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搜索文档
北京东城:“文化+”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9-23 05:50
数字技术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微风露台"带火古老胡同、市井街巷……在北京东城,一幅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文化+"带动业态焕新、产业升级,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资源融合,汇聚发展新优势 "作为驻区文化企业,我们切身体会到东城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前沿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 总经理曹予表示,公司在往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与东城签约多个特色文商旅融合应用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科技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又值金秋九月,也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精彩呈现之时,这让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目光再次定格在北京东城。包括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 司在内的众多文化企业再度汇聚,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文旅项目研发、相关政策支持等寄予更多期望。 据了解,为营造文商旅融 ...
8万人次周末打卡阳台山,大西山山林生活文化节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9 18:05
大西山山林生活文化节活动亮点 - 活动以"一路向北 追光逐梦"为主题,吸引约8万人次参与 [3] - 提供MR视觉体验,重现平西地下交通线历史场景 [3] - 设置山林雅市、古道寻缘交友等创新游览项目 [3] - 举办星空音乐会,演绎《青花瓷》等经典曲目 [3] 苏家坨镇文化资源 - 拥有凤凰岭、鹫峰等景区及89处文物,占海淀区文物总数的25% [3] - 蕴含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包括贝家花园、自行车驼峰航线等历史遗迹 [3] 大西山文化示范区建设 - 文化节是《大西山文化示范区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6] - 活化利用古道文化,开发徒步与骑游路线 [6] - 创新展示民俗活动,如新时代花会、立夏粥等 [6] - 计划开展国际徒步赛,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阵地 [6]
济宁:“文化+”赋能千行百业
大众日报· 2025-06-26 08:44
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 孔子博物馆通过射礼体验活动将儒学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转化为可体验的行为规范 实现"文化+青少年教育"的创新融合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教活动 文化体验项目 孔子讲堂等新形态融入学校教学 研学旅行等多元教育载体 突破传统道德教化的说教模式 [1] - 济宁市以"八个融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 形成"文化+"赋能教育的系统方案 [2] 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 兖州区颜店镇通过村民自编小戏《彩礼风波》传播"礼与其奢也宁俭"理念 近三年促成12对新人简办婚礼 [3] - 兖州区创新"家庭小剧场"模式 围绕婚丧礼俗等主题创作本土化文艺作品 实现群众自我教育与移风易俗 [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曲阜鲁源村景区融合数字光影秀 解谜式研学等多元业态 打造"文化+旅游"新型体验场景 [4] - 济宁太白湖新区开发"李小白"城市IP 衍生太白吟诵大会等文化项目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4] - 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立"一院六基地"教学格局 探索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的创新路径 [4] 区域经济文化赋能 - 济宁市通过"文化+"模式为旅游休闲厚植文化内涵 同时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与正气 [4] - "文化+旅游" "文化+城市IP"等实践持续为济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 [4][2]
西湖:留下老街复刻宋画“微缩场景”
杭州日报· 2025-05-23 10:18
文化地标开发 - "1129社区中心"日均吸引超1600人次打卡 跻身杭州市"最具品质体验点"[2] - 项目融合非遗技艺 浙派古琴 花艺香道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 打造沉浸式宋韵美学空间[2][5] - 运营方与飞茑集合作打造400平方米双层咖啡阅读空间 藏书3000余册 结合800年古树形成特色景观[5] 历史街区改造 - 留下老街历史风貌区现存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以近400米古街串联4座古桥和14个传统民居遗存[4][7] - 采用"修旧如旧"与"以旧焕新"并举策略 沙盘模型复原"一水穿镇三桥卧"历史场景[5] - 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 包括历史文化传承街区 潮流生活方式街区等 预计2024年底全面开放[6] 区域发展规划 - 西湖区2024年提出打造文创高地 重点发展"两镇六街区" 探索市井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模式[3] - 项目作为"两镇六街区"核心组成部分 将联动西溪湿地 小和山科学城形成文旅科创复合发展带[3][6] - 运营方计划以茶食餐饮 传统服饰 文创百货 潮流演艺等多层次业态激活街区商业活力[6] 文化经济效应 - 复刻宋代生活场景的3000平方米"微缩宋画"空间 带动年轻群体打卡消费[5][6] - 街区改造后吸引原住民回流 南宋商埠烟火气重现 提升区域商业价值[7] - 灰白色调建筑设计与留白手法强化文化IP辨识度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6]
做强“文博+” 拓宽产业路
广州日报· 2025-05-23 05:17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26日举办 主题为"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 [1] - 展会展示12万件文化产品 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 举办近200场交易活动 [1] - 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 国际化占比达20% [1] - 展陈空间达16万平方米 设有8大展馆 [1] 文化产业现状 -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2] -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 [2] - "文化+"持续释放经济效益 广州入围"五一"音乐节热门城市前十 [2] 政策支持 - 广东推出六大"政策包" 包含87条务实举措 [2] - 重点支持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领域 [2] - 构建广州、深圳动漫影视"双核"高地 实现强强联合 [3] 发展机遇 - 文博会推动文化与市场、科技、世界的深度融合 [1] - 广州需抓住文博会机遇 擦亮文化名片 提升城市显示度 [3] - 通过政策红利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文化企业和人才 [3] 未来展望 - 文博会正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转型 [1] - 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3]
文化赋能,闻堰老街再造“三江活码头”
杭州日报· 2025-05-22 10:32
闻堰老街改造背景 - 闻堰老街曾以"三江活码头"闻名,现以"文化+"为纽带进行改造,关键锚点为江鲜码头、落日音乐、咖啡美食 [3] - 2007年五堡渡口停运后,袁浦-闻堰渡轮成为钱塘江杭州段唯一轮渡线路,每日往返30多趟,承载城乡交流功能 [4] - 2017年规划打造最美钱塘江岸线,恢复"三江活码头",建设江鲜美食一条街,目标成为国际化新地标 [5] 商业业态升级 - 2023年五一期间单日最高人流量达8000人次,夜间消费占比60%,重现"不夜码头"盛景 [6] - 码头咖啡等新业态将渡口转化为社交空间,"落日+咖啡"场景结合历史符号形成差异化吸引力 [6] - 未来计划联动湘湖景区构建"夜购夜食夜娱夜旅"全链条生态,推动文化+多场景融合 [7] 文化活动赋能 - 江畔落日音乐会吸引彩色发动机乐队演出,配合烟花秀和荧光棒海洋引爆人气 [6] - 三江美食汇融合非遗市集,实现可观可逛可体验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6] - 通过万人骑行嘉年华等活动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快速激活消费转化 [6] 核心竞争力分析 - 地理优势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千年江水文化积淀形成独特IP [8] - 采用"江鲜IP活化历史记忆+潮流业态激活年轻基因+渡轮经济联动城乡资源"三位一体模式 [9] - 实现码头烟火气与现代生活诗意的共生,差异化定位为"诗意杭州里的别有风味" [8][9] 改造成效 - 从2023年仅存两家店铺(美容店、便利店)发展为满街烟火气的商业街区 [8][9] - 通过江鲜早市形成"田边到嘴边"极短供应链,保留原生态市井气息 [5] - 文艺范与烟火气双向激活,形成历史传承与国际化的复合型地标 [3][5]
杭州余杭“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举行
人民网· 2025-05-09 17:56
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概况 - 杭州市余杭区在深圳南山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 近100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商会、投资机构等代表出席 [1] - 活动由余杭区委宣传部、良渚文化大走廊指挥部主办 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协办 [1] 余杭区文化产业现状 - 2024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达6099.78亿元 占杭州市文化产业营收比重56.3% [3] - 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13年位居杭州市第一 [3] - 良渚文化大走廊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发展 [3] 产业政策与平台建设 - 余杭区推出全链条文创产业扶持政策 覆盖企业孵化、IP开发、人才引育和金融支持 [3] - 未来科技城建设"文化+科技+产业+企业+品牌"产业集群 [4] - 良渚新城重点打造良渚文化IP 推动数字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4] - "余杭大湾区文化交流会客厅"揭牌 促进两地文化互鉴与产业合作 [4] 产业合作与发展规划 - 粤港澳大湾区与余杭区代表就内容创新、技术融合等议题展开交流 [7] - 良渚文化大走廊定位为贯通历史与未来的黄金发展带 计划建设成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3][7] - 余杭区将持续深化创新融合 推动人文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7]
创新引领,文创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消费视窗·服务消费一线探访④)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融入现代审美的三彩小马和三彩侍女俑文创。 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河南洛阳,一款冰箱贴卖出几十万件,"冰箱贴是年轻人的到此一游"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一匹三彩小 马让三彩技艺再度出圈,带动非遗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一场寻迹洛神赋演出带领观众一眼千年,古今共 话十三朝古都历史……从饰品到演出,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为啥这么受欢迎?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探 访。 切中需求—— 把文化带回家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广场,一家名为"洛阳礼物"的文创门店人潮涌动。满是冰箱贴的墙面前,站满了 细细挑选的游客。 在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展厅柔光聚焦下,一面唐代金银平脱铜镜泛着绿锈。楼下文创区,仿古铜镜 背面的纹饰熠熠生辉,镜面映照出游客的花容笑靥。 "我们以馆藏铜镜为原型,提取了鸾凤、花鸟等元素,又结合现代审美、融入不同色调,设计出了这款 便携的朱颜镜。"洛阳博物馆副馆长孙海岩说,铜镜文创推出一年多,销售近9万个、超500万元,有人 专门过来复购。 小小文创,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 裴 飏摄 文物带不走,但借助文创产品,可以把城市记忆留下来。"不论景区还是博物馆,总有游客想把文化带 回家。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