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蛮驴

搜索文档
无人物流车行业更新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 无人配送车行业、无人车快递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规模与趋势 - 预计到 2026 年底,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0 万台,仅顺丰需求超 5000 台,显示行业潜力大[1][2][8] - 2023 年第三季度起,无人配送车从测试转向商业化落地,2024 年产能和交付量提升,2025 年二季度行业规模达六七千台,涉及近 100 个城市[2] 商业模式 - 主要有租赁和整车售卖两种模式。租赁模式下公司负责维保等,整车售卖模式客户付硬件费和自动驾驶服务费,后者在部分地区受欢迎[1][4] 头部企业情况 - 九时智能:常态化运营约 2000 辆,订单过万,首家推整车买断方案和渠道经销商模式,主流车型 V5 售价约 5 万元,月租 3000 多元[1][6] - 新时达:最早获大规模订单,2024 年与顺丰合作交付超 1000 辆,拓展与多家快递公司合作[1][6] - 白犀牛:曾提供无人配送运营服务,因人力成本高停止,与多家即时配送客户合作过[6] - 菜鸟:无人车团队源自阿里达摩院,2024 年二季度部署公开道路无人车,已投放约五六百台,借驿站推广[9] - 京东:因集团业绩承压减少无人车投入,探索与创业型企业合作[9] 需求爆发原因 - 政策开放:更多城市或地区开放路权,利于订单交付[11] - 客户体验好:显著降本增效,最高节约成本超 50%,带来曝光效益[11] - 市场宣传:市场炒作热度高,宣传多[11] - 国家推动:鼓励用先进生产力替代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进以旧换新政策[11] 客户群体需求 - 快递公司如三通一达等末端老板对成本敏感,使用无人车可降本增效,需求大[12] 增长趋势 - 顺丰需求明确,2024 年投入超 1000 台,预计未来订单超 5000 台,增长最快[13] - 中通业务量大,申通与菜鸟合作密切,愿意投入先进生产力[13] - 京东 2025 年将增加合作力度[13] 核心场景和优势 - 对标司机岗位,实现城配和支线运输降本增效,可涵盖不同类型车辆[14] - 人力成本上升,无人车替代运力受客户认可[14] - 监管包容开放,技术进步提高民众接受度,国家支持新兴技术落地[15] 政策支持 - 2025 年预计超 150 个城市开放路权,国家多次发文支持,超 15 个省份出台政策,30 多个市区在制定办法[16] 成本与盈利 - 行业未实现成本打平,竞争加剧致售价调整,主要靠扩大车辆规模摊平成本,单车盈利难,可能引入政府补贴[17][18] 整车售价 - 用户层面相对稳定且易接受,小型车售价约四五万元,维保和使用成本低,但市场竞争可能使价格调整[19] 竞争壁垒 - 此前新石器、菜鸟、白犀牛有一定壁垒,但逐渐被打破,目前菜鸟壁垒较坚挺,产品上无太多壁垒[20][21] 整车制造成本 - 供应链强的企业已将成本压缩到 8 万元以下,未来仍有压缩空间,可能在渠道形成竞争优势[22] 开放路权 - 包括监管部门允许上路和特定区域运营许可[23][24] 运营线路 - 行业以点对点固定线路运营为主,无法实时规划或动态调整路线,未来将探索新模式[25] 技术方案 - 行业普遍依赖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中国复杂路况表现不佳[3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豪末智行和行深智能 2024 年均爆出现金流问题,豪末未显著增加交付量,行深商业化进程缓慢[6][7] - 美团在无人配送领域尝试多,但距商业化有距离,仅在北京和深圳试点[9][10] - 德赛西威 2024 年三四季度涉足无人驾驶研发,市场信息少,面临竞争压力大,渠道有限[27][28] - 无人配送车底盘线控系统方案因公司而异,部分自研,部分借鉴主机厂[29] - 菜鸟 2025 年初对自动驾驶团队进行人员裁撤和架构调整,转型公开道路研发运营,人员多为三方外包[26]
中国机械自动化,从“低端搬运”到工厂的“心脏”
新浪财经· 2025-05-27 18:53
物流自动化发展 - 2023年双十一期间杭州菜鸟物流园使用1000台"小蛮驴"机器人进行分拣作业,运行速度0.5米/秒,承重30公斤,在20万平方米仓库实现精准投递 [1] - 充电区200台机器人实现自动排队充电,展现高度协同能力 [3] - 对比15年前人工分拣需每日弯腰超1000次,当前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效率并改善工作环境 [5] 国产自动化设备技术突破 - 2007年深圳汇川技术通过逆向研发推出首台国产伺服驱动系统,控制精度±0.02弧分,成本仅为进口产品1/3 [8] - 埃斯顿自动化2010年推出DELTA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达到ABB水平,实现高端控制逻辑突破 [10][12] - 李群自动化研发SCARA机器人实现0.01毫米重复定位精度,进入3C精密制造领域 [14] 市场竞争策略与成果 - 2013年中国成为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后,本土企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嘉腾机器人AGV小推车价格不足进口1/2,年销3000台 [12][14] - 汇川技术变频器以比西门子低40%价格打入中东市场,并具备耐高温特性 [16] - 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24万台,国产化率首超50% [19] 当前技术应用与全球化 - 苏州纺织厂码垛机器人效率达2.3秒/次,海尔智能工厂实现机器人按订单实时调整生产 [19] - 蔚来工厂300台国产焊接机器人实现±0.3毫米定位精度,接近国际水平 [19] -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40%,自动化设备出口额280亿美元,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超6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