的低温低压赤铁矿工艺技术▲分辨率1mm以下的SAR有效载荷制造及信号处理技术。 此外,现有的15项国家核心技术的范围和表述方式将根据技术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变化进行调整, 以准确、符合实际的表达方式。 在半导体领域,"LTE/LTE_adv/5G基带调制解调器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