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
搜索文档
田丰:消费者弃智驾“炫技” “痛点”解决方案成付费核心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03:38
消费者需求与付费意愿 - 智能科技配置已成为消费者决定性购车因素之一,调查问卷回收有效样本2869份,话题页阅读量达127万[1] - 消费者购车决策明确指向核心驾驶痛点,不为炫技买单,具体高支持率场景包括:雨雾天气视觉增强(支持率64.1%)、驾驶司机疲劳监测(支持率53.2%)、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支持率51.1%)[1] - 痛点场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弥补人类感知短板的安全需求,如极端天气下借助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硬件辅助感知风险[1];另一类是降本增效的效率需求,尤其受时间宝贵人群如金融从业者、律师等青睐[2] 中美市场差异与启示 - 中美消费者在场景偏好上差异显著:美国消费者更看重高速公路NOA功能,因其自驾旅游频繁;中国消费者则更看重城市无图NOA,满足高频城市通勤需求[2] - 付费习惯差异明显:美国消费者接受软件付费模式;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硬件收费 + 软件买断”模式,愿意一次性支付三四万元买断功能,视智驾软件为硬件延伸[2] - 市场差异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机遇,行业未来不能只靠“卖产品”,更要靠“卖后续增值服务”来获取持续收入[3] 技术适配与商业模式演变 - 智能驾驶模型训练分为两个阶段:预训练阶段学习通用规则,强化学习阶段在实践中适配本地路况,例如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能让车辆学习驾驶员风格[4] - 核心技术逻辑是“知行合一”,AI能通过优化感知逻辑应对全球不同路况挑战,如印度窄路、迪拜风沙、美国农村路段等,类似手机夜拍补光或视频帧率提升[4] - 车企商业模式正从简单的电商卖产品模式,转向满足本地化数据闭环和构建生态圈两大核心要求,汽车角色从代步工具重构为“生活入口”,可叠加旅游、住宿等增值服务[6] 数据归属与收费模式趋势 - 智驾数据归属存在争议,行业现有两种解决方案:用户用数据换取积分以兑换维修等服务;或购车时签署协议,用户无偿提供匿名脱敏数据以共建开源数据社区[7] - 收费模式呈现多元化:消费者普遍偏好买断制,因其符合软硬一体服务认知且能帮助车企及时回收现金流;未来可能出现按里程收费,尤其适用于L4级营运车辆;年轻群体更接受订阅制,以降低月度成本[7] - 新的消费趋势是消费者优先挑选智驾能力,再选择汽车品牌,智驾能力已成为部分消费者的首要选车标准[7] 产品发展方向与新消费趋势 - 汽车产品发展呈现两个分水岭:定制化方向,满足如露营爱好者、商务人士等垂类细分市场的个性化硬件需求;极简配置方向,硬件选择精简,核心靠软件套餐差异化,体现“软件定义汽车”趋势[8] - 高端定制平价化是明显新趋势,通过柔性化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使10万元价位车型也能实现颜色等个性化定制,在满足个性需求的同时控制成本[8] - 汽车功能正像乐高一样模块化拓展,基础盘上可搭载钓鱼、越野等各类配件,未来可能发展为租用模式;汽车进一步成为功能枢纽,可连接无人机、机器狗、E-bike等设备,提供充电、补能、影音传输支持,贴近年轻人多元场景需求[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