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以农文旅融合助力海南城乡融合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7-30 08:57
发展状况 海南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气候特色鲜明,具有农文旅发展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海南牢 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 牌"的嘱托,依托农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乡土文明等资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载 体,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比如,在三亚博后村玫瑰谷,游客不仅可以赏花、摄影,还可以体验玫瑰种植、品尝玫瑰饼、购买 玫瑰。玫瑰谷已成为花卉主题旅游景点,同时,玫瑰谷延伸的产业链,将鲜花生产、观赏、销售扩展到 了食品领域,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海口市结合琼北文化,打造城市与郊区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链, 探索城乡融合模式;文昌市探索打造休闲产业集群;琼海市着力打造国家农业公园与乡村旅游品牌,探索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不过,农文旅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文化开发利用不够,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 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但不少乡村旅游尚处于简单复制层面,缺少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利用; 缺乏长期规划;农文旅融合度不紧密,不少乡村旅游还处于自然生态观光阶段,人文旅游景观尚未得到 深度开发;有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在重要节假日与旅游 ...
天津津南 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2
新秧出水,翠毯渺渺。 在天津市津南区,拥有140年种植历史的小站稻,完成了一次跃迁:从2015年种植面积不足万亩到如今 超6万亩稻田,从传统大米到绿色农产品,从农耕稻作到如今的特色文旅品牌。 天津市津南区副区长郑建立介绍,发挥乡村特色,提升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 径。津南区作为小站稻的发源地,坚持从良种到良田,从种植到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做强品牌、"接 二连三"的发展路径。 种子事关粮食增产、农民丰收。 在位于津南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水稻秧苗青葱整齐。金谷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试种津育1875和 津育1992两个新品种。同期,津南区会馆村16个新品种小站稻也在试验种植,其中天隆优619、金粳 521、金粳618等已大面积推广。 天津金谷鑫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游忠宝说:"目前,津南区种植的小站稻主要为金稻919、金稻 939、津原U99等品种,都经过实验室繁育、3年试种、3年规模化种植,稻种质量和播种后的产量达到 了瓶颈。" 例如,稻穗不够饱满,稻谷细小碎粒太多,成品稻米数量减少、品质下降。而解决办法是稻种提纯或品 种换代,所以金谷集团都是推广一代、试种一代、繁育一代同步进行。 产业振 ...
【美丽四川】泸县云锦山烟霞阁与梨花林‖杨光英
搜狐财经· 2025-07-29 16:09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泸县云锦山烟霞阁与梨花林 杨光英 云锦镇地处四川泸县东部,在云锦场东南4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海拔为502米的云中秀丽之山,此山因"山常出云,灿若锦绣"得名云锦山,始建于清朝嘉庆 年间,是泸州东南最高峰。 桂花村与烟霞阁 神秘云锦山 泸县云锦山与桂花村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而在这画卷中,烟霞阁以其独特的韵味,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烟霞阁嵌于云锦山中,其历史悠 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云锦山上,原有天保寨,有四道寨门:东旸谷门,西长庚门,南明都门,北朝京门。山上有阴阳坟、火焰井,古石坊上有明 代兵部尚书熊文灿题"红云帝居琼魂罗列"八个字。天保寨内有明代庙宇,上殿祀观音,下殿祀玉皇。山上常年绿树葱葱,山高林密,云雾濛濛!山中飞禽 走兽徙居于此,常有野鸡、野兔、野猪出没。 烟霞(阁)禅院继明代庙宇改建于1827年,距今近200年历史。院内飞檐画栋,金碧辉煌,"阁貌丹青古,威名风月深",为道教圣地,香火很旺,在川南 地区享有名气。内设经楼、玉皇殿及山门。山门是屏风式影壁,六柱五开间五楼,庑殿顶,筒瓦屋面。左右稍间由砖砌成万字纹,次间为回字纹,其顶立 一只鹤;顶塑"二龙戏珠"。厚重木板做成 ...
遵义:红土地缀满“生态绿”
金融时报· 2025-07-29 10:49
"我姓红星""马灯,照亮长征的路""看遵义会议会址,必看'伟大转折'(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6月 初夏,《金融时报》记者一踏上遵义这片土地,无论是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是乡间的村舍农庄,都能 看见"老标语""新标语""潮标语"交织叠印,构成别样的"红色文字风景线"——鲜艳的红色,正是这座城 市的底色。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遵义。"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嘱托,至今响彻全城。走进当年红军歇过脚的枫香镇花茂村,总书记与村民 们促膝交谈:"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殷殷 嘱托,字字真情,一一投射在革命老区群众的心田里。 10年来,遵义市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与我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 大关,较2015年翻了一番。真正蜕变为"花繁叶茂"之地的花茂村,"生态优、乡风好、产业兴、腰包 鼓、笑容更灿烂"是乡亲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家事国事天下事,"让群众富起来"这件头等大事,是这 片红土地在新时代孜孜求索的"真理之路"。 "我在花茂有块田"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 ...
“三端”发力促进农产品消费
证券日报· 2025-07-29 01:0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共23条举措 [1] - 政策旨在贯彻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协同发力,释放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潜力 [1] - 重点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及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 [1] 政策亮点与实施路径 - 精准聚焦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三大环节,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升级城乡消费设施 [2] - 推动直播电商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破解消费增长堵点 [2] - 突出财政金融支持与全链条协同监管,系统性激发市场活力 [2] 农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 -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系列活动及农特产品 [2] - 支持"村字号"活动如村跑、村舞、村BA,满足体验式、文化式消费需求 [2] - "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契合都市居民生态与文化体验需求 [3] 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化 - 提升"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认证水平,强化农产品"身份证"体系 [3] - 开发新型加工及特色食品,如有机农产品吸引健康人群,特色零食满足年轻群体需求 [3] 政策影响与市场前景 - 农产品作为刚需消费,政策组合拳将提升总量并助推经济内循环 [4] - 数字化模式(直播电商、"互联网+")推动消费渠道升级与拓展 [4] - 城乡基础设施与供应链建设缩小消费差距,培育持续增长动能 [4]
连续蝉联“中部第一镇”!从位势之升看黄花“镇”能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7 13:19
乡镇竞争力排名 - 长沙县黄花镇连续三年蝉联"中部第一",全国百强镇排名跃居第30位,较去年上升5位 [1] - 江苏昆山市玉山镇、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位列全国百强镇前三名 [2] - 黄花镇实现"镇域经济中部第一"和"综合竞争力中部第一"双料冠军 [3] 经济发展与项目建设 - 黄花镇锚定"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路径,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T3航站楼已完成全面封顶 [4] - 长沙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工期压缩180天,津之源食品产业园实现从食品加工企业到食品产业园的跨越式蜕变 [4] - 构建"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实施"专员联点+陪伴式服务"模式,聚焦五大产业发展 [6]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 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黄花镇投资指南》吸引多省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6] - 围绕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链,成功引进多个强链补链项目 [6] - 助力21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19家企业获得高企补奖 [8] 文旅融合发展 - 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破5000万元 [8] - 推出"露营赏景+咖啡小憩+亲子研学"沉浸式游玩线路,配套发行消费权益卡 [10] - 打造"15分钟消费圈",推动"过境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10] 社会治理与安全保障 - 构建安全防控体系,十大专业专班落实监管责任,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11] - 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547件,成功化解496件,化解率达91% [13] - 创新"一站式"受理诉求机制,通过联席商讨解决小区物业纠纷 [13]
新华鲜报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27 12:34
农产品消费促进方案 核心观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条举措,旨在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扩大农产品消费并推动经济稳中向好[3] - 方案聚焦"土特产"消费潜力挖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3][11] 供给端优化 - 提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标准落地[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与特色食品,强化全链条质量监管,重点监控保鲜储运环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6] -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接入国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筑牢质量安全底线[6] 流通端创新 - 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等节庆活动,组织"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8] - 建立省际间产销互补合作机制,支持农产品企业对接餐饮等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8] - 强化电商平台作用,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挖掘网络销售潜力[8] 市场端激活 - 开展"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推广学生营养餐计划及养老机构豆制品供应[10] - 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谱,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食品消费[10] - 推进农文旅融合,通过"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推出旅游线路及农特产品,支持"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消费场景创新[10] 产业融合案例 - 列举草莓采摘体验、西北滩羊冷链南运、武夷山茶树认养直播等新型消费模式[4] - 展示山东蓝莓直播销售、海南木耳晾晒等具体实践案例[6][8]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推进农文旅融合 拓展消费新空间
快讯· 2025-07-27 10:04
农产品消费促进政策 - 十部委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旨在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并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1] - 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修订及实施 加强质量分级与流通环节有机衔接 [1] - 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人工淀粉 菌体蛋白 功能糖 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 [1] 食品产业创新方向 -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美味休闲食品 营养健康饮品 [1] - 推进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工作 [1] - 开展气调保鲜 精准保鲜 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1] - 鼓励开发即配 即烹 即热类方便产品 [1] 特色农产品发展 - 加强加工适用型原料品种培育 优化原料品质和加工性能 [1] - 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鼓励开发手工制作 传统酿制 养生药膳等体验项目 [1] - 打造蕴含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伴手礼"产品 [1]
“广福知味”飘香蕉岭桃花源,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农村报· 2025-07-26 18:05
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多方机构研发"广福一桌菜"12道创新菜品,融合客家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艺 [2][3][7] - 活动以"夏飨菌踪"为主题,精选梅花鹿肉、秀珍菇、鹰嘴桃等特色食材,提升寿乡食材附加值 [7][8][9] - 该活动标志着广东省"双百行动"在蕉岭县广福镇取得阶段性成果 [4] 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桃花源景区将开放露营营地,形成"美食+旅游+农产品"的全域旅游模式 [20] - 通过定期举办食材创新大赛,扩大"广福知味"品牌影响力,建立"院校+政府+企业+农户"四维联动机制 [24][26][27] - 该模式旨在带动蕉岭县农文旅发展,并为后续民宿管家等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 [28] 多方协作推动产业发展 - 项目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联合蕉岭县人社局、帮扶工作队、当地政府及餐饮行业共同推进 [13][14] - 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三个月完成菜品研发,助力解决鹰嘴桃、百香果等农产品销售问题 [15][16] - 活动通过品鉴会形式扩大广福镇寿乡食材和山水景观的知名度,营造农文旅发展新机遇 [17]
群众当主角,讲好蓝田农文旅融合“烟火故事”
中国发展网· 2025-07-25 16:46
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发展 - 蓝田县通过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推动文旅新篇章 活动以群众为主角展示发展成果 包括民宿主 村民 镇村干部等用方言讲述真实案例 [1] - 环山路沿线已培育50余家精品民宿 打造3处美食街区 带动23个村集体增收和8000余名村民就业 [3] - 农文旅融合逻辑为 以民宿激活闲置资源 以美食聚拢人气 以乡村厚植文化 形成乡村振兴动力带 [3] 民宿产业发展 - 胡桃树下民宿由废弃校舍改造 保留老建筑肌理并融入书卷气息 成为网红打卡地 [2] - 水麓蓝山民宿与村民共生 培训村民技能如手冲咖啡 花艺布置 同时获取本地传说和野蜂蜜资源 去年村集体分红每户增加5000元 [2] - 方若·桃花源民宿通过土地流转支付村民租金 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 节假日举办非遗体验活动 形成"新产业"模式 [2] 乡村经济转型 - 青坪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旧窑洞变民宿 荒山坡成采摘园 村集体收入从几乎为零增至去年突破百万元 [3] - 李家硷村年轻人回流 参与民宿就业和非遗展演 村民从务农转向服务业 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2][3] - 灞源镇通过文旅发展带动乡风文明 村民从争地界转为竞争发展民宿和餐饮业 [3] 美食产业升级 - 兴和园从夫妻店扩张至雇佣5名村民 旅游旺季单日流水超万元 主打蓝田特色浆水菜吸引游客 [2] - 溪贤庄创新菜单三版 融合农家菜与创意菜 强化"厨师之乡"文化标签 辋川豆腐等传统美食成为引流亮点 [2] - 蓝田美食从本地农家乐升级为全国游客打卡地 形成"舌尖打卡地"品牌效应 [2] 社会文化影响 - 群众主导的发布会展示真实发展案例 突出产业叠加与生活重塑的双重效果 [4] - 蓝田模式强调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转化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4] - 创新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农文旅融合范式 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图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