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做市业务
搜索文档
护航做市业务质效提升
期货日报网· 2025-11-07 09:12
《规则》的出台是基于做市业务多年的实践沉淀,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阶段与监管目标而形成的系统性 设计,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补位、协同、平衡"三大维度,精准回应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 《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筑牢市场根基 10月31日,中期协发布《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下称《规则》)。作为我国期货行业首部做市 业务专项管理制度,《规则》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期货做市业务迈入"制度护航"的新阶 段。《规则》紧扣强监管、防风险和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既回应了市场对完善流动性形成机制的迫切 需求,更构建了"风险可控、效率提升、功能适配"的制度框架。 三大维度构建做市业务全链条规范体系 二是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网。做市业务的独特属性使其成为风险易发领域。《规则》要求建立"事前评 估、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风控闭环,同时健全机构做市业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防 控一些核心风险,比如策略失效风险、人员道德风险等,也可防范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其他方面的风 险,构建全流程的风险防控网络。 三是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功能的发挥。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在于服务产业风险管理,而该功能的 发挥有赖于市场有充足的流动 ...
中期协发布《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12月1日实施
券商中国· 2025-11-01 17:39
规则发布背景与意义 - 中国期货业协会于10月31日正式发布《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 [1] - 这是期货行业首个针对做市交易业务的专项管理制度,标志着市场在机制建设、风险防控与自律管理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1] - 规则出台旨在规范期货做市业务,完善市场流动性机制,促进期货市场功能的稳健发挥与高质量发展 [1] 做市业务发展现状 - 自2017年豆粕期权上市以来,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开始参与做市业务 [2] - 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38家公司开展了61个期货品种的做市,33家开展了69个场内期权品种的做市 [2] - 头部公司逐步参与证券交易所权益类期权合约做市,目前有10家开展了9个权益类期权的做市 [2] - 做市商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的连续性和深度,为产业客户和投资者提供高效风险对冲渠道 [2] 规则核心框架与监管重点 - 规则紧扣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构建覆盖做市业务全链条的管理体系 [3] - 规则共六章三十五条,分为总则、交易管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自律管理、附则 [4] - 明确展业前提:期货做市机构需取得交易所认可并签订做市协议后,才能开展指定品种做市业务 [4] - 细化交易环节管理要求,包括做市账户、品种与策略评估、报价、对冲、系统、应急等环节 [5] - 要求建立健全风控内控机制,设立风险限额管控,加强资金与持仓监控,做好风险应急处理 [5] - 强化自律管理职责,协会将从收取业务信息、加强监管协同、开展自律检查等方面进行管理 [5] 行业未来展望 - 随着规则实施,期货做市业务将迎来“量稳质升”的发展阶段 [6] - 做市机构将更加注重技术投入与策略优化,推动量化交易、智能风控等手段与做市业务深度融合 [6] - 规则发布意味着行业正式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6]
构建合规与创新良性互动新生态
期货日报网· 2025-10-10 08:49
监管思路转变 - 监管核心从刚性外部约束转向科学综合评价与正向激励,推动行业由“被动守规”转向“主动争优” [1] - 监管导向从“划红线、设禁区”转向通过指标设计传达价值信号,引导行业自主选择高质量发展路径 [4] - 监管重心从事中事后监管向事前引导转变,旨在更好地分配监管资源并为合规创新公司释放发展空间 [4][19] 评价机制优化 - 扣分机制更清晰合理,以生效法律文件为依据减少主观判断,消除重复扣分并设置合理梯度 [6] - 加分体系结构性重塑,显著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指标权重,新增“产业客户日均持仓”指标 [6] - 对配合风险处置、持续合规无扣分、公司合并等特殊情形增设针对性激励条款 [11] 市场竞争力指标重构 - 将市场竞争力指标调整为三大类9项,涵盖更广泛业务类型以全面反映公司综合竞争力 [2][7] - 新增期货做市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等创新业务指标,鼓励行业摆脱低水平手续费竞争 [2][7] - 资产管理业务评价调整为以日均持仓保证金为准,引导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和特色竞争 [2][7] 指标体系简化 - 删除“成本管理能力”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鼓励公司加大人才、技术等战略性投入 [8] - 取消“客户权益总额排名行业中位数以下不得评为A类”等限制性条件,为中小型特色公司提供发展空间 [8][9] - 体现“删繁就简”思路,减轻行业负担以支持规模化经营和长远布局 [8] 专项评价整合 - 专项评价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党建与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个关键领域 [10] - 将“保险+期货”模式明确纳入服务国家战略评价,交易者教育并入党建与文化建设专项 [10] - 保留并强化信息技术建设专项,反映监管层对IT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及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 [10] 分类评价重要性 - 评价结果直接决定公司可开展的业务范围,高评级公司可优先试点创新业务,低评级公司业务受限 [14] - 评级是公司品牌信誉和客户信任度的“金字招牌”,尤其影响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的选择 [15] - 评级影响公司资本消耗与融资成本,低评级公司需计提更高比例风险资本准备,融资条件更苛刻 [16] 合规与创新平衡 - 行业需树立“以合规为基,以创新为翼”理念,将合规要求内化为提升竞争力的自觉行动 [1][19] - 鼓励公司在监管框架内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机构业务等方向探索创新,如开发定制化风险管理产品 [21] - 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合规效率,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实时风险监测和自动化合规审查 [22]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新规发布实施
金融时报· 2025-09-16 09:42
制度修订概述 - 中国证监会于9月12日修订发布《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该规定自2025年9月12日起施行 [1] - 此次修订是期货公司分类评价制度自2009年试行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旨在适应市场形势和行业状况的发展变化 [2] - 修订遵循坚持目标导向、协调统一、简化指标流程三项基本原则 [2] 修订核心内容 - 完善扣分机制,明确以生效监管措施为依据实施扣分,消除重复扣分情形,合理设置扣分梯度 [3] - 优化加分体系,将市场竞争力指标调整为三大类9项指标,全面评价公司各项业务开展情况、整体盈利水平和资本实力 [3] - 删除部分指标,包括“成本管理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等,以适应行业发展现状 [3] - 调整专项评价,整合优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党建与文化建设、信息技术建设3项 [3] - 调整特殊激励,对配合风险处置、持续合规无扣分、与其他公司合并等情形予以加分 [3] 市场竞争力评价体系变化 - 市场竞争力加分体系被重塑,除净利润指标不变外,将原业务收入指标拆分为经纪业务净收入和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净收入指标 [5] - 增加期货做市、衍生品交易业务等指标,首次将这两项业务纳入市场竞争力加分项 [5][6] - 对资产管理业务的评价指标由期货资产管理产品日均衍生品权益调整为日均持仓保证金,将年末剩余净资本指标调整为月均净资本指标 [5] - 新体系更全面地衡量公司综合实力,资本雄厚、业务线条齐全、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高分 [5] 服务实体经济导向 - 增加“产业客户日均持仓”指标,调整“机构客户日均持仓”指标,以评价公司服务产业客户和机构客户的情况 [7] - 精准区分商品期货市场服务于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以及金融期货市场服务于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 [7] - 将“保险+期货”由服务实体经济评价移至专项评价,作为服务国家战略专项评价的一部分 [7] 监管思路与行业影响 - 制度名称由“分类监管”调整为“分类评价”,体现监管思路从强调监管约束转向更加注重科学评价和正向引导 [4] - 修订标志着分类监管向更精细化、更侧重风险管理与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更强调过程评价的方向转变 [4] - 新规旨在引导行业从低费率竞争向专业能力竞争转变,鼓励公司发展高利润、高技术壁垒业务,推动行业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