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传网(AI Flow)
icon
搜索文档
万万没想到,这家央企竟让香农和图灵又“握了一次手”
量子位· 2025-07-28 13:35
核心观点 -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发的智传网(AI Flow)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通过"计算换带宽"和智能体协作,显著降低通信带宽需求并提升效率 [4][14][19] - 智传网基于"三律"理论框架(信容律、同源律、集成律)突破传统通信限制,实现智能涌现 [5][33] - 该技术已在远洋通信场景实现视频通话带宽降低1-2个数量级,并具备向高铁、航空、偏远地区扩展的潜力 [19][34] 技术原理 信容律 - 通过同源AI模型参数替代原始数据传输,将通信过程从"像素搬运"转变为"意义理解与艺术重建" [16][18] - 采用"计算换带宽"模式,用本地计算减少远程传输数据量,实现视频通信带宽降低90%-99% [14][19] - 理论首次统一通信与计算的度量标准,实现多模态特征传输替代原始信息传输 [15][16] 同源律 - 构建"家族式模型"体系,云端大模型(千亿参数)与终端小模型(十亿参数)共享相同训练核心和知识结构 [22][25] - 小模型可生成中间推理结果交由大模型接力处理,实现端边云协同推理 [27] - 支持模型参数规模从1.5B到32B的灵活伸缩,保持语义理解一致性 [26][27] 集成律 - 通过多智能体(视觉/策略/生成专家)协作产生"1+1>2"的智能涌现效应 [30] - 实现双向进化机制:云端经验实时同步至所有终端设备 [31] - 已在反诈骗等领域验证多模型协同的实战效果 [32] 应用场景 - 远洋通信:在卫星信号微弱环境下实现流畅视频通话,带宽需求仅为传统方式的1/100至1/1000 [4][19] - 移动场景:解决高铁信号盲区、航空机载通信等传统痛点 [19] - 普惠连接:使偏远山区获得稳定流畅的智能服务接入 [19][34] 行业意义 - 标志通信技术从数据传输向智能传输的范式转变 [34][36] - 开创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新技术路线,中国企业在领域取得领先突破 [35] - 为构建数字世界"神经系统"奠定技术基础,推动社会智能化进程 [34][36]
AI下半场的「Game Changer」,直让老外惊呼「Amazing」
机器之心· 2025-07-14 19:33
核心观点 - 中国电信旗下TeleAI团队开发的AI Flow技术引发海外AI领域广泛关注,被评价为"重新定义棋局"的突破性创新[1][3][5] - AI Flow通过端-边-云协同架构实现智能的分布式流动,解决AI普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8][30][68] - 该技术包含三大创新:分层网络架构、家族式同源模型和连接驱动的智能涌现[30][50][62] - 实验数据显示TOFC特征压缩技术可减少60%数据传输量,协同解码速度提升25%[41][49] 技术架构 端-边-云协同 - 采用设备层(端)、边缘层(边)、云层(云)三层网络架构,实现分布式推理[33][34] - 边缘服务器充当中介,可减少30-50%延迟并动态编排任务[37][38] - 创新TOFC方法通过特征压缩减少60%数据传输量[40][41] - 推测解码技术实现端边并行协作,生成速度提升25%[46][49] 家族式同源模型 - 7B参数模型"Ruyi"支持3B-7B参数动态调整,已开源供测试[57][58] - 采用权重分解(HPCD)和早退出(EESB)两大核心技术[54][56] - 支持计算接力机制,避免重复运算提升效率[56] 智能涌现机制 - 通过模型连接实现跨模态协同,产生1+1>2效应[63][64] - 设计LLM/VLM"圆桌会议"模式处理复杂跨领域问题[65][66] - 验证显示协同效果超越传统服务器范式[67] 行业影响 - Omdia将AI Flow列为"On the Radar"技术,认为其架起IT与CT桥梁[13][14] - 解决671B参数大模型在终端部署的算力瓶颈问题[21][25] - 突破自动驾驶、手术机器人等场景的毫秒级延迟限制[24][28] - 标志AI发展从"数据驱动"转向"连接驱动"新阶段[62][69] 研发背景 - 由中国电信CTO李学龙教授团队主导开发[8][9] - 李学龙是同时入选OSA/SPIE/AAAI/IEEE等学会Fellow的跨学科专家[10] - 技术灵感源自香农信息论与图灵计算理论的融合[17][18] - 基于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优势实现云网深度融合[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