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母细胞瘤靶向治疗

搜索文档
协和医学院最新Nature论文:揭开这种致命脑肿瘤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15 11:29
星形母细胞瘤的遗传特征 - 星形母细胞瘤(ABM)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影响年轻女性,局部复发率高[2] - 约92%的ABM病例存在MN1-BEND2或MN1-CXXC5这两类融合基因[2] - 少数ABM病例缺乏MN1基因突变,而是存在EWSR1-BEND2、MAMLD1-BEND2或TCF3-BEND2融合基因[2] - BEND2和CXXC5分属不同转录因子家族,均编码潜在的DNA结合结构域(DBD)[2] 星形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 - 研究揭示了ABM的细胞起源和分子发病机制,为开发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 - MN1-BEND2和MN1-CXXC5这两种融合蛋白在分子活动方面趋于一致[5] - 融合蛋白仅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引发恶性肿瘤[5] - BEND2和CXXC5识别相似的DNA基序,表明它们在下游基因调控方面存在趋同性[5] 星形母细胞瘤的肿瘤发生机制 - MN1-BEND2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的表达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受损[5] - 这种细胞类型特异性的恶性肿瘤依赖于OLIG2基因的表达[5] - 两种融合蛋白诱导了重叠的转录反应,包括激活PDGFRα通路[5] - 不同融合基因上调了共同的转录网络,破坏了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的正常发育[5] 星形母细胞瘤的治疗潜力 - 融合基因产生了功能相似的融合转录因子,直接激活PDGFRα等原癌信号通路基因[7] - 分子水平的"趋同演化"提示肿瘤通过不同突变途径劫持相同的发育调控机制[8] - 这些发现为开发星形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