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
搜索文档
掌握防汛避险知识,提前做好科学防范
陕西日报· 2025-10-02 08:00
暴雨出行安全 - 雨天出行需避开漩涡、井盖和积水区域,警惕下水道排水口 [1] - 遇到积水路段,独自前行时重心后置用脚尖探路,多人同行可结伴互助 [1] - 出行中要远离变压器、电线杆等电力设备,涉水时若脚下发麻立即撤离 [1] - 驾车需降低车速保持车距,开启雾灯或示廓灯,避开积水路段,积水超过半个车轮时谨慎通过 [1] - 若车辆熄火,应在水位上涨前迅速撤离,勿在车内停留 [1] 地质灾害应对 - 陕南秦巴山区、陕北黄土丘陵区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域 [1] - 遭遇山体滑坡应迅速向滑坡两侧稳定区域逃离,避免向上或向下奔跑,若无法逃离应躲在障碍物下保护头部 [1] - 遭遇泥石流应尽快向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山坡高处转移,远离谷底和陡坡 [1] 洪水应急避险 - 洪水来临时要及时转移避险,向山顶、高楼等高处转移,若来不及转移可用门板、木床等漂浮物逃生 [2] - 若被洪水围困,要利用手机、哨子、手电筒等发出求救信号,避免盲目涉水 [2] - 公众需克服麻痹思想,主动学习防汛减灾知识,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关注预警信息 [2] 居家安全防护 - 洪水来临前应用沙袋、胶带密封门窗缝隙,地处低洼地区居民要准备挡水板、防水门槛 [2] - 洪水来临时及时切断电源避免触电风险,经常检查家中电器线路更换老化设备防止漏电引发火灾 [2] 应急物资储备 - 建议家中常备收音机、手电筒、备用电池、救生衣、救生圈、哨子、饮用水、食品、药品及颜色鲜艳的衣物或旗帜 [2]
湖北保康:学习防溺水 安全过暑期
人民网· 2025-08-06 14:42
消防培训活动 - 8月5日消防员指导学生穿戴救生衣和救生头盔 [1] - 消防员讲解救生圈使用方法 [1][3] - 消防员指导学生练习心肺复苏技能 [2]
疾风骤雨砺初心 危难时刻显担当——北京化工集团驰援首都抗汛一线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14:33
公司应急响应表现 - 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 公司立即启动防汛一级响应机制 作为北京市应急物资储备单位 所属华腾化工公司进入24小时值守备战状态 [1][2] - 在12小时内连续响应四道应急指令 包括500个救生圈 17000件救生衣 3700套雨衣 18000条编织袋和32000条吸水膨胀麻袋的紧急调拨任务 [2][3] - 调动7辆专用运输车辆 组织不间断装载作业 所有物资均在3小时内完成装车发运 最终历时12小时全面完成应急保供任务 [2][3] 物资配送执行细节 - 首批发往密云灾区的救援物资包含500个救生圈和17000件救生衣 配备4辆货车历时5小时完成装载运输 [2] - 后续追加指令要求3700套雨衣 紧急调度第五辆专用车辆进行配送 [2] - 第三批物资包含18000条编织袋和32000条吸水膨胀麻袋 调度两辆应急车辆在3小时内完成发运 [3] 灾区援助行动 - 针对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道路冲毁情况 紧急输送1362包方便面 3792瓶矿泉水 2100根火腿肠和120包榨菜等生活物资 [4][5] - 从获知灾情到物资送达仅用十余小时 采用安全路线规划确保运输车辆顺利抵达灾区 [4][5] - 公司党委发起紧急募捐活动 累计募集资金4000余元用于救灾支援 [4] 国企社会责任履行 - 公司以保障首都城市安全为政治任务 通过高效物资调配机制展现应急保障能力 [1][2] - 建立与房山区 密云区4个帮扶村的常态化联络机制 实时监测灾情并预置救援资源 [4] - 由党委书记亲自设计救援方案 选派专项工作组执行一线物资配送任务 [4][5]
研判2025!中国救生器材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未来前景展望:居民对生命安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救生器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3 09:45
救生器材行业概述 - 救生器材分为自救器材(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等)和消防队专用器材(云梯车、救生气垫等)两大类 [3] - 行业在政策支持和消费升级推动下快速发展,2018-2024年市场规模从137亿元增至208.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29% [1][13] - 橡胶是核心原材料,合成橡胶占主导地位,2024年产量达921.9万吨(2017-2024年CAGR 6.88%)[9]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水上运动市场高速增长,2022年规模5742.05亿元,预计2027年达10823.98亿元 [11] -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游泳/水上运动成为主流休闲方式,政府安全生产要求趋严 [1][13] - 传统产品持续主导市场:救生衣2024年规模79.39亿元,救生圈52.23亿元 [14][16]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上游依赖化纤/橡胶/塑料供应商,中游企业按应急级别分为一级/二级救援器材 [7] - 竞争格局多元化,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并存,代表企业包括中船应急(2024年应急交通收入8.57亿元+166.98%)、天海防务(2025Q1营收7.47亿元+10.86%)[19][21][23] - 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如东台江海(救生消防设备)、烟台华洋(气胀式装备)等 [2][20] 未来发展趋势 - 环保化:生物基橡胶/再生纤维替代PVC,开发可回收救生衣和可降解浮力材料 [25] - 智能化:集成GPS/自动充气/溺水预警功能,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救援联动 [26] - 个性化定制:3D扫描技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B端品牌联名需求增长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