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演化

搜索文档
这种虫子看到一只家里很可能有一万只 快来看除虫攻略→
央视新闻· 2025-06-03 09:44
白斑蛾蚋的生物学特征 - 白斑蛾蚋(Clogmia albipunctata)是蛾蠓科昆虫,体长仅几毫米,翅膀有白色斑点,全身覆盖绒毛 [2] - 蛾蠓科拥有超过2600个物种,其中白斑蛾蚋分布最广泛 [3] - 成虫寿命约十几天,飞行能力弱,大部分时间静止不动 [3] - 幼虫主要栖息在下水管道内,以有机腐烂物质为食 [3] 生存环境与习性 - 偏好富含腐败有机质的阴暗环境,如下水道、洗脸台等 [3] - 能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一个世代的生命周期 [3] - 雌虫将卵产在下水管壁,幼虫孵化后以锯齿状口器取食各类有机碎屑 [4] - 体表覆盖数千根具有纳米级沟槽的细毛,形成超疏水结构以应对下水道潮湿环境 [6] 生态功能与潜在风险 - 作为分解者帮助消化城市下水道中的有机残余物 [12] - 种群数量异常增长可能预示排水系统存在堵塞隐患 [12] - 体表可能携带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但在普通家庭环境中传播疾病风险较低 [7] - 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曾导致ICU病房酵母菌感染案例 [9] 防治方法 - 定期用食盐与苏打粉混合物配合沸水冲洗地漏可短期灭杀幼虫 [10] - 热水或药剂处理效果有限,因下水道结构复杂且蛾蠓繁殖力强 [10] - 使用阻隔性能更强的地漏可有效阻断其进入室内的通道 [10]
协和医学院最新Nature论文:揭开这种致命脑肿瘤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15 11:29
星形母细胞瘤的遗传特征 - 星形母细胞瘤(ABM)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影响年轻女性,局部复发率高[2] - 约92%的ABM病例存在MN1-BEND2或MN1-CXXC5这两类融合基因[2] - 少数ABM病例缺乏MN1基因突变,而是存在EWSR1-BEND2、MAMLD1-BEND2或TCF3-BEND2融合基因[2] - BEND2和CXXC5分属不同转录因子家族,均编码潜在的DNA结合结构域(DBD)[2] 星形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 - 研究揭示了ABM的细胞起源和分子发病机制,为开发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 - MN1-BEND2和MN1-CXXC5这两种融合蛋白在分子活动方面趋于一致[5] - 融合蛋白仅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引发恶性肿瘤[5] - BEND2和CXXC5识别相似的DNA基序,表明它们在下游基因调控方面存在趋同性[5] 星形母细胞瘤的肿瘤发生机制 - MN1-BEND2在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中的表达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受损[5] - 这种细胞类型特异性的恶性肿瘤依赖于OLIG2基因的表达[5] - 两种融合蛋白诱导了重叠的转录反应,包括激活PDGFRα通路[5] - 不同融合基因上调了共同的转录网络,破坏了腹侧端脑神经祖细胞的正常发育[5] 星形母细胞瘤的治疗潜力 - 融合基因产生了功能相似的融合转录因子,直接激活PDGFRα等原癌信号通路基因[7] - 分子水平的"趋同演化"提示肿瘤通过不同突变途径劫持相同的发育调控机制[8] - 这些发现为开发星形母细胞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