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塑料
icon
搜索文档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新华社· 2025-06-19 10:18
微塑料分布机制研究 - 美国研究发现细菌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使河床微塑料保持松散状态,更易被水流带走,有助于提升污染清理效率和识别隐藏污染点 [1] -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及人体内积累问题日益严重,但因分布影响因素复杂,预测其集中位置存在挑战 [1]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指出生物膜是决定微塑料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黏性聚合物层可附着于沙质河床或海岸,抑制微颗粒堆积 [1]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使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部分实验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塑料管或生物材料,持续3小时注入含微塑料水流后通过荧光测量浓度 [1] - 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颗粒沉积,而底床生物膜含量增加会减少微塑料积累 [2] - 生物膜填充沙粒间隙,减少微塑料嵌入空间,使其更易暴露于水流作用而被冲走 [2] 应用与生态启示 - 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新视角,建议重点关注沙质外缘区域(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因其生物膜较少更易积聚微塑料 [2]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科技日报· 2025-06-05 08:54
塑料污染现状与研究背景 - 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1] - 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 [1] - 相关成果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等国际期刊 [1] 微塑料的危害研究 - 微塑料污染已遍布海洋、陆地、大气,甚至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危害最严重: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下降1%-1.5% [2] - 每千克土壤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88.55毫克,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加1.01毫克,全球增温潜势提升177% [2] - 75微米聚乙烯微塑料导致玉米种子发芽率降低48%,植株高度减少30厘米,生物量和谷物产量下降50% [2] - 小粒径微塑料表面积大,与土壤微生物、养分接触面积大,导致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更严重 [3] 微塑料的生态影响机制 - 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正反馈调节加剧全球变化影响 [3] - 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为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持续升级 [3] 塑料污染治理新途径 - 研究团队筛选出"伊朗毛色二孢菌"真菌,对聚氨酯降解效果明显 [4] - 60天内聚氨酯薄膜重量减少11.05%,分子量降低19.10% [4] - 研究揭示了真菌降解塑料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5] 未来研究方向 - 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微塑料长期老化过程中的变化 [5] - 研究为缓解全球塑料污染危机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5]
PNAS:陈春英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可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干扰代谢和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12 07:49
微塑料污染与健康风险 - 人类每周微塑料颗粒摄入量在0.1-5克左右,广泛存在于生活环境中[2] - 聚乳酸(PLA)作为生物可降解塑料被大量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和生物医学载体[2] - PLA微塑料比传统石油基塑料产生更多微塑料,可能引发炎症和更大潜在隐患[2] 聚乳酸微塑料的肠道代谢机制 - 结肠微生物通过分泌酯酶FrsA高效降解PLA微塑料,主要依赖鼷鼠螺杆菌和居肠巴恩斯氏菌[4][6] - 降解后产生乳酸小分子,进一步转化为尿酸和D-乳酸等有害副产品,可能引发痛风并阻碍尿酸排泄[6] - PLA微塑料的碳原子被肠道细胞利用合成氨基酸和遗传物质,但导致短链脂肪酸减少,削弱肠道屏障功能[6] 可降解塑料的健康影响 - 长期摄入PLA微塑料导致小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肠道菌群紊乱且代谢异常持续21天以上[7] - PLA在人体肠道37℃环境下降解效率低,微塑料滞留时间长,可能破坏膳食纤维代谢平衡[10] - PLA微塑料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显示毒性作用,与传统石油基微塑料机制一致[14][17] 行业与社会启示 - 可降解塑料并非完全无害,需重新评估其安全性标准并推动无害材料研发[12][13] - 建议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避免高温食物接触PLA包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维护肠道健康[12] - 研究首次阐明PLA微塑料在肠道的完整碳循环过程,为评估可降解塑料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13][17]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来袭,从环境到人体,它如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仪器信息网· 2025-05-09 15:04
微塑料污染现状 -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s)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因其微观尺寸、广泛分布及难以降解的特性[2] - 微塑料已存在于水源、土壤、大气及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3] - 个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摄入大量微塑料,这种隐形污染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4] 微塑料毒性机制 - 微塑料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干扰细胞凋亡与自噬平衡以及改变基因表达等途径影响细胞功能[6] - 毒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激活NF-κB和NLRP3炎症通路、干扰细胞凋亡与自噬平衡及诱导基因表达异常实现[17][18] - 对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和代谢紊乱等健康问题[6] 神经系统毒性 - 微塑料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存储在大脑中,浓度显著高于肝脏和肾脏,聚乙烯(PE)成分在大脑中占主导地位[8]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能与脑组织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8] - 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加速认知功能下降,对大脑的影响是未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8] 泌尿系统毒性 - 微塑料在肾脏的高流量和过滤作用下更易积聚,对肾小管和肾小球造成长远影响[11] - 可导致肾脏生理功能受损,造成慢性肾脏病等问题,并与重金属等污染物产生协同毒性[10][11] - 通过NF-κB和NLRP3路径导致肾脏伴随慢性炎症,破坏细胞内稳态[11] 生殖系统毒性 - 母体接触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对雄性小鼠后代的未分化精原细胞具有生殖毒性[13] - 导致后代雄性小鼠睾酮水平下降,精子浓度和质量减少,引起睾丸氧化损伤[13] - 通过增加活性氧(ROS)水平抑制精子生成,诱导转录因子Prdm14表达抑制精子发生相关基因[13] 细胞功能影响 -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H2)对乳腺癌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呈现剂量和尺寸依赖性[16] - 较小直径粒子显著增加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诱导细胞凋亡,正常细胞敏感性高于癌细胞[16] - 未显示明显抗菌活性,毒性作用具有特异性[16] 未来研究方向 - 需要评估微塑料长期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建立长期追踪队列和健康监测体系[20] - 研究微塑料与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等的协同作用[20][21] - 开发更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建立标准化生物样品采集处理流程[21] - 探索长期暴露和低剂量积累情况下的健康影响,研究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路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