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全球“补天”40年 中国作出重要贡献(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9-16 08:04
我国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始终严格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如期实现了各阶段 履约目标。生态环境部统计显示,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 半以上,同时累计避免了26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为推动全球臭氧层逐步恢复作出重要 贡献,也为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在上层大气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吸收 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保护我们的健康、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平衡。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40年前,国际社会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随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 书》签署,一场全球性的"补天"行动开启。40年来,全球已成功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臭氧层正 在逐渐愈合。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6日讯(记者 杨秀峰 李冬阳)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2025年主题为"从科 学走向全球行动",旨在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全球协作应对臭氧层保护与气候变化挑战,呼应了国际社 会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 生态环 ...
澳大利亚发布首份《国家气候风险评估报告》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22:01
澳大利亚发布首份《国家气候风险评估报告》 中新社悉尼9月15日电 澳大利亚政府15日发布首份《国家气候风险评估报告》(National Climate Risk Assessment)警告称,到2050年,澳大利亚沿海地区超150万人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不作为的代价将永远超过行动的代价。"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能源部长克里斯·鲍恩(Chris Bowen)表 示,从此次评估可以清楚看到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国家气候风险评估报告》和《国家适应计划》 是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旨在为所有社区、地区和行业建设一个更具韧性的国家。 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到203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削减43%,并计划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 放。鲍恩透露,澳政府计划在近日公布其2035年减排目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付健青 这份报告由澳大利亚气象局、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 ...
全球治理倡议因何赢得世界广泛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4 16:03
浏览近半个月国际媒体报道,"全球治理倡议"是一大热词。根据大数据分析,自9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 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这一倡议以来,该词条的全球搜索热度在次日即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保持高关注度。连日来, 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再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 会,多国领导人纷纷对全球治理倡议给予支持与赞同,表示乐见中方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这样的全球热度背后,原因是什么?不妨从时、势、人三个维度去观察。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个别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冲击二战后伴随联合国成立而形成的国际治 理秩序。与此同时,全球南方整体崛起,但在现行国际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此外,气候变化、数字鸿沟、 人工智能、外空治理等新旧全球性挑战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创建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 从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看,无不体现了问题导向。比如,将"奉行主权平等"作为首要前提,强调各国无论大 小、强弱、贫富,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针对的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的霸权逻辑;强调"遵守国际法 治""践行多边主义",是对个别大国搞"家法帮规"、单 ...
国际锐评丨全球治理倡议因何赢得世界广泛支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4 15:47
浏览近半个月国际媒体报道,"全球治理倡议"是一大热词。根据大数据分析,自9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这一倡议以来,该词 条的全球搜索热度在次日即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保持高关注度。连日来,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 动,再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多国领导人纷纷对全球治理倡议给予支持与赞同,表示乐见中方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这样的全球热度背后,原因是什么?不妨从时、势、人三个维度去观察。 第一个维度:正当其时。 全球治理是否管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全球治理倡议,针对的是时弊,解决的是真问题。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个别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冲击二战后伴随联合国成立而形成的国际治理秩序。与此同时,全球南方整体崛起,但 在现行国际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此外,气候变化、数字鸿沟、人工智能、外空治理等新旧全球性挑战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创建行之 有效的治理机制。 从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理念看,无不体现了问题导向。比如,将"奉行主权平等"作为首要前提,强调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 的权利 ...
美国嘉吉公司暂停科特迪瓦可可研磨业务 为全球可可行业敲响警钟
商务部网站· 2025-09-14 00:51
公司运营调整 - 嘉吉公司关闭科特迪瓦约普贡市可可加工厂 停止当地可可研磨业务 [1] - 被关闭工厂年产能为16万吨 曾是科特迪瓦最大可可加工厂之一 [1] 供应链挑战 - 科特迪瓦2025年7月可可研磨量下降31.2% 反映到港量下降和大量批次被拒收 [1] - 2025年4月至8月中旬港口到货量仅为35万吨 同比下降30% [1] - 每卡车杂质含量达5%-6% 远超通常1%的水平 导致分拣和清理成本飞涨 [1] - 不稳定的天气条件损害咖啡豆品质 降低脂肪含量并增加酸度 [1] 市场影响 - 美国巧克力价格2024年上涨11.6% 自2021年7月以来累计上涨41% [1] - 制造商开始探索替代产品或调整产品配方以应对价格飙升 [1] - 科特迪瓦中间商现货销售价格比长期合同更具吸引力 侵蚀加工企业利润 [1] 行业发展趋势 - 可可供应链脆弱性威胁科特迪瓦外贸收入和就业岗位 [1] - 实现50%农产品本地加工目标变得困难 [1] - 行业呼吁加大对农业韧性和可追溯性投资以稳定西非战略部门 [1]
当花粉遇上雷暴,敲响哪些健康警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8:30
类似的情况今年4月也曾出现。4月11日凌晨,重庆多地遭遇雷暴天气。隆隆雷声中,当地各大医院急诊 科经历了异常繁忙的一夜。 这一切的背后,是"雷暴哮喘"在作祟——在雷电作用下,花粉颗粒破碎成更细小的微粒,更容易被人体 吸入下呼吸道,从而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气促、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危 及生命。 雷电与花粉,看上去毫不相干,却能在特定条件下共同促成雷暴哮喘,这正是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风险 交织的缩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高温、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也 超越传统范畴,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例如,持续高温不仅直接引发中暑、热射病,还会加剧臭氧和颗 粒物污染,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负担,尤其在城市形成"热岛—污染"双重威胁;暴雨洪水除了可 直接导致溺水外,还可能污染水源,助长蚊虫滋生,增加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风险。 一场雷雨过后,"雷暴哮喘"一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日前,山西太原突发雷雨天气,电闪雷鸣持续约十几分钟。随后,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患者骤增,许 多人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无法平卧等症状,其中以儿童、孕妇和中青年为主。 从根本上说,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 ...
第54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会议闭幕
新浪财经· 2025-09-13 05:56
论坛会议成果 - 第54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会议在所罗门群岛闭幕并发布联合公报 [1] - 与会领导人就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和平与安全、经济发展等关键议题达成多项共识 [1] - 论坛成员共18个 是该地区重要的区域政治与经济合作组织 [1] 区域合作倡议 - 针对复杂地缘战略环境发表《蓝色太平洋和平宣言》 [1] - 倡导通过对话与共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 - 论坛成立于1971年 是太平洋地区重要合作机制 [1]
美能源部长操心:中国可以操控欧洲能源系统
观察者网· 2025-09-12 10:33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美国能源部部长赖特(Chris Wright)近期在采访中的一番表态,把美式能源政 策的荒诞与霸权底色暴露无遗。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2日报道,他一边给核聚变画下"8到15年供电"的大饼,一边警告欧洲,声 称"中国将操控你们的能源系统",同时又为特朗普政府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质疑气候科学的政策辩 护。 赖特告诉BBC,不必过于担心导致全球变暖的排放问题,因为"借助人工智能,以及美国国家实验室和 私营企业的研究进展,未来五年内,我们将找到多种利用核聚变能源的方法"。 他预计这项技术将在8到15年内为全球电网供电,并将迅速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推动力。 报道直言,即便该技术的狂热支持者,也对这一时间表感到惊讶。 核聚变发电本质上是人们在地球上制造"人造太阳"的尝试。与太阳通过氢核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 类似,目前人们的主流技术是将氢的同位素——重(氘)和超重氢(氚)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以促 成核聚变反应。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但从原理验证到实验,仍需花费较长时间。 目前全球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也仅计划在2034年实现首次点火运 行,距离商业 ...
聚焦气候变化,气象服务助力能源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11 21:2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当下全球能源体系正加速向以可再生能 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 经济论坛正式举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吸引了来自政、 研、产、协多方人士参与,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切在于,一方面,气 候变化倒逼能源转型加速,另一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还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预警,而是每个人切身的体验。 联合国曾多次强调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体现在数据上,ECMWF2025年报告指出,至2024年全球平 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升高1.57℃,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暖更显著,"北极放大"效应加剧,且伴随着气温 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强度双升。 种种挑战下,技术端已开始寻求答案。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300274)推出了针对极端环境的全场景 解决方案。经实地测试,该系统可覆盖极高温、极低温、高风沙、高海拔等严苛场景,在保障性能的同 时强化安全防护,表现出了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通过对多源气象数据建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研究,清华大学 ...
中国气候特使: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风电装备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20:39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 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 跑。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 年保持全球领先。 "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刘振民表示,自应对气候 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 定等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刘振民举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 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 力。 "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 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刘振民说。 刘振民表示,在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中国要继续强化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