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宋词中的端午词作
icon
搜索文档
榴花词韵浴芳兰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22
端午的起源与文化演变 - 端午起源有多种说法,孕育了形式多样的风俗活动,延至宋代完成从民间习俗到文化符号的蜕变 [1] - 宋词将端午的自然意象、民俗风物、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熔铸成文学景观,展现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1] 宋代端午词中的自然意象 -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端午时节的自然物候,如石榴花作为"五月花神",苏轼《阮郎归·初夏》中"榴花开欲然"以红色象征驱邪避凶 [2] - 韩元吉《谒金门·重午》通过梅子成熟和石榴花描写,抒发对生命成长的渴望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2] - 欧阳修《渔家傲》以榴花与绿杨的色彩交响、雨声与鸟鸣的视听通感,映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2] 端午习俗的符号化与象征意义 - 龙舟竞渡、苇叶包粽、五色丝缠、艾草悬门等习俗在宋词中凝结为象征符号,兼具驱邪纳吉功能与祈福精神 [3] - 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以"红旗高举"渲染龙舟竞技氛围,龙舟化为驱邪纳福的流动图腾 [3] - 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展现端午风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端午作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 宋代文人借端午寄托家国忧思,刘辰翁《摸鱼儿·和中斋端午韵》"醒复醒,行吟泽畔"道尽漂泊之痛 [4] - 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将个人情思编织进家国兴亡的宏大叙事 [4] - 陈与义《临江仙》以"高咏楚词酬午日"铭刻飘零之苦,使端午成为跨越时代的家国精神象征 [4] 端午书写的文化复合体 - 宋词通过自然、民俗、历史三重维度交织,构建端午习俗的文化复合体 [4] - 自然意象的瞬时性与历史记忆的永恒性碰撞,民俗仪式的集体性与个体情感独特性形成张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