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商事仲裁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中企不再任由美西方宰割,中国高瞻远瞩,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搜狐财经· 2025-10-01 19:46
效率方面,中国仲裁机构的表现尤为亮眼。比如广州仲裁委、深圳国际仲裁院,平均结案时间不足90天,而伦敦、新加坡等机构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疫情期 间,贸仲更是率先实现线上立案、远程开庭,大幅提升了效率。与此同时,中国法院对仲裁持支持态度。2020年,全国法院审查涉外仲裁相关案件424件, 多数都认可了仲裁协议和裁决效力并予以执行。 仲裁本就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重要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遭西方经济封锁,直到1956年才设立了首个独立的国际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 委员会(简称贸仲)。彼时我国外贸刚起步,许多矛盾只能依靠调解方式来化解。随着改革开放,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矛盾也随之增多,贸仲在1980年将业 务范围拓展至合资、信贷等领域。 然而,真正的难题出现在企业"走出去"之后。过去十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仲裁几乎处处受制:被告方往往是中企,仲裁机构偏向本土企业,结果常常 是"十案九败"。即便偶尔胜诉,也因高额费用与冗长程序而"赢了官司输了钱"。语言障碍更是首要难关,即便请了外国律师,也需要经过多层"翻译",常常 导致中方企业"有理说不清"。再加上仲裁庭多由外籍仲裁员掌控,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法律不熟悉,只能依赖专家 ...
中企不能再任由美西方宰割,中国高瞻远瞩,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搜狐财经· 2025-09-30 00:57
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这些年,遇到不少窝心事,尤其是跟欧美企业打交道时,常常觉得吃亏上当。想想 看,好多中企在海外搞项目,签了合同,结果一有纠纷,就得跑到人家的地盘上解决,找当地仲裁机构 或法院,费用高不说,还总觉得规则偏向对方。西方国家那些仲裁中心,像国际商会仲裁院啥的,历史 悠久,影响力大,但在中国企业眼里,往往像个自家后院,帮着自家企业说话。举例说,过去几年贸易 摩擦闹得凶,美国加关税,欧盟搞反补贴调查,中企被夹在中间,仲裁时西方机构容易带偏见,导致咱 们企业利益受损。这不是小事,关系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要是继续这么任由美西方宰割,那中 企海外发展就太被动,得想办法自己掌握点话语权。 中国政府这几年看得很清楚,不能老是靠别人,得自己建一套公平的机制。北京作为首都,资源多,法 律人才集中,从2022年开始就启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工作。这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经过仔细规 划。市委和市政府联合发文,列出24家单位负责57项任务,从规则制定到机构建设,全覆盖。目的就是 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涉外法治水平,让中国企业在全球投资时有可靠后盾。2024年4月,司法部公开支 持北京打造全球仲裁高地,这给试点加了把火。北京 ...
海南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经济日报· 2025-04-13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海南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赋能仲裁高质量发展,海南国际仲裁院改制后成果显著,且海南完善临时仲裁制度凸显仲裁在自贸港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1][2] 海南国际仲裁院情况 - 是为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改制设立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截至今年3月有仲裁员1358人,境外仲裁员占比近三分之一 [1] - 改制以来共受理仲裁案件11731件,标的额289.2109亿元,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0件;受理商事调解案件220件,标的额16.5503亿元;受理涉外案件159件,标的额17.84亿元,当事人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在全国率先完成机构改制,实现“六个国际化”,2022年海南成全国4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该院被最高法纳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1] 海南仲裁制度改革和创新情况 - 去年率先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特定企业间商事纠纷可选海南为仲裁地进行临时仲裁 [2] - 2024年11月29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调解规定》通过并于今年3月1日实施,海南省仲裁协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临时仲裁规则》完善临时仲裁制度 [2] - 海南临时仲裁规则引入调解制度等,超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相关规则,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 [2] 仲裁在海南自贸港的作用 -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务之急,仲裁作为涉外法治重要部分,在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中作用将日益凸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