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科技与文明的时空交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1-14 08:30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方向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1] -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共识 - 时间侵蚀、自然变迁、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威胁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为建立文化遗产“永久档案”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5] - 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已成为全球共识,被视为一种战略使命与文化责任 [5] - 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不可移动文物与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保存文物信息数据高达3000万条,并通过“中国文物云”平台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一张图”动态呈现 [6] 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与存档中的应用实例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运用VR、A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文化遗产打造数字复活方案 [5] - 故宫已有超过100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文物库”向社会免费开放15万件藏品数据 [6] - 中国国家博物馆累计完成72万件文物二维影像、7700余件文物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文物影像分辨率达1.5亿像素 [6]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展示 -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革命性改变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和展示方式,使其以更生动、直观、多样的方式呈现 [7] - “文澜重光·数韵流芳”体验活动借助MR混合现实技术,让观众走进数字重建的文澜阁,身临其境感受文物诞生与流转故事线 [8][9]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基于大量古画素材生成动态画面,使古画“复活”,例如短视频《古画萌娃入园手册》让古代儿童生活场景复活 [10] 从静态存档到动态活用的价值再生 - 文化遗产从“存档”到“焕活”,产生新的知识和叙事,进入“寻常百姓家” [9] - 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使静态数字档案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10] - 数字技术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 [10] 数字互联促进文明交流与共享 -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数字化让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文明记忆跨越山海、触手可及 [11] - 数字技术打破语言障碍,消融文化隔阂,让文明交流互鉴更自然深入,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桥梁 [11][12] - 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英国伦敦展出,借助8K超高清巨型LED穹顶屏等数字影像工具,立体呈现汉代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能力 [13] 数字技术助力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 浙江以“考古前置”改革方式,绘制“考古前置四色图”,建立“考古前置白名单”,让建设选址尽可能避让保护对象,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全球性难题 [14] - 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明记忆守护,让更多珍贵文物得以世代传承,在城乡大地发展中保留历史温度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