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研究
搜索文档
《杨振宁传》:他留下的8字箴言,让我顿悟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洞见· 2025-10-30 20:20
核心观点 - 杨振宁院士的成就源于其"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人生哲学,强调通过扎实的积累和朴素的生活方式实现卓越 [4][6][11][16][18] 学术研究方法 - 在西南联大和芝加哥大学期间坚持使用原始手摇计算机进行复杂运算并手工绘制数百张图表 [6] - 获得诺贝尔奖后仍保持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并亲自修改研究生论文中的每个公式 [6] - 研究宇称不守恒原理时系统查阅所有相关实验论文逐一检查实验设计最终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证据 [6] - 提出规范场论后坚持在不同场合做学术报告并撰写多篇文章经过数十年努力使其成为粒子物理学基石 [6] 生活作风 -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骑旧自行车购物用泛黄笔记本记录灵感居所陈设简单饮食清淡 [11] - 穿着朴素同一件深蓝色羊绒衫穿十几年肘部磨薄仍继续使用认为衣物陪伴思考问题 [11] - 极少参加不必要社交宴请更愿安静用餐认为吃饭仅为维持身体运转而非满足口腹之欲 [11] 教学与传承 - 2003年回清华大学任教拒绝虚职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并手写教案反复修改 [16] - 82岁时坚持站着讲课两小时板书一笔一划比年轻人更认真 [16] - 主动向年轻学者请教不懂问题并花整个下午与学生一对一探讨 [16] - 将复杂概念如"宇称不守恒"讲成"左右手是否对称"使文科生也能理解 [16] 人生哲学 - 自称最大成就是"活得真实"强调智慧巅峰需苦下拙功见识万象后需心怀朴素 [18] - 晚年选择简单生活与伴侣在清华园散步进行精神陪伴实现"精神净化" [16] - 认为成功无捷径需扎实打基础勤恳提升自己经历必经苦难才能抵达巅峰 [8]
杨振宁: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9 12:07
吴帆(左)和作者(右)在杨振宁先生办公室(崔继峰摄) 当一代大师真正落幕,喧嚣的舆论场才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才猛然意识到,我们曾用"老夫少妻"的肤浅标签,覆盖了他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 2025年10月18日,一颗照亮现代物理学天空的星辰归于沉寂。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当这则消息刷屏时,许多人才第一次真正尝试去了解这个名字背后,除了那段备受瞩目的婚姻,还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杨振宁—— 一个在爱因斯坦、费米身旁讨论物理的年轻人; 一个用诺贝尔奖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殿堂"破冰"的开拓者; 一个因信中老友说"千里共同途",便用半生去履行的赤子。 从清华园出发,登顶世界科学巅峰,最终落叶归根——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探索者,用整个生命画下了一个完整的圆。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中,他留下的不仅是深 邃的科学足迹,更有一份温暖如初的家国情怀。 要读懂这位跨越世纪的探索者,《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是一次温暖的相遇,也是一段深情的追忆。 本书由数学博士、青年学者林开亮在杨振宁先生的鼓励下撰写。作者因撰写戴森传记受杨先生赏识,后多次受邀在归根居与先生长谈,结下深厚信任。全书获杨 振宁办公室授权,收录多幅珍贵 ...
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才是年轻人该学的顶级认知模型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5 11:5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一书,回顾了杨振宁先生跨越百年的科学人生与家国情怀,强调其科学成就、家庭教育影响及精神传承 [2][4][3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华人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殿堂的空白 [2][6] -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但杨振宁本人认为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37] - 1971年他作为首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与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约定成为其半生践行的承诺 [6][8] 家庭教育对杨振宁的深远影响 - 父亲杨武之采用"不着急"的耐心启蒙与"文理兼修"的教育理念,通过渗透式学习培养杨振宁的科学兴趣 [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坚韧品格与勤俭作风塑造杨振宁的精神底色,使其一生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 [19][21][23] - 家庭教育的融合形成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 [16][36][37] 学术成长与关键转折 - 11岁时阅读《神秘的宇宙》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中学阶段通过《中学生》杂志接触"对称"概念,为日后研究埋下伏笔 [26]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等同学的学术讨论形成"三剑客"氛围,奠定其重视合作的研究方法 [29][33] - 在芝加哥大学经历20个月实验物理失败后转向理论物理,最终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 [37] 家国情怀与科学传承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1999年起在清华大学教授普通物理课程 [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2021年百岁演讲中回应邓稼先"共同途"的期许 [8]
署名文章:学耀星汉,心怀家国——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新浪财经· 2025-10-25 00:01
学术成就与贡献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与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 [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1] -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量子纠缠、宏观量子现象、冷原子等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领域,这些领域后来均成为物理学主流方向 [4] 教育生涯与人才培养 - 1997年在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 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推进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3] - 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支持中国学者赴美访学,前后十余年间有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 [7] - 以80多岁高龄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并经常与本科生面对面讨论问题 [8] 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 - 强调选择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是学者最重要的事情,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 [4] - 研究注重渗透性学习,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广泛涉猎前沿以拓宽知识面 [7] - 秉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理念,认为做研究刚开始不要取巧,要老老实实弄熟后才能谈到巧 [9] - 在95岁高龄时依然亲自在稿纸上推演公式,97岁高龄时仍亲自前往散裂中子源地下实验室考察 [9] 国际交流与影响 - 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时立即回国访问,返回美国后到多所大学介绍新中国成就,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5][6]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 [6]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 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发展提出关键建议 [7]
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09:41
为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此前报道: 杨振宁: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 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来源丨北京新闻 编辑丨黎雨桐 杨振宁 SFC ...
充实而有光辉的一生——敬悼杨振宁先生
经济观察报· 2025-10-22 20:25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尔贝规范场论,该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3] - 其科学贡献与牛顿、麦斯威尔、爱因斯坦、狄拉克等物理学巨匠相提并论,在世界科学进程中稳占一席之地[4] - 因提出宇称守恒问题而成名,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 杨振宁的回归历程与身份认同 - 1971年7月首次回国访问,比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仅晚一星期,此后频繁来访[5] - 1999年从石溪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同时接受清华大学正式聘任为教授,完成回归之旅[5] - 自述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3][4] 杨振宁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 - 回归清华后,工作重点转为从多方向促进中国科学的进步[5] - 曾大力推动中美之间关系和学术交流,对1979年中美建交有相当帮助[5] - 1979年1月以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身份设宴欢迎邓小平访美,是其促进中美关系的象征[5]
杨振宁:这位重新定义宇宙的男人,贡献远超想象
虎嗅· 2025-10-21 09:01
人物成就与荣誉 - 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 -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奖章与求是终身成就奖 [1] 学术贡献 - 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1] - "杨-米尔斯方程"被誉为"诺贝尔奖的培养皿" [1]
世纪巨星,连通东西——海外媒体致敬杨振宁的科学人生
科技日报· 2025-10-20 13:13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均作出卓越贡献 [5]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关于“镜像对称性破缺”(宇称不守恒)的研究颠覆了物理学界根深信念,并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 [5] - 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齐名 [5] - 是一位多产的学者,论文广泛发表于《美国数学学会公报》《物理评论》等国际权威期刊,持续推动多个学科发展 [5] 杨振宁的职业生涯与跨文化影响 - 其生命轨迹是20世纪全球科学发展与人才流动的缩影,从中国远赴美国求学,后回到中国推动教育与科研 [7] - 1946年赴美,获得芝加哥大学奖学金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应奥本海默邀请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 [7] - 芝加哥大学教授恩里科·费米对其学术工作赞誉有加,奥本海默评价其工作展示了极大想象力和基本概念的简洁性 [7] - 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起,便积极为中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推动祖国科研进步 [7]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外媒关注其以“血脉属于中华文化”自喻的文化根源认同 [8] 杨振宁的教育事业与精神遗产 - 晚年将重要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被视为连通东西方的“文化使者”与“桥梁人物” [9] - 2006年7月在南洋理工大学推动设立“杨振宁学者计划”,为有志从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本科生提供支持,并亲自举办讲座激励年轻学子 [9] - 1986年倡导设立新加坡“陈嘉庚青年发明奖”,旨在鼓励年轻人勇于批判思考、拥抱创新,近四十年来该奖项惠及无数青年 [9] - 其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共同汇聚成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将持续照亮后来者的前行道路 [9]
科学星辰陨落,“归根”之光永远明亮
北京青年报· 2025-10-20 11:35
科学成就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并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3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加冕者[1] - 后续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1] 教育传承 - 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和指导研究,82岁高龄时每周两次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2] - 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2] - 将前期在清华的工资全部捐献,并捐出积蓄与房产以支持科研,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3] 跨界视野与学术交流 - 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数学的纤维丛理论对接,促进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对话[2]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2] - 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两国学术交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议,并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2]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站台[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 - 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视为新事业,倾力支持其成长[3]
国际社会缅怀杨振宁
环球时报· 2025-10-20 06:41
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因此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 - 学界认为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4年与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该工作被视为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巅峰成就 [1] - 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卓越设计师 与爱因斯坦和狄拉克齐名 [1] - 奥本海默评价其研究工作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基础概念上的简洁性以及出色的分析能力 [2] 教育贡献与社会影响 - 杨振宁一直在推动中国及全球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 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研项目的坚定支持者 [2] - 1986年在新加坡倡导兴办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 旨在鼓励年轻人批判性思考 勇于发明创造 近40年来该奖项惠及无数年轻人 [2] - 清华大学发文缅怀 称其取得了峙立如嵩 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 书写了功在世界 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2] - 西湖大学发表文章深切悼念 称杨振宁为无数后辈点燃了追求科学的信心与勇气 [2] 个人经历与评价 -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的称赞 并被推荐给奥本海默 [2] - 应奥本海默之邀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 结识了爱因斯坦 戴森等科学家 [2] -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曾为杨振宁塑像 杨振宁在过程中表现出微笑 严肃 沉思等不同状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