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先生
新华社· 2025-10-18 14:47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其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4] -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其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4] -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诺贝尔奖,该定律被奥本海默认为是"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4] -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 [5] - 诺奖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5]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5] 杨振宁的治学精神与影响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伴随其一生的治学格言,成就斐然却谦恭如初 [7] - 在石溪分校时,每星期的讨论会总是耐心聆听年轻人发言,对感兴趣内容做记录,有不懂之处会追问 [7] - 百岁高龄时仍对科学世界保持极强的求知欲 [7] - 其成就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表示,杨先生的成就让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也能做很好的科学 [8] 杨振宁的报国情怀与贡献 -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0]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3] - 20世纪80至90年代,通过其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 [14] - 向中国领导人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帮助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14] - 2003年从纽约搬回北京,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 [15] - 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杰出学者 [17] - 2004年,姚期智受其影响决定告别在美国18年的生涯回国,投入中国科学发展事业 [17] - 2021年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手稿、书信等共计2000余件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20]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应朱邦芬院士邀请,为130余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整整一学期每周准时上课 [23][25] - 上课不点名,鼓励学生提问,没什么架子,旨在带领学生体验物理奥妙 [25] - 培养杰出人才是其归根后最看重的使命,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 [25] - 勉励学生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做"有品味的科学家",将自己带到对国家发展有助力的领域 [26] - 2012年出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整整一上午,与学生分享观点、回答问题 [26]
痛悼!今天,送别杨振宁先生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3:38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1922年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 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 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 受父亲熏陶 杨振宁很早就对数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 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 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 回家后 杨振宁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谁都没有想到 20多年后 一句童真的"狂言"成为了现实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父亲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 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杨振宁只能离开了清华园 杨振宁物理考100分 微积分考99分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学籍卡 也是在这里 1938年 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 曾这样描述这位同学 "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80分 许渊冲考第二,得79分 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