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7月15日起施行
科技日报· 2025-06-24 17:27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政策概述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共16条,涵盖四大核心内容 [1] - 明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及网号、网证的定义与申领方式 [1] - 规定服务效力与应用场景,强调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1] 实施原则与行业影响 - 网号、网证采用自愿使用原则,鼓励主管部门、重点行业及互联网平台推广,但需保障未使用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1] - 互联网平台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后,需减少对明文身份信息的额外采集,遵循"最小化提供"原则 [2]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仅提供必要信息(如核验结果或经用户同意的明文信息),实现"可用不可见" [2] 技术应用与成本优化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用户可通过App申领网号、网证,减少个人信息采集环节 [2] - 该机制有望降低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投入成本 [2] 特殊群体规定 - 对未成年人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作出特殊规定 [1]
下月起,施行“新身份证”
新浪财经· 2025-06-08 05:25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 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平台以法定身份证件为基础,通过网号、网证等实现身份认证,减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1] - 每日可减少2000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1] - 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网号、网证,实现非明文登记和核验 [1] 网络身份申领流程 - 申领需支持NFC功能的手机,通过App操作 [3] - 步骤包括选择证件类型、NFC识读身份证、人脸识别、关联手机号、设置口令等 [6][7][8][9][10][11][12][13] - 未成年人申领需监护人协助,监护人需已申领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16][21][24][25][26] 技术实现与安全保障 - 采用"可用不可见"技术,降低个人信息保护成本 [1] - 通过网号、凭证二维码结合人脸识别进行监护人核验 [24][25] - 凭证管理列表支持未成年人权限设置 [2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推广,将如何助力个人信息保护?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4:0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政策背景与核心机制 - 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允许自然人自愿申领网号、网证以替代明文身份信息认证 [1] - 新体系通过国家背书的公共服务平台验证身份,互联网平台仅获取"是/否"结果,减少身份信息多平台暴露风险 [1] - 公民身份号码包含地址码、出生日期、派出所代码、性别等敏感信息,易被非法利用 [1][2] 技术实现与应用场景 - 网号为匿名身份符号,网证为认证凭证,采用"门牌号+钥匙"模型实现"可用不可见"的动态身份核验 [5] - 已接入400+应用,覆盖政务、出行、金融等12个领域,包括微信、淘宝、美团等头部平台 [10][11] - 政务服务领域实现全国一体化平台对接,37项业务场景替代线下认证 [11] 市场推广与行业影响 - 当前累计下载1600万次,申领用户800万,认证服务量1200万次 [10] - 金融领域用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身份核验,文旅领域应用于莫高窟等景点防"黄牛"倒票 [12] - 教育考试领域70%以上考生通过该服务完成线上认证,有效防范替考作弊 [12] 行业生态建设 - 平台由国家投资建设,免费向公众和企业开放,明确不以盈利为目的 [14] - 航旅纵横、同程旅行等应用在首次关联时仍需绑定手机号,但后续操作可减少明文信息使用 [6][7] - 未来将扩展至交管12123等新场景,持续优化便民服务 [13]
不得强制刷脸!新规施行:人脸信息存储达10万人的,需备案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08:30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新规 - 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于6月1日正式施行 对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安全规范及监管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2] - 适用范围涵盖境内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 但境内研发、算法训练活动不适用该办法 [2] - 立法依据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 人脸信息处理规则 - 个人信息处理者需以显著方式告知处理人脸信息的目的、方式、保存期限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等事项 [3] - 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人脸信息处理需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定 [3] -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人脸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 个人有权撤回同意但不影响撤回前的处理效力 [3] 未成年人信息保护 - 处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人脸信息需取得监护人同意 并制定专门规则保护其信息安全 [4] 信息存储与安全规范 - 人脸信息原则上应存储于设备内 不得通过互联网传输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取得单独同意 [5] - 存在非人脸识别技术替代方案时 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 [5] - 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官方渠道验证身份以减少人脸信息收集 [5] 公共场所与隐私保护 - 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需为维护公共安全必需 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 [6] - 禁止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空间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6]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对接400余款App 用户可通过网号、网证替代详细身份信息 [6] 备案与监管要求 - 人脸信息存储量达10万人的处理者需在30个工作日内向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6][7] - 备案需提交处理者基本情况、处理目的、安全措施、处理规则及评估报告等五类信息 [7] - 6月1日前存储量已达10万人的处理者需在7月14日前完成备案 [7]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守护信息安全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 平台由公安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组织建设 支持个人和企业自愿使用 用户通过认证后可获得网络身份 在需要身份认证的场景中无需输入实名信息即可"一键跳转"匿名认证 [1] - 平台使用法定身份证件信息 结合生物特征等多个因子对用户身份进行严格核验 减少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的直接使用和流转 保障个人数据安全 [1] - 认证过程包括识读身份证 识别人脸 关联手机号 设置8位口令等步骤 成功后可申领代表网络身份的网证和网号 [1] 认证模式与应用场景 - 采用人、机、证一体的认证模式 提供口令、人像、动态验证码等身份认证因子 满足不同群体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认证需求 [2] - 随着应用推广 根据场景需求 APP会不断组合推出各种信任等级的认证服务 [2] 实际应用案例 - 网民通过铁路12306平台购买火车票时 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激活铁路会员 顺利完成会员开通 [1]
百亿信息安全市场迎大催化!六部门联合发文,网号+网证有望进入大规模推广时期
选股宝· 2025-05-26 07:14
政策法规 - 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通过网号、网证、网络身份应用标识实现身份认证与隐私保护 [1] - 网号为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为承载网号及非明文身份信息的认证凭证 [1] 技术架构与市场空间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由公安部主导研发,整合人口数据库与加密标识体系,采用动态核验与三重认证技术 [1] - 预计部委、省、市将建立三级网号网证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市场空间达15亿元 [1] - 2025年中国数据安全防护与治理市场规模预计达228.7亿元 [2] 公司动态 - 新大陆为唯一可信数字身份二维码安全芯片供应商,同时入选模组供应商 [3] - 盛邦安全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试点阶段接入198个互联网App,其网关产品需求将推动业务增长 [3]
“网络身份证”上线 为个人信息穿上“防弹衣”
中国经营报· 2025-05-26 00:32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发布 - 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平台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为依托,通过网号、网证实现身份认证与信息保护双重功能 [1] - 网号由字母数字组成不含明文信息,网证为认证凭证,采用二维码等形式便捷核验身份 [3] 平台功能与用户保护机制 - 实现"可用不可见"效果,用户无需输入明文身份信息即可完成认证 [2] - 按照"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禁止采集非认证必需数据 [5] - 为未成年人增设年龄标识功能,监护人可协助申领 [7][9] 技术实现与数据安全 - 采用NFC识别证件+人脸识别双重验证,境内存储数据,出境需安全评估 [7][8] - 网号终身唯一但无规律可循,有效防止信息拼凑与网络画像 [3][4] 市场推广与用户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23日,App累计下载1600万次,开通用户超600万 [9] - 已对接400余款主流App,覆盖政务、医疗、交通等八大行业场景 [9] - 小米应用商店单渠道下载量突破600万次 [2] 应用场景与行业影响 - 支持航旅App等平台关联登录,替代传统身份证号输入 [3] - 未来将扩展至住宿、购物、取款等全场景数字身份认证 [9] - 互联网平台需保留其他认证方式保障用户选择权 [7]
计算机行业重大事项点评: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视产业链机会
华创证券· 2025-05-25 13: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该办法打造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2][7] - 明确民众网证网号自愿使用,保障网证网号用户权益 [7] - 网络身份认证管理办法重视隐私数据保护,在各环节着重提出数据隐私保护要求 [7]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已上线运行,用户可申请,在多场景落地应用,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7] - 建议关注网络身份认证相关产业链,如盛邦安全、新大陆、三未信安 [7] 行业基本数据 - 股票家数336只,占比0.04% [4] - 总市值41,548.90亿元,占比4.19% [4] - 流通市值35,628.74亿元,占比4.53% [4] 相对指数表现 - 绝对表现:1M为 -1.7%,6M为 -2.5%,12M为30.2% [5] - 相对表现:1M为 -4.2%,6M为 -3.0%,12M为23.6% [5]
网号网证新规出台:强调使用自愿性,细化服务平台安全责任
南方都市报· 2025-05-24 12:21
5月23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自7月15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首先明确,为实施可信数字身份战略,推进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支撑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网 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该办法。 《管理办法》解释了"网号""网证"等概念的含义。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下称"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 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下称"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 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相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 凭证。网号、网证可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信息。 《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平台接入公共服务后,用户选择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信息并通过验证的,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 身份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
“网号+网证”给你的身份信息“加密”!怎么申领?梳理↓
央视网· 2025-05-24 10:38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 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鼓励主管部门、重点行业、互联网平台按用户自愿原则推广应用网号、网证,同时保留其他合法身份核验方式 [1] - 严格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保障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额外提供明文身份信息 [1] 网络身份认证机制 - 采用"网号+网证"双轨机制,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虚拟凭证 [5] - 网号为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为承载网号及非明文身份信息的认证凭证 [7] - 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申领使用,实现非明文身份核验 [7] 信息处理原则 - 公共服务平台按"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仅限认证必需信息 [1] - 坚持"最小化提供"原则,仅向平台提供核验结果而非原始信息 [3] - 确需留存身份证件信息的需经用户单独同意方可提供明文信息 [3] 应用推广现状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申领开通达600万人 [12] - 已提供认证服务1250余万次,在政务服务、教育考试等六大行业试点 [12] - 航旅App等场景可实现关联登录,无需输入身份证号码 [7] 用户申领流程 - 成年人需通过NFC手机下载App,完成身份证核验+人脸识别+手机号绑定 [11] - 14岁以下需监护人代为申领,14-18岁需监护下申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