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力学

搜索文档
杨振宁的科技遗产
虎嗅· 2025-10-18 18:09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价 值。2025年10月18日,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擘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 从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到诺贝尔奖的辉煌时刻,再从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到清华园的"归根居",杨振 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上,都曾留下重要痕迹。 他影响了无数中国科技精英,给中国科技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无人能及的贡献者 1971年夏,乘机回国的杨振宁在飞越云南时听到"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时,内心激动难掩。 彼时,冻结了20多年的中美关系以民间交往形式走出关键一步。杨振宁在这一背景下,回到了阔别26年 的祖国。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架设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杨振宁的后半生,也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科教事业上,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 重要贡献。 当时的中国科技界正处于停滞状态,百废待兴。杨振宁回国后发现,"大多数年轻学者既无法正常进行 科研工作,也无法提高学习质量"。 但他也发现,中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送到国外深造,再回国作贡献。 杨振宁迅速行动。1971年11月,他接 ...
痛悼!今天,送别杨振宁先生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3:38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1922年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 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 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 受父亲熏陶 杨振宁很早就对数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 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 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 回家后 杨振宁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谁都没有想到 20多年后 一句童真的"狂言"成为了现实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杨家院中。父亲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 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杨振宁只能离开了清华园 杨振宁物理考100分 微积分考99分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学籍卡 也是在这里 1938年 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 曾这样描述这位同学 "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80分 许渊冲考第二,得79分 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 ...
中新人物 | 杨振宁的三次告别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3:09
中新人物 | 杨振宁的三次告别 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张曦 王昊 任思雨 郎朗)寒潮过境,2025年的秋天突然变得有些凌冽。 103载春华秋实,杨振宁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告别。 他是现代的,登上过现代科学的巅峰,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富兰克林学会将杨振宁的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他也是传统的,成长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带着五四运动和西南联大的烙印,一生背负着深厚的家国期望。 这位走过百年风雨的中国知识分子,以三次深沉的告别,勾勒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交织的轨迹。 每次转身,都给世界带来悠长的回响。 秋天也是新学期的开始,校园里满是充满朝气的面孔。如今的清华园是百年前的数倍大了,杨振宁熟悉的,是二校门以北的区域。 他从这里出发远行,耄耋之年落叶归根:"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 圆的起笔,始于1929年。父亲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留学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7岁的杨振宁随着父亲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但杨振宁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身边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还有很多年纪相仿的玩伴。 制图:徐洋 少年远行:此去一别,山河万里 10月份的北京,相比于往年似乎更加湿冷一些 ...
突破125年世纪难题!北大校友联手科大少年班才子破解希尔伯特第六问题
量子位· 2025-06-14 16:33
数学物理重大突破 - 北大校友邓煜、中科大少年班马骁与陶哲轩高徒扎赫尔・哈尼在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物理学的公理化"上取得重大突破[2] - 首次严格证明从牛顿力学到玻尔兹曼方程的完整过渡 填补了微观可逆与宏观不可逆之间的逻辑鸿沟[11][13] - 成果为统计力学奠定更坚实数学基础 并意外解答玻尔兹曼时代遗留的"时间箭头之谜"[13][35] 核心突破路径 - 分两步完成推导:先通过"动力学极限"从牛顿定律推导玻尔兹曼方程 再通过"流体动力学极限"推导流体方程[14][15] - 在Boltzmann-Grad极限下(N→∞, ε→0) 证明硬球粒子系统的单粒子密度可由玻尔兹曼方程描述[17] - 创新采用逐次近似法分解复杂波动模式 并设计轨迹追踪方法解决粒子碰撞导致的蝴蝶效应问题[19][21] 技术方法论 - 从无限空间气体模型入手降低复杂度 后通过傅里叶变换迁移至周期性边界条件盒子环境[22] - 引入克努森数衡量气体稀薄程度 结合Chapman-Enskog展开法分层解析分子分布函数[26][27] - 利用碰撞守恒特性推导宏观守恒定律 通过熵增原理关联分子变化与宏观能量损耗[28][29] 理论成果 - 形成"牛顿力学→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完整逻辑链 推导出不可压缩纳维-斯托克斯-傅里叶方程组及可压缩欧拉方程[31][32] - 在特定条件下证明玻尔兹曼方程解趋近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 但湍流等复杂现象仍有局限[30][31] - 数学验证玻尔兹曼直觉:尽管单粒子可逆 但几乎所有碰撞模式最终导致气体扩散不可逆[36][37] 研究者背景 - 邓煜:北大转MIT数学学士 普林斯顿博士 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曾获IMO金牌及2024年ICBS数学前沿奖[38][39][41] - 马骁:中科大少年班 普林斯顿博士 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 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成员[41] - 扎赫尔・哈尼:陶哲轩UCLA博士 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