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心有山海 踏浪而行——写在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起航之际
新华社· 2025-11-01 17:18
心有山海 踏浪而行——写在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起航之际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胡喆、顾天成、徐鹏航 雪龙欲破浪,汽笛又催征。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拔锚起航。 潮起潮落,永恒的大海,见证着天翻地覆的变迁。 1984年,当中国探险者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南极的亘古冰原,手中甚至没有一张完整的南极地图。 而今,昆仑站挺进冰盖之巅,秦岭站惊艳亮相罗斯海,五星红旗在南极五座现代化科考站上空猎猎飘 扬……40多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丰硕成果,由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冰川融化加剧、陆地和海洋热量增加、海平面上升,深刻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气候 变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对中国而言,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众多发达沿海城市的国家,我国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 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科学和平合作。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强调"开展海洋和极 地考察、探索地球科学奥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南极冰川之上,留下中国探索未知的坚定足迹;南极烈风之中,激荡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202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南极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头条
生物世界· 2025-10-31 17: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来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的一项新研究登上了 Cell Press 官网头条。 该研究以 : Long-term climate warming substantially reduces global soil microbial richness ( 长期气候变暖大幅降低了全球土壤微生物的丰度 ) 为题, 于 2025 年 10 月 30 日发表在了 Cell 子刊 One Earth 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秦晓梁 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这些发现揭示了变暖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损失的全球模式,从而改进了生态系统响应的预测模型。它们增强了我们评估气候变化可持续性风险的能力,并 突显了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缓解策略的紧迫性。 健康的土壤 对于粮食生产和气候稳定至关重要, 土壤微生物 驱动着诸如养分循环和碳储存等关键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预计气温上升将影响土 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从而损害土壤的功能。然而, 由于现有研究的持续时间短且地理范围有限,预测土壤微生物对全球变暖的长期响应仍具有挑战性。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这项研究增强了我们评估气候变化的可持续 ...
北方大部地区已入冬,局地偏早20天以上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5:54
北方大部地区已入冬,局地偏早20天以上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邵萌)10月以来,随着多股冷空气接连影响我国,北方多地气温骤降,不少网友感慨"一夜入冬"。 今年各地入冬进程是否偏早?即将到来的11月,气温会比常年同期更低吗?10月31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专家对上 述问题作出解答。 目前北方大部地区已入冬 10月5日,海南海口,一市民在强风雨中出行。受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影响,海南岛北半部出现强风雨天气。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11月北方局地应防范低温雨雪灾害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介绍,10月以来(截至10月29日),全国平均气温11.1℃,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气温"前暖后冷",上旬气温 为历史同期最高,中下旬转为偏低。10月上旬南方地区出现"秋老虎"高温过程,江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 温超过38℃。 他指出,10月有三次冷空气过程影响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等地入冬偏早。16日至21日冷空气过程相对较 强,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至14℃,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遭遇雨雪天气,对秋粮收晒、存储略有影响, 局地遭受低温冷冻灾害。 ...
商务部回应部分经济体推进的涉碳经贸规则:以加强政策解读、开展系统培训等方式帮助中国企业适应
搜狐财经· 2025-10-31 13:31
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三是强化个案指导,提供针对性支持。对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指导地方和行业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和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能力。 (来源:极目新闻) 一是加强政策解读,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依托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等专业力量,及时编制发布政策指引等 实用资料,针对企业关心的碳足迹核算、认证要求等重点问题,提供操作指引和案例分析,帮助企业准确理 解规则要求。 会上,有记者提到,近年来,部分经济体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由制定出台了绿色贸易有关规则。中国商务 部如何看待,又将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应对这些规则?对此,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志华回应称,商务部注 意到近年来部分经济体在持续推进有关涉碳经贸规则。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 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更广泛的全球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二是开展系统培训,提升企业适应能力。通过"应对贸易摩擦预警和法律服务地方行"和各类培训班,加强信息 服务和应对指导,帮助企业提高绿色规则适应能力。 吹风会现场(图源:国新网) "我们始终认为,相关政策应当符合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和规则,降低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避免构成保护主义措 施和绿色 ...
世卫报告:气候行动不力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新华社· 2025-10-31 00:26
报告主要发现包括:高温相关死亡人数上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相关死亡率已上升23%,使得 年均高温相关死亡总人数达到54.6万;野火与干旱影响加剧,2023年,干旱和热浪等气候事件导致面临 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增加了约1.24亿;气候变化造成经济压力,2024年,高温暴露导致潜在劳 动时间损失,相关生产力损失相当于1.09万亿美元。 新华社日内瓦10月30日电(记者王露)世界卫生组织2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称,持续过度依赖化石燃 料以及未能适应全球变暖,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气候行动不力正在付出生命代价,使卫生系 统不堪重负并损害经济发展。 这份2025年版《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牵头,与世卫组织以及全球数 十所学术机构和联合国机构等合作编写。报告说,在研究人员监测的健康威胁20项关键指标中,有12项 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文章来源:新华社) 该报告负责人、伦敦大学学院的玛丽娜·罗马内洛博士说,淘汰化石燃料,转而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和 高效能源,仍然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生命的有力手段。同时,转向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和更可持续 的农业系统,将大幅减少污染、温室气体 ...
跨越科学与政治,应对人类能源的挑战 | 两说
第一财经· 2025-10-30 18:02
当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离开实验室,执掌美国能源部,他如何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科学家的初 心?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 在即将发布的深度对话中,这位跨界智者与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完整回顾他从科学家到政治决策 者的心路历程。 他是朱棣文 —— 1997年因"激光冷却与捕获原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成为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 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科学家内阁成员。 "他们起初并不知道科学家能做什么。" 朱棣文坦言初入政坛时的困境。在充斥着固定规则的华盛顿,这个坚持"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家需要重 新学习一切。他被告知的第一课竟是:"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要学会转向你想说的内容。" 然而,正是这个自称在这方面是个"坏学生"的能源部长,在四年任期内推动了可能改变人类能源命运 的绿色革命—— 他推动创立了美国能源高级研究计划局,坚持"不敢冒险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资助高风险、高回报的突破 性能源技术研究,以应对国家最紧迫的能源挑战 ; 他推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用事实证明耗资巨大的绿色技术可以"按时、按预算"完成; 他的计划赢得了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巨头的信任,撬动了私营资本的涌入。 令人深思 ...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资金缺口不断扩大
新华社· 2025-10-29 23:10
报告呼吁发达国家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承诺。去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筹集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 (文章来源:新华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2025年适应差距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资金缺口正不断扩大,威胁到生命安全、生计稳定和经济发展。 报告指出,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每年的适应气候资金需求超过3100亿美元,这远远超出当前发展中国 家能获得的国际公共适应资金。 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国际公共适应资金为260亿美元,较之前一年的280亿美元有 所下降。按照目前趋势,"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提出的到2025年将国际公共适应资金从2019年水平翻倍至 约400亿美元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报告内容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加速,而适应资金却未能跟上步伐,使最 脆弱的人群暴露在海平面上升、致命风暴和酷热高温等危险中。他强调,弥合适应差距,是保护生命、 实现气候公正、建设更安全和更可持续世界的关键。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敏鹏: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亟待系统性规划
中国环境报· 2025-10-29 21:28
陈敏鹏:看天种地是我国农业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我们调研发现,有经验的农民都非常关注天气。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愈发 频繁、强烈,影响也日益显著。这导致某些极端事件已超出区域传统认知与适应经验的范畴。 气候变化对不同农户的负面影响存在差异。传统小农户的种植经验,主要来自个人、朋友和邻里,倾向于风险规避,抗风险能力较弱。种植大户或专业农 民,一般来说经验会更丰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强一些,适应能力也相对更高。而大型农业公司或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配置,提升 抗风险能力。 20 49 ve 8 SCH A 2. 24 P 0 r 29 1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陈敏鹏 "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霜降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迎来秋收扫尾工作。由于2025年暑期中原地区及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极端干旱和旱涝短时 交替等气象灾害,不仅给秋收造成困难,也对压茬推进秋种带来风险。 据了解,财政部10月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 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 ...
每分钟1人死于高温!《柳叶刀》报告揭气候危机已成健康浩劫
新浪财经· 2025-10-29 14:58
据《卫报》援引报告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二次上任后再次"撕毁"气候协议,全球石油公司持续开采化石 燃料,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损害将变得更加严重。正如报告所批评那样,美国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之 一,却在气候承诺上背道而驰,这使得全人类的处境日益危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前100大化石燃料公司已提高了截至2025年3月的产量预期,这将导致二氧化碳排 放量达到《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三倍。商业银行在2024年对化石燃料行业40大贷款机构的总投 资额达到五年来的最高点6110亿美元,而对绿色领域的贷款额为5320亿美元。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深入日常生活。据《卫报》报道,2023年,各国政府每天向化石燃料公司提供25亿美 元直接补贴,而民众因高温无法在农场、建筑工地工作,日均损失等额经济收益。有关数据显示,过去 四年,全球人均每年有19天暴露于致命高温,其中16天源于人为气候变化。2024年极端高温导致全球损 耗6390亿小时劳动时间,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损失达GDP的6%。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致数 百万人死亡,炎热干燥气候助长野火,2024年烟雾相关死亡预计达15.4万人;2023 年有1.23亿人面临粮 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