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膜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腾挪后业绩倍增 海利生物遭问询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03:51
业绩表现 - 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2.28%至1.7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仅1058万元同比下降10.49%,非经常性损益占比高达93.82% [2][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但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增加约1400万元至1090.17万元 [8]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资产置出及置入,包括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实现投资收益超1亿元 [2][4] 资产重组 - 出售药明海德30%股权给药明生物,作价1.085亿美元,累计投资收益率仅4.42% [4][5] - 以1元价格转让连续5年亏损的杨凌金海76.07%股权给控股股东上海豪园,并收回2.45亿元债务 [6][7] - 收购瑞盛生物55%股权对价9.35亿元,形成商誉7.82亿元占总资产42.78%,业务转型后"人保"业务占比超80% [9] 业务转型 - 完全剥离"动保"业务,转型至口腔组织修复材料(瑞盛生物)和体外诊断(IVD)领域 [2][9] - 瑞盛生物2024年营收2.65亿元不及预期但净利润1.39亿元超额达标,主要产品价格同比下降近30% [10][11] - 口腔修复材料行业竞争者从2022年8家增至23家,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2025年二季度单价环比再降25% [11] 行业竞争 - 口蹄疫疫苗行业产能利用率低,2025年后政府采购取消将加剧市场竞争,杨凌金海因单一产品线难以扭亏 [7] - 口腔修复膜注册企业从2022年15家增至30家,新进入者采用低价策略导致行业整体价格下行 [11]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新华社· 2025-06-19 10:18
微塑料分布机制研究 - 美国研究发现细菌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使河床微塑料保持松散状态,更易被水流带走,有助于提升污染清理效率和识别隐藏污染点 [1] -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及人体内积累问题日益严重,但因分布影响因素复杂,预测其集中位置存在挑战 [1]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指出生物膜是决定微塑料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黏性聚合物层可附着于沙质河床或海岸,抑制微颗粒堆积 [1]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使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部分实验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塑料管或生物材料,持续3小时注入含微塑料水流后通过荧光测量浓度 [1] - 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颗粒沉积,而底床生物膜含量增加会减少微塑料积累 [2] - 生物膜填充沙粒间隙,减少微塑料嵌入空间,使其更易暴露于水流作用而被冲走 [2] 应用与生态启示 - 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新视角,建议重点关注沙质外缘区域(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因其生物膜较少更易积聚微塑料 [2]
跨界并购驶入口腔“黄金赛道” 海利生物开启发展新征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6-07 19:56
公司战略转型 - 海利生物通过剥离长期亏损的动保资产并并购瑞盛生物,完成从"动保+人保"向专注人类大健康领域的战略转型 [1][2]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飙升172%,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达1090.17万元,同比增长393.11% [1][2] - 瑞盛生物成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其业绩表现将决定海利生物未来可持续性 [1][8] 业务结构调整 - 剥离动保业务(猪用疫苗)及参股药明海德股权,聚焦IVD(体外诊断)和口腔修复材料领域 [2] - 以55%持股比例控股瑞盛生物,快速切入口腔再生材料市场 [2] - 转型后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1.71亿元,2025年Q1实现扭亏为盈 [2] 口腔修复材料行业分析 - 2023年种植牙集采后终端费用降至4000-6000元/颗,带动市场规模从2022年270亿元增至2023年380亿元(+42%),预计2024年突破500亿元 [3] - 骨粉/骨膜国产份额从2022年不足15%提升至2023年40%以上,政策要求国产耗材采购比例不低于40% [3] - 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预计以30.77%复合增长率增至2028年35亿元,口腔修复膜市场2025年达20亿元 [4] 瑞盛生物核心竞争力 - 核心产品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和口腔可吸收生物膜,技术性能与进口盖氏医疗相当 [6] - 骨粉销量2023年同比增138%,2024年增61%,国产品牌市占率第一 [6] - 2025年西安新厂投产后骨粉产能从80万瓶/年翻倍至200万瓶/年,骨膜产能从40万张/年增至90万张/年,成本下降15% [6][7] 财务与产能规划 - 瑞盛生物2024年销售收入2.65亿元,扣非净利润1.38亿元(超业绩承诺1.25亿元) [7] - 2024-2026年累计业绩承诺4.14亿元,其中2025年目标1.375亿元,2026年1.5亿元 [7] - 长期规划通过规模效应使骨粉单瓶成本再降15%,并研发种植体产品实现一体化销售 [6][7]
「白衣缘生物」获数千万元新一轮战略融资,加速推进ECM材料研发和市场拓展|36氪首发
36氪· 2025-05-09 23:30
融资与战略合作 - 公司近期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由康哲药业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新品研发、市场开拓及产线升级[1] - 穆棉资本担任长期战略首席财务顾问,协助公司与康哲药业达成股权及产品战略全面合作[1] 公司背景与技术平台 -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以细胞外基质(ECM)为代表的组织修复、创面愈合及再生医疗美容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产品[1] - 已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及GMP产业化基地,并于2019年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1] - 以猪小肠粘膜下层细胞外基质(SIS-ECM)为切入点,延展AAM等多体系ECM材料,构建技术平台和产品矩阵[1] - 搭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IS-ECM及AAM-ECM两大技术平台[3] 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开发可吸收生物膜(百建固®)和硬脑(脊)膜生物补片(百建膜®)两款核心产品[3] - 百建固®在GBR手术中骨增量流失率约为3-5%,优于进口产品的10%左右[4] - 两款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全国24省完成挂网,2024年首个完整销售年份实现超千万元级收入[5] 医美领域拓展 - 针对ECM材料在医美填充和水光产品领域的开发正在进行中,SIS-ECM填充产品即将完成临床研发,预期今年递交产品注册申请[6] - ECM材料在医美抗衰领域应用是近年研发热点,未来发展方向是"再生"而非简单补充[6] - ECM材料更接近人体细胞微环境,能激发正常细胞活性产生功能性胶原蛋白,相比PLLA等胶原刺激剂更不易出现结节等问题[6] 市场与监管前景 - 海外已有ECM材料在医美领域应用先例,但内地大规模应用可能还需时间[7] - 公司认为市场认知正在普及,未来核心问题在于监管部门审评审批态度和速度[7] - 公司已有两款产品获批经验,相信ECM材料将很快进入医美市场[7]
「白衣缘生物」获数千万元新一轮战略融资,加速推进ECM材料研发和市场拓展|36氪首发
36氪· 2025-05-09 08:34
融资与战略合作 - 公司近期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由康哲药业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新品研发、市场开拓及产线升级 [1] - 穆棉资本担任长期战略首席财务顾问,协助公司与康哲药业达成股权及产品战略全面合作 [1] 公司背景与技术平台 -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以细胞外基质(ECM)为代表的组织修复、创面愈合及再生医疗美容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产品 [1] - 已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及GMP产业化基地,并于2019年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1] - 以猪小肠粘膜下层细胞外基质(SIS-ECM)为切入点,延展AAM等多体系的ECM材料,构建技术平台和产品矩阵 [1] - SIS-ECM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富含胶原蛋白和生长因子,能够诱导细胞向内扩散、粘附、生长、增殖,对组织缺损处自身修复和再生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1] - 公司选择动物源性材料而非人源化或人工合成ECM,因其脱细胞工艺成熟、免疫排斥反应低、供应链稳定且市场接受度高 [3] - 已搭建SIS-ECM及AAM-ECM两大技术平台,并开发了可吸收生物膜(百建固®)和硬脑(脊)膜生物补片(百建膜®)两款核心产品 [3] 核心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百建固®应用于口腔种植牙治疗的引导骨再生术(GBR),骨增量流失率约为3-5%,优于进口产品的10% [4] - 百建膜®适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硬脑膜修复和重建,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4] - 两款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全国24省完成挂网,2024年首个完整销售年份实现超千万元级收入 [4] 医美领域布局 - 公司正在开发ECM材料在医美填充和水光产品领域的应用,SIS-ECM填充产品即将完成临床研发,预期于今年递交产品注册申请 [4] - ECM材料在医美抗衰领域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更接近人体细胞微环境,能实现组织再生而非简单补充 [5] - 公司认为ECM材料在医美领域虽是新应用,但市场认知正在普及,未来核心问题在于监管部门的审评审批态度和速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