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游小程序

搜索文档
大学里的“数字匠人”:为文物注入“青春代码”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24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北京理工大学智慧遗产·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团队由60多名成员组成,其中近一半为00后,19年来专注于用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续写生命[2][4] - 团队已为200余件文化遗产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数据存储超过5TB,并开发了包括3D打印、手势识别交互、全景投影等多元化技术应用[2][8][9] - 技术手段从初期手绘与数码影像采集升级至三维扫描、AI辅助设计,形成影像再现、三维临摹与交互创造的数字化范式革新[8] 核心项目成果 - 北京中轴线数字化项目积累2000余幅图像资料、120余种图书资料,完成主体古建筑三维建模,并开发"i中轴线"巡展、"天坛游小程序"等文创产品[4][5] - 水陆庵项目通过3D立体模型、粒子聚合技术等呈现3700尊明代彩塑,打造"像外之境"艺术影像展,吸引大量青少年观众[7][8][9] - 卢沟桥石狮数字修复等项目突破传统影像局限,探索可复制的文化操作系统,提取纹样、色彩等元素开发系列文创[9][10] 技术与社会价值 - 数字化技术使文化遗产突破物理风化限制,形成多维度艺术体验,如观众可通过手势交互"探索"彩塑细节[8][9] - 项目增强公众文化获得感,展览覆盖从儿童到学者的广泛群体,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9][10] - 团队提出"文化遗产数字美学"理念,强调文化语境与空间特质的系统性重构,为行业提供可推广范式[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