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场理论

搜索文档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22:33
2025.10. 19 本文字数:2028,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童心 封图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0月18日,物理学巨擘杨振宁逝世,科学界集体哀悼。清华大学已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而此时杨振宁的出生地合肥四古巷 旧居也已亮起灯笼。 图片源自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2019年,潘建伟团队将"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杨振宁出席捐赠仪式,当时的一番话令潘建伟至今难忘。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 是盼望着中国' 天亮 '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图片源自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杨振宁家乡所在地的中国科大也在10月18日刊发杨振宁长篇纪念文章。文中谈及,当杨振宁听说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时非常高兴。他以物理学大师费曼 为例,提出不要给少年班的学生太多束缚,他能吸收什么就让他吸收什么,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不要照搬一个模子。在谈到教学工作时,他提 出高校间不能缺乏交流,应多办学术讨论会。他还提出,科研中要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在科研选题时重要的不是看有哪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而是看今后 三年内这个课题能否有所发展。 杨振宁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物理学,他 ...
潘建伟、施一公、卢煜明等悼念杨振宁:关心青年学者,支持跨界研究
第一财经· 2025-10-19 10:13
2019年,潘建伟团队将"墨子号"载荷样机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杨振宁出席捐赠仪式,当时的一番话令潘建伟至今难忘。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 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10月18日,物理学巨擘杨振宁逝世,科学界集体哀悼。清华大学已设立缅怀室,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而此时杨振宁的出生地合肥四古巷旧居 也已亮起灯笼。 2010年起,潘建伟团队开始搭建我国的超冷原子实验平台。如今,中国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前列。"一路走来,先生对物理 学前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一直是我们前进的坚强指引。"他表示。 10月19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发表长文纪念杨振宁。潘建伟回忆第一次听杨振宁的报告,以及第一次与 杨振宁对谈的场景。"早在量子领域尚未普遍受到重视之时,杨先生就已对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景高度关注。"潘建伟写道。 潘建伟表示,杨振宁还鼓励了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清华 ...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先生
新华社· 2025-10-18 14:47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其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4] -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其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4] -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诺贝尔奖,该定律被奥本海默认为是"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4] -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 [5] - 诺奖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5]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5] 杨振宁的治学精神与影响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伴随其一生的治学格言,成就斐然却谦恭如初 [7] - 在石溪分校时,每星期的讨论会总是耐心聆听年轻人发言,对感兴趣内容做记录,有不懂之处会追问 [7] - 百岁高龄时仍对科学世界保持极强的求知欲 [7] - 其成就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表示,杨先生的成就让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也能做很好的科学 [8] 杨振宁的报国情怀与贡献 -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0]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3] - 20世纪80至90年代,通过其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 [14] - 向中国领导人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帮助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14] - 2003年从纽约搬回北京,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 [15] - 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杰出学者 [17] - 2004年,姚期智受其影响决定告别在美国18年的生涯回国,投入中国科学发展事业 [17] - 2021年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手稿、书信等共计2000余件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20]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应朱邦芬院士邀请,为130余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整整一学期每周准时上课 [23][25] - 上课不点名,鼓励学生提问,没什么架子,旨在带领学生体验物理奥妙 [25] - 培养杰出人才是其归根后最看重的使命,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 [25] - 勉励学生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做"有品味的科学家",将自己带到对国家发展有助力的领域 [26] - 2012年出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整整一上午,与学生分享观点、回答问题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