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稻米冰糕

搜索文档
从插秧到“出圈” 一粒米长出产业链(人民网)
人民网· 2025-06-25 16:53
公司经营 - 公司运营1500亩稻田,其中92亩用于"国色山河-牡丹"主题稻田画创作,插秧需20余天完成[1] - 公司采用专业插秧队进行作业,种植十余种彩色秧苗,部分彩稻单收留种,多数作为粮食收割[1] - 公司开发2800米全国最长稻田小火车专线,提前展示"历史典故-夸父逐日"等主题稻田画轮廓[2] - 公司设有稻梦水城、生态采摘、生产队大食堂等体验区,并筹备泥地龙舟赛等民俗活动[4] - 公司采用"稻鸭共生""稻蟹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五月投放蟹苗,秋季与水稻同步丰收[4] 产品创新 - 公司推出米制咖啡、彩稻米冰糕等"稻田文创"新品,尚未正式上市已成为游客试吃热点[3] - 公司通过彩色秧苗创作"深度探索-DeepSeek"等主题稻田画,成熟期将形成巨幅大地艺术[2] 市场表现 - 园区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因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取景成为文化符号[1] - 农产品衍生品销售占比从2022年15%提升至2024年30%,体现"地标+文旅"带货能力[3] - 清水大米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2023年9月宣传活动后单价上涨1元/斤[3] 发展战略 - 公司构建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科普、旅游全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3] - 未来将持续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深化农文旅融合,开发更多文创产品[5] - 计划通过"地理标志+"模式实现"地标赋能文旅、文旅反哺地标"的良性循环[5] 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科技赋能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深度融合[3] - 项目成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实现从"一粒米"到"一片产业"的裂变[5] - 锡伯族文化与稻田画结合,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