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坛游小程序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里的“数字匠人”:为文物注入“青春代码”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24
"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艺术影像展"现场有很多青少年观众。受访团队供图 6月,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良乡校区的一间工作室内,该校2021级博士生刘鹏飞正在仔 细检查一尊3D打印的水陆庵神将模型,为在河北省唐山市唐山美术馆举办的"像外之境·蓝田水陆庵彩塑 艺术影像展"做最后的准备。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手中的模型上投下细密的光影。这个雕刻细腻的塑 像,承载着数百年前工匠的虔诚与技艺,也凝结着当代青年学者的智慧与坚守。 "曲面修复的精度还差一点,还要继续调整。"刘鹏飞轻声说,手指抚过模型上几乎不可察觉的细微凹 陷。在他身后的工作台上,10多个硬盘阵列放置,像一支数字卫队,守护着超过5TB的文化遗产数字复 原模型。这个被同伴称为"模型大神"的山东男孩,已经为200余件文化遗产建立了高精度数字模型。 在北理工智慧遗产·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团队里,像刘鹏飞这样的"数字匠人"共有60多名,其中近一半 是00后。19年来,这支由该校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帆带领的跨学科团队,用数字技术为文化 遗产续写生命。 从北京中轴线到陕西西安蓝田水陆庵,从卢沟桥石狮到故宫文物,他们在虚拟与现实间架起跨越时空的 桥梁,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