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搜索文档
打造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9-02 06:20
农科教育改革背景 - 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适配问题[1] - 2010年起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政府首创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2] 区域人才需求特征 - 江苏省苏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低学历、高流失"特征[3] - 张家港市2010年率先启动合作计划破解农业转型人才瓶颈[3] - 常熟市2014年跟进实施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 - 昆山市2023年加入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3]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政策联动、资源互通和过程共管[4] - 地方政府出台学费全免、定向就业等激励政策[4] - 学校配套实施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灵活措施[4] - 地方农业专家参与教学 学校教授担任地方科技顾问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4]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 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格局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打造"双链耦合"课程体系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思路构建基础通用+岗位定制模块化课程[5] - 创新"经纬纵横"训练模式以"三田"为载体构建全程化实践体系[5] - 实施"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学生分组负责耕—种—管—收—售全流程管理[5] 质量保障机制 - 创新"双导师+双课堂+双论文"质量闭环系统[6] - 理论课与田间课学时比达到1∶1[6] - 学术论文考察科研能力 调研报告评估实践水平[6] 人才培养成效 - 学生获得多项国省级奖项[7] - 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7] - 近90%毕业生扎根"三农"领域[7] - 50余人成长为农业农村局骨干、村"两委"负责人等管理人才[7] - 240余人成为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骨干力量[7] 模式创新价值 - 制度创新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过程共治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协同治理框架[8] - 路径创新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成长路径[8] - 文化创新将传统耕读教育赋予新时代内涵重塑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农科文化[8] 模式推广条件 - 依赖地方政府强烈需求与政策支持[8] - 需要高校农科优势与改革意愿[8] - 依托区域经济支撑能力[8] - 江苏省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8] - 欠发达地区需调整政策力度与资源投入方式[8]